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圍內,IT行業已經成為能源消耗的大戶,能耗排放相當驚人。統計數據顯示,IT產品能源消耗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長,數據中心能耗占IT行業能耗的40%。據綠色和平的一份報告觀測,到2020年,全球主要IT營運商“云計算”(包括數據處理和電信網絡)的能耗,將近2萬億千瓦時,超過德國、法國、加拿大和巴西四國的能耗總和。
據Gartner調查,IT行業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3500萬噸,占全球總排放量的2%,數據中心成碳排放大戶。2020年全球數據中心的碳排放量將達到2059億噸,成為ICT碳足跡中增長最快的因素。
針對這一現象,綠色和平敦促IT業的巨頭們,必須重視信息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并特別警告,云計算的飛速發展將有可能造成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跳升。
IT行業是能源消耗的大戶,而數據中心又是碳排放大戶,這就是云計算面臨的最大挑戰。
可持續發展是全球經濟面臨的共同課題,有能力有責任的IT企業應當積極支持綠色能源,并在采購綠色能源的行動中先行一步。在這方面,英特爾帶了個好頭。過去十年,英特爾成為綠色能源最大采購商,共購買了14億千瓦時的可再生能源。英特爾致力于使可再生能源變得更為經濟,讓每個人都能用到更便宜的能源,雖然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但對整個行業的示范作用不可低估。
低碳經濟將加速市場秩序重新洗牌。綠色能源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影響企業核心競爭的強弱,并將成為企業不可愈越的生命線。臺灣IT行業積極投入綠色能源建設,最大半導體廠商臺積電正在擴充綠色能源團隊,董事長張忠謀預估到2018年,臺積電綠能產值將達20億美元。
同時,低碳經濟也給IT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盡管全球出現了經濟衰退,但低碳行業2008年的收入仍大幅增長了75%。以綠色能源為核心的低碳經濟,是全球共識的最理想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其中蘊藏著巨大商機。匯豐(HSBC)的研究提供了有力證據,2008年,低碳行業的上市企業(包括可再生能源發電、核能、能源管理、水處理和垃圾處理企業)的營業總額達5340億美元,超過了5300億美元的航天與國防業的營業總額。
在我國,IT行業的能源消耗量同樣驚人。我國PC平均每年消耗電量將200多億度,相當于三峽水電站年發電量的一半,服務器的耗電相當于全國空調總能耗的1/6。因此,在云計算的實踐中,從一開始就要將低碳指標列為重中之重,如果忽略綠色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國內的IT行業將錯失良機,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必然陷于困境。
美國在低碳經濟領域先行一步,IT企業都在不遺余力地建立綠色數據中心,從政府到企業,有很多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一是政府推動。美國環保署于2001年啟動一項名為“綠色能源合作伙伴”的項目,目的是吸引可再生能源用戶,帶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和其它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建設。在過去的三年中,1200多家企業成員總共購買了70億千瓦小時的綠色能源,節約的二氧化碳相當于64.4萬個家庭1年的用電量。
二是能源互輸。企業與公共事業機構簽訂“可再生能源傳輸”合同,購買可再生能源信用額度。比如,德克薩斯州一位農場主使用風能發電,將再生能源信用額度轉讓給星巴克,再將自己的電力賣給當地電網,而星巴克只需通過當地公共事業機構,就通來為自己的商鋪購買電力。
三是企業自助。一直購買可再生能源信用額度的百事可樂公司近日宣布,不再進行電力交易,將在未來三年投入3億美元,在自己的廠址開發可再生能源。英特爾自建的廣泛節能項目已為公司節約6.5億千萬時的能耗,未來幾個月還將裝配一系列太陽能項目。微軟將新的歐洲“大型數據中心”設在柏林,利用當地氣候寒冷的優勢減少對機械冷卻的依賴。
開發綠色能源,走可續之路,這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IT行業的云計算當以綠色能源為支撐,由此步入良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