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見慣了故鄉干旱的黃土高坡,見慣了草木稀疏、生態脆弱、以荒涼著稱的西北大地,對番禹這座山水名城便格外垂憐。頭頂五月的朝陽,行走在蓮花山濕滑的路面,享受著千紅萬綠綿延不絕的視覺盛宴,心氣自在,絲毫不覺登山的苦累。馳目騁懷,一幅嶺南風情的長卷盡顯天地大美。
坐落在番禹東南部珠江口獅子洋畔的蓮花山,海拔僅108米,占地只有2.33平方公里,的確“袖珍”了點。但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古語,蓮花山風景區因其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獨異的自然風光和優越的地理位置,聞名遐邇,頗受青睞,不時吸引著遠遠近近絡繹不絕的觀光客,前來登高望遠、觀海聽濤。
穿越時空的隧道,上溯到兩千多年前,這里是古南越武王修造宮殿的采石場。從那時起,這里便上演著一幕幕人間的悲苦劇。丁丁當當不絕于耳的采石聲和激越的號子聲,伴隨著沉重的喘息聲滾滾而來,一直延續到清道光年間。由于古采石場采取切割式鑿巖法開采,給這里留下眾多高高低低十數米至數十米不等的巖面,形成了千峰壁立的人工丹霞奇觀,有“嶺南石林”之譽。因其豐厚的文化價值和獨特的觀賞價值,上世紀90年代,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穿行在蓮花山風景區,我的目光不時被一些懸崖峭壁、奇巖異石所吸引:紅色的燕子巖、蓮花石、獅子石,造型靈動逼真;金色的神仙橋、泛著冷峻青光的劍門、刻滿福字的百福巖,巧奪天工,讓人流連忘返。從高處俯視,壁立的巖石似乎皆拔水而出,森森然令人不敢久望。過“蓮花飛瀑”,游人如織,爭著照相;巖面上飛珠濺玉,嘶叫吼喊,一派迷蒙。暫且別過這生平難得一見的景致,讓身后的流水繼續跌宕那些古老的遺跡。
但求新去處。
作為嶺南名勝,蓮花山上還有始建于明代的蓮花塔和建于清康熙年間的蓮花城,以及當今世界最高的金箔觀音立像。
建于明萬歷年間的蓮花塔,身高50米,是蓮花山的制高點。自古以來,從伶仃洋進入珠江的船只,均以此塔為進入廣州的航標,故有“省會華表”之稱。1938年廣州淪陷時,蓮花塔曾遭日軍炮擊;累累彈痕,訴說著一段民族苦難和屈辱的歷史。改革開放之初,澳門名士、土生土長的番禹人何賢和他的哥哥何添共同出資修繕了蓮花塔,使昔日的省會華表重綻光華。值得一提的是,何賢先生是大陸改革開放之初最早和家鄉取得聯系的港澳人士。番禹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離不開愛國愛鄉僑胞的鼎力支持。歷經劫難的蓮花塔,見證了番禹大地的滄桑。
上世紀90年代,由何賢先生的兒子、澳門首任特首何厚鏵倡議建造的望海觀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露天金箔觀音立像。建造之初,人們還為其附麗了一段美好的傳說。——當年為觀音像打基座時,忽然一聲驚雷,劈斷了山上一棵十余米高的大樹,從此佛光普照,打開了從山下航道遙望山上觀音寶像的視線。此刻,沐浴著天光海風,巍峨高聳、金碧輝煌的望海觀音,在藍天白云下神情安詳、默然靜立,以堅守和眺望的祥姿增加著蓮花山的高度。敬畏之心,為之一悚。有問:在人世的高度里它豈止40.88米?它在人心的重量又何止120噸青銅加180兩黃金?紫氣繚繞,香火不絕,觀音寶像周圍的許愿樹上,系滿了紅塵過客對于生活的愿景和訴求。循著古老的石徑和蓊郁蔥蘢的樹木,循著流水的蹤跡,我一路走來,走過蓮花仙境、蓮花仙子、蓮花湖、睡蓮湖——蓮花山上這些因蓮相生的幻化般景致,禪意蕩漾,和氣致祥,他人走過的地方我也一一走過。“遠離煩惱垢,增長菩提心。”心念弘一法師的妙聯,如同無數次的遠旅,不為修行,只為拉長一段路程。
記得初到廣州的夜晚,朋友在酒桌上勸酒的話,他說:來到廣州嘛,也就是吃吃喝喝,走走看看。于是,我出門前繃著的那根弦兒就有點松弛。在多貪了幾杯,飽餐海鮮如吞食老家的土豆、玉米和手抓羊肉之后,滋生出觀自在、享皎然、醉太平的感覺。置身嶺南風情的畫卷,經典番禹盡顯現代與傳統和諧共融的魅力。
橋梁橫臥,高樓林立,大道如虹,番禹的經濟實力有目共睹。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短短數十年,番禹人以敢為人先的超邁和實干,創造了珠三角的神話與種種神奇。而番禹更大的魅力和更有意味的地方在于它對傳統文化的尊崇、保護和傳承。區內有許多得到國家和省上有關機構命名的中國傳統文化名鎮、名村。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些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大村落,都有保存完好的古牌樓;在民田區,每一姓氏都有自己的祠堂,甚至同一姓氏還有幾座祠堂的;它們以古色古香的韻味,講述著耕讀第的往事和遺風。這在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日新月異的南粵大地,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可謂奇跡。那些尋常陌巷、姓氏宗祠、飲食小吃里,往往蘊藏著嶺南文化的靈魂和脈息。特色獨具的粵劇、飄色、廣繡、龍舟、龍獅、曲藝、武術等傳統文化代代相傳,享譽天下。除此,番禹還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長期以來,它是南中國與外界溝通的一面窗口。靈山異水給這方土地上的人們以豐厚的文化藝術滋養和創造的神力,而得其滋養的人們又以不同凡響的創造和絕異的才華給這方山川大地附麗了無盡的精彩和神奇。遠的不說,僅明清以來,就有矢志抗清的詩人屈大均、壯烈殉國的民族英雄鄧世昌、辛亥革命元老潘達微、國民黨元老胡漢民、出身貧苦漁民家庭激情奏響《黃河大合唱》的人民音樂家冼星海、魯迅先生的夫人和戰友許廣平,還有傾力推助大陸改革開放的港澳名士霍英東、澳門首任特首何厚鏵以及北京奧運會冠軍陳燮霞等,相繼在這方沃土上站起來、走出去。這些英才俊彥、華夏巨子,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以各自不俗的創舉,推動了番禹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番禹大地不會忘記他們的煌煌偉績和赫赫貢獻。蘇志剛,一個從殺豬賣肉起家,進而承包荒山,建起了國內一流、以擁有世界最多白老虎著稱的香江野生動物園的民營企業家,具有何等的膽識!趙泰來,一次捐出價值8億元藏品的港澳籍番禹人,又具何等不凡的氣魄!番禹,這片粵東南蘇醒的熱土,因為蓮花山而有了外界無法忽略的高度,因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傳承而有了深厚的內涵,因為名家輩出而獲得了超出地理元素之外的廣度和深度。
在現代化進程中,番禹的發展得益于港澳籍番禹人士的鼎力推助,同時更得益于嶺南文化的巨大包容。海不辭流,海納百川,這是海洋文明的顯著特征和優勢。處在改革開放前沿的番禹,以寬廣的胸懷接納八方賢士,迎受八面來風,使這片美好的土地始終充滿創造的活力。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豐富了嶺南傳統文化的內涵,也促進了大美嶺南、和諧番禹的構建。
番禹的山水令人沉醉,嶺南的風物令人著迷。蓮峰如夢,碧水生煙,紫荊花粲然開放。在這登高望遠的地方,我來趕赴一場期待已久的聚會,見了想見的人,了卻了一樁懷揣已久的心事,心下釋然。方知蓮花山乃是我的前定,一面之緣,終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