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云”的發端,和當年的ASP、SaaS以及虛擬化、智慧地球之類,往往來源于IT領域的大資本。也就是說,他們往往具有制定標準享受標準收益權的資格,但是現在是極速時代,我們肯定會那樣被動嗎?不盡然!需要我們中國人的智慧來看這場游戲的本質到底是什么?然后我們就可能利用這些規則來締造新的規則,不讓我們的利益受制于人。當然,世界上沒有那么多便宜的事情,關鍵是我們要知道從哪里去投入。
Gartner談到了云的本質
Gartner這個公司是IT領域資深的研究機構,今年5月29日,在用友的技術大會上,Gartner研究執行副總裁Lan Bertram在演講中提到,他們對云的概念是這樣的:“云是一種通過互聯網技術將可伸縮的彈性IT功能以服務的形式提供給客戶的計算方法。”
這個定義使用了Gartner的20個分析師的三個月時間才分析出來。有關這個定義實際上有幾個重要的方面,首先是基于服務,它不應該基于產品的。第二個特定有關它的伸縮,很多人都會關注如何拓展,實際上如何把它縮緊也是很重要的。它應該是一個共享、能夠在多個企業共用,必須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所以大家在考慮如何進行云計算策略,首先考慮如何消費它的、以及開發云的計算、如何實施自己私有云的環境。
比如谷歌地圖,相信許多人都用過,對于個體來說,我確定兩個點,要求系統提出行程方案,那么通過對當前位置到可選出發站的定位,抵達位置及附近站點的定位,可以迅速找到可選通行路線,尤其是城市公交,非常便利,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云計算案例。
云的核心在于一個公共基礎,那就是“水”,這個基礎工作沒有類似“掃街”那樣的投入,谷歌地圖也不可能做得到如此便利應用的程度。
云的關鍵在于對水的結構化
Gartner研究執行副總裁Lan Bertram提到“伸縮”是云的一個重要動詞?事實上根據我的理解,我們看云真的有些復雜了,云是啥?云首先是水的屬性,但是在陸地上,水有許多形態存在,生物水,冰,雪,霧等等。只有云是可以迅速切換到各種形態的。企業需要云,其實要的是這個特性。同時“云態”方便云的運營商進行批處理,借以響應各種需求。所以,當前云的許多問題是邏輯抽象還遠遠不夠的問題,不是其他問題。云,saas,asp,其實在本質上并不是有特別的區別,區別在于是否能在應用上抽象到一個層面,讓供需便利銜接。
所以關于云,與其那樣復雜地去思考,不如把它想象成HUB,流過的是一個個數據包,數據包可以是文本,音頻,視頻,圖片等等。如果是HUB,云的架構是不是就簡單了一些呢?云是大氣循環的一部分,是大地水的特別鏡像。
在軟件應用領域,其實是琢磨如何構造細密的管道,便利數據狀態的轉換,為用戶創造價值。
再次來看google地圖的案例,就是它能對于基礎數據的精細把握,然后設計出一個機制來進行持續的精細化,這樣形成了一個獨特的云層,大家可以取其所需,亦能自然奉獻所及。這個結構化的過程是意欲獲得一杯羹的人必須付出的。
我們如何去獲得自己的羹?
Lan Bertram在5月29日的演講中強調云的價值在于社會計算,社會計算是企業很重要的應用。這是非常精準的,只有這個領域透徹了,才有可能談到私有云的領域。那么作為中國的IT廠商或者中國的政府及企業如何才能分到自己的羹呢?這里先暫時不涉及云數據所涉及的國家安全問題。
第一,基于行業展開基礎數據采集與基本業務算法邏輯抽象工作,比如服裝行業的主料、輔料數據、款型數據、人體數據、設備數據、工藝數據等等,訂貨會數據、電子商務直營數據、配貨物流數據等等。這些是枯燥的,但是是有價值的,它的價值就在于將這個業務的基礎數據結構化,使得供應鏈中的各種水能遵循統一的分子式標準。
第二,行業之間以及行業內部的數據轉換標準、輸入輸出標準體系的建設。這好比,水的物理狀態轉換,如氣態變成固態,也好比水的位置發生切換,如由地表水變成地下水,由湖泊水變成江水等等。
第三,立足國民經濟基礎體系進行云資源部署,供各個行業各個企業提取使用,真正做到“自來水水龍頭”一樣的服務。這就需要有遠見的政府部門、國內IT廠商,尤其是管理軟件廠商以及行業組織來牽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