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四大天王”,本義是指佛教的護法天神,又稱護世四天王,是佛教二十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于娑婆欲界第一重天。佛教中的四大天王,法相莊嚴,神力無邊,統轄人間的東西南北四大洲,代表著佛的神圣與智慧。
在香港娛樂圈,通過成功的炒作,劉德華、張學友、黎明和郭富城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被譽為香港演藝界“四大天王”。時至今日,香港娛樂圈新人輩出,老天王們似乎也已經輝煌不再,但仍沒有新生代藝人能真正取代他們的地位。
通過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在中國人的辭典里,能稱得上“天王”的,都不是等閑之輩。同樣,在管理軟件領域也有“四大天王”——IBM,Oracle,微軟和SAP,它們每一個也都是相當厲害的角色。IBM被很多人稱為“偉大的藍色巨人”,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經常在創新發展方面提出嶄新的理念并付諸實施;Oracle,在其“掌門人”拉里·埃里森的領導下,不斷收購和擴張,已經成長為一個擁有完整產品體系的超級軟件豪門;微軟更不必多說,這個公司可能是知名度最高的軟件企業,這個星球上占有率最高的計算機操作系統就是微軟的產品;最后一個是來自德國的SAP公司,也許它距離普通人的生活遠了些,但大部分世界五百強企業日常運轉所需的管理軟件,都是SAP的產品。
在佛教以及香港娛樂圈的范疇,天王令眾生傾慕和敬仰;但在管理軟件領域,人們除了贊嘆軟件巨頭縱橫捭闔的商業智慧之外,可能還要站在一個軟件產品用戶的角度思量一個問題——天王時代的降臨,是好是壞?
對于廣大用戶來說:軟件供應商數目越來越較少,規模卻越來越大。也就是說,軟件產品的價格將會更高,用戶的選擇將會更少,系統遷移成本將會更高,鎖定廠商的情況將會越來越嚴重。
當下,Oracle,IBM,微軟和SAP四大天王級廠商紛紛構成了各自完整的軟件產品線。這無疑是競爭的必然,但是,當這些天王級企業具備了完整的產品線時,也就意味著產業鏈也被它們控制,除了用戶的選擇受到牽制以外,那些專注于某一細分市場的小型軟件企業如何面對嚴苛的競爭環境?淪為天王級企業的合作伙伴恐怕還是上乘的境遇,更多的企業,必將難逃被收購或整合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