有人曾把職場比喻為一輛大巴車,大巴車上座位有限所以人們都爭先恐后地搶占這幾個座位。有時你不屑于處心積慮地和別人爭搶座位,但最終你發現,如果你不能坐下那么就會連站著的地方也沒有。風云變幻的IT界更是將這一比喻演繹得淋漓盡致,上了車也許你只有兩條路可以走,坐下,或者提前下車。
十年前管理軟件這輛大巴上乘客云集,可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ERP軟件有仁科,JD Edwards和SAP,商業智能軟件有Brio,SAS,Business Objects和Cognos,中間件產品有BEA,TIBCO和Informatica,數據庫軟件有Oracle,DB2,Sybase和SQL Server。然而,十年后的今天重新檢索這些名字,所剩者寥寥無幾,很多當年顯赫的名頭已經隨雨打風吹去。隨著5月13日SAP公司宣布對美國數據庫軟件企業Sybase約58億美元的收購計劃,最后一個獨立數據庫廠商在歷史的舞臺上消失了。現在,整個管理軟件行業的格局已經發生質的變化,IBM,Oracle,SAP和微軟已經呈現走向寡頭壟斷的趨勢。隨著這四大巨頭從底層數據庫到中間件,再到前段的各種商業應用軟件紛紛構成各自完整的軟件產品線,他們將主宰越來越多小型軟件企業的命運。隨著擴張的繼續,這輛大巴車將變成幾大巨頭及其附屬企業的私人會所,他人很難插足。
產業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總會出現一兩個巨頭,它們占據著技術優勢、人才優勢、資金優勢,它們也許是某個產業的啟蒙者,也許是某個產業的創新者,它們之間彼此競爭相互促進,達到某個平衡點。但是一旦一方采取措施打破了這種平衡,那么就會逼迫其他幾方也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以期達到新的平衡。SAP是一家擁有純正德國血統的公司,低調、穩扎穩打,很少出現令人驚詫的大動作,但是自從Oracle 2007年收購BEA,2009年收購Sun,IBM自2005年將100億美元投入到14項戰略收購中,微軟在商業智能領域頻頻出手,SAP突然發現競爭對手咄咄逼人的態勢已經影響到了它的生存,它必須行動才能在新格局中占據一方之地。當競爭對手開始掠奪式的發展之后,低調華麗的風格確實很難在未來的軟件競爭中獲得發展空間,收購也許是最快捷的彌補自己短板、搶灘未來業務的方式。有時,鯨吞也不過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體,膨脹也不過是為了拓展空間而不至于窒息。
但是,當巨頭們完成了這一系列的收購、整合,當它們的自主產業鏈清晰而完整,它們必將占據大巴上所有的座位,對它們的合作伙伴來說,能有一個站位已經是上乘的境遇。那么,如果它們成為了大巴上最后的乘客,對更多的人來講,是喜還是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