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曲折,所以堅定。因為艱難,所以堅守。因為苦澀,所以珍惜。因為感恩,所以有詩。
年輕的心長著翅膀,無時無刻不在期待著漂泊。扎著馬尾的腦袋,總是顛簸著太多的藍天夢想,揮發著無盡的青春活力。唯一缺少的,是對生之俱來的馬尾根部的留意和關愛。就像曾經的少不更事,肆意揮霍著青春,而很少認真審視她葉脈上那一線經絡,一道流痕,一絲綠意,以及那一份薄愁。來不及喁喁私語,淡淡回憶,就在行色匆匆中把她夾進可能此生再也不會翻看的舊書里,以珍藏的名義,永遠塵封于書樓一隅。然后,以生命的名義出發,尋找下一個出口。
然而,悲傷還是從長滿裂痕的青花瓷里悄然溢出。
幸而這片異鄉土地,多次不經意間洗滌著我的靈魂。
那個夏夜,晚風涼爽。在友人的陪同下,駐足這座城市廣場的音樂噴泉。噴泉并非沒看過,依然是萬千姿態,和樂起舞。不同的是噴泉邊駐足的人們,三五為群,對影成雙,或注目仰望,或驚喜雀躍。那水幕之下的流連,那流連下的放松,放松下的笑語,笑語里的放浪,在久違的感動中頓生出鬧中取靜、靜中有鬧的冥冥向往。那種鬧,是一種市井的真實,是心跳和脈搏的回響,是人生之俱來的焦慮的釋放;那種靜,或許別人沒有在意,而我聽到了。
突然間,多年拼搏和勞碌郁積于胸的憋屈和煩惱,在孩子們恣意、無邪的爽朗笑聲中,在情侶攜手塵緣的甜蜜里,在噴泉的迭宕起伏間,煙消云散!心底陡生一份柔軟,隨這噴泉,化作千道秋水一彎新月……呵,多美的一首詩……
朋友也常約我去這座城市的大夫山森林公園漫步。這里不收門票,不分貴賤,任何人都可隨意進出,自在流連。自由徜徉在數百種植物和花草之間,與120多種鳥類閑庭碎步。就著碧綠如玉的千畝水面,飄蕩思緒;任隨飄渺千仞的風箏,放飛心情;與靜水深流的水草,低吟淺唱。不知不覺中,仿佛闖進靜養靈魂的牧場?!半S意揮寫,得大自在。”是的,讓生命像河水一樣,隨風雨波瀾起伏嫻靜自在地流淌成一種靜美、一種舒展。你會發現,生活狹小的暗流在自然的疏通中逐漸敞亮開闊,以致因悟而通,美之魚就是這樣慢慢在并不清澈的河水里,暢游……
儼然回到故鄉寫就的詩篇。
所謂故鄉,是否就是無論你與她的距離多遠,而心從未偏離?抑或是茫茫大海中那若隱若現的精神桅桿?而事實上,所有的故鄉原本不都是異鄉嗎?所謂故鄉,不過是我們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腳的最后驛站,而現實中的故鄉,應該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所,棲居情感的地方吧。就像你心甘情愿地跟著相戀很久的人,一起走入的那個家,無論是豪宅還是蝸居,都是你最依戀的地方。
于是,常常在假日的黃昏里,讓飄逸的秀發飛揚,和著音樂的節拍,用眼角的細紋彈奏起平凡日子的琴弦。在“回家”的薩克斯聲中,撫平心靈的疲憊;在熟悉的水樂舞中,喚醒麻木的神經。我知道,這是一道家常的晚餐,一杯清淡的茶水,但,讓心有了回家的溫暖??v無拈花一笑的觀音圣水的神秘和神奇,卻能醫治來自浮華世界的暗疾。
記得有一則故事,一位國王在巡視國家糧倉時,將最寵愛的王妃送的結婚鉆石金表丟失了。國王下令隨從必須在自己的結婚周年紀念日酒會的凌晨之前找到。找到者受到重賞,并將他心愛而美麗的小女兒相嫁。否則全部處以極刑。懸于頭上的利劍和巨大的誘惑,讓國王身邊的隨從們瘋狂地找尋,他們找遍了角角落落,甚至連糧食都翻了一遍,始終沒有找到。糧倉主管的兒子得知這個消息,偷偷溜進糧倉。他靜心諦聽,忽然聽見細微而清脆的滴答滴答聲,原來那只金表就藏在一個黑暗的角落里。小男孩不僅救了父親和大家,還成為國王未來的新駙馬。
人心就像氣球,被不斷吹入的欲望與名利充斥擴張著,讓我們忘了可以用耳朵聆聽,用心感受。和故事里這個孩子相比,我們的心靈,缺少的正是這種單一和寧靜。在物欲橫流的時代面前,我們會因找不到成功的出口,而盤旋于欲望的碾盤周而復始地轉圈,像熱鍋上的螞蟻。日復一日,最后不但失去方向、趣味,甚至連自我也不復存在。此時,我們多么需要重新找回曾經丟失的“天眼”——簡單的心、平常的心……
曾深深感動于歐洲旅行時,“藍天的藍/多像母親凝望的眼神……”是的。當藍回歸于藍天,當云朵舒展成云朵,簡單回歸到簡單,幸?;貧w到幸福,當心回歸到愛,那是多么單純的美好,多么醉人的快樂!而我們,總是腳踩兩只船,一只載著欲望,隨波逐流;一只駛向內心,于矛盾和彷徨中掙扎,終難破繭化蝶。
空既是色,色既是空。簡單的回歸,才能心底無私,了無羈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生命其實就是一而再的輪回,像北美落磯山脈粉紅色的三文魚,無論如何,都要歷經大江大河,搏命向家的方向回游,出發的目的,是為了無憾地歸來!為了這一回歸,我曾經舍棄了華麗的光環和豐厚的待遇,而毅然轉身。
海德格爾曾經說過:“詩人的天職是還鄉?!边€哪個鄉呢?“此心安處是吾鄉”。番禺,或許就是這樣的地方。
南國番禺,改革的前沿,火熱的土地。走在路上,驚鴻一瞥,日新月異。我不排斥這種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礎和與時代融合的接口。沒有了這些,我們或許根本沒有資格和底氣談論形而上的精神和靈魂的故鄉。
置身其間,可以體驗分秒必爭的現代感,感受著時代的發展,聆聽著心跳的頻率,領悟著歲月的流逝和生命的可貴,以及必須前行的緊迫感。這種緊迫感無疑是一種隱喻,一種啟迪,更是一個座標。它仿佛在用自身的方式真實地告訴你,人生如登山,童年的你是從山腳開始爬山,成年后的你是在向山脊跋涉。我們每個人都是攀登者,必須兼備足夠的勇敢、堅毅、小心、敏捷,否則,你就不可能應付自如,游刃有余。人生需要這樣的智慧,活在路上,就必須在山路上前行。只是有一點,我們應當時時觀照心靈,叩問自我,適時適當放飛心靈,活出自我。
去過許多以賭名世的城市。那里燈紅酒綠,揮金如土;而當地的百姓熟視無睹,安分守己,安居樂業。許多人正因為深受嗜賭而傾家蕩產的前車之鑒,透悟“不賭即贏”的樸素道理,因而主動遠離賭場,過好自己的日子。這樣的心安,是比歸隱田園更可貴的“隨遇而安”,是超脫現實的“心安理得”,是相安無事的“安步當車”。是的,生活在都市,無法遠離水泥、工地、傾軋、算計、虛假、冷暖。但是,“君子不器”,我們同樣可以在喧囂與蕪雜中找到靜謐的空間——“不賭即贏”。喧囂名利之上,還有屬于自己的一畝三分田。
詹姆斯·希爾頓在長篇小說《失去的地平線》中,首次描繪了 “香格里拉”:人與大自然和諧相生,多種宗教并存,多種民族共處;那里的寺廟金碧輝煌,寺內園林典雅,中外藏書豐富,早晚樂聲悠揚……顯然,這不僅僅是一個景觀,也是一種意境,更是一畝心田,西方行者心中的桃花源。
我無疑也是一個幸運者。在我所選擇的這座城市,深閨里藏著這樣的靜地——遠離工作場,這里一座又一座花園般的小區居住著來自五湖四海的創業者,他們早出晚歸,但珍惜生活;這里的花草并不歸整,但生長自由;這里的樓房并不高聳,但是環行跑道人車分離;這里的車輛并不高檔,但是人們的臉上掛滿微笑。忘記打傘,鄰居會主動借給你;鑰匙忘帶了,隔壁人家會請你到家小坐……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蔽宜斫獾摹跋愀窭锢保嗟幕蛟S是尋找一片安心立命的“道場”。我選擇了異鄉都市,首先接受了這里的紛繁,而在紛繁背后, 也努力和這座城市一起經營著“一個景觀,也是一種意境,一畝心田”,“迷時師渡,悟時自渡”,無師自通,這大概也是我多年偏居番禺的徹悟吧。
“我問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佛曰: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我也曾如你般天真?!笔堑模覇柗穑鹫f:人生就是一種修煉。很多的很多,不需要明白。修煉也似乎就是靜靜的微綻,聽風,看雨,醉月,尋詩。檻外心情檻內家。絕望之為虛妄,勾勒一線希望。這就是詩,是完成了物質之外的詩,或許,也是一種力量。
感謝生命。
感謝過程。
感謝這個誕生詩歌的異地故鄉。
重慶霧療
雨雪霜霧,獨不喜霧,蓋因曾經患過“恐霧癥”。
少時,怕霧就像怕黑。因為它總阻隔我的視線,讓我無端產生被圍困的壓抑,被隔絕的孤獨。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清晨,在漫天濃霧中爸爸送我上學。我在頑皮的蹦跳中不知怎地一個閃失,松開了爸爸的手,跌入漫無邊際的白紗帳里。彌天的迷霧,欲撥無影,欲推無形,無可依托的我不禁惶然慟哭。結果還是爸爸伸出大手穿過霧,安撫了我的驚慌和迷惶。由此落下“恐霧癥”。因此,在我的腦海里,霧就像傳說中的巫師,法力無邊,卻又無形無影,令人不可捉摸,更是不可相交。一句話:“不是好朋友”。是啊,雪,飛花揚玉,純美嬌柔,仿佛一則童話;雨,淅淅瀝瀝,如歌似線,鳴奏一曲樂章;霜,潔白如練,瑩晶剔透,凝結一簾幽夢。惟有霧,撕不爛,扯不開,若隱若現,似有還無,讓人茫然中陡生出一種絕望。
在廣州工作那段日子,每天早上都要從住處乘輪渡到對岸上班。可每逢大霧,輪渡停開,只能望江興嘆,瀕水而惱,轉車再轉車,兜上幾個圈,臉上充滿霧氣跑到單位時,看到的是上司烏云密布的臉。有次乘機返鄉,因霧誤機,真是一處迷茫,兩地閑愁。心急如焚,滿腔鄉思,就這樣被鎖在蒼茫的霧中。霧,此時便成了“誤”。于是乎,在我眼中,霧便是距離,便是隔閡,便是法海,便是無形的利劍、陸地和海洋的殺手,便是天空阻礙飛翔的仇敵。霧,更是人在旅途的災星,命運中看不見的魔掌。
是故,當接到任務赴霧都重慶進行文化交流活動時,我的思緒也不禁“一頭霧水”。多少年來,行走江湖,屐痕處處,就是沒到過重慶,似乎也從沒動過這個念頭。莫非真的是怕“霧”?
廣州到重慶,或許也是怕因飛機“霧誤”,主辦方選擇了火車?;疖嚶眯袑τ讵毿袀b來說,或許漫長而冷清,但對結團而行的我們來說,則是一場心情的預熱與彩排?;疖嚿希骷覀兯翢o忌憚的嬉笑怒罵,派生出久違的狂喜,而心情,也從大都市緊鑼密鼓的生活節奏中放緩、拉回到遙遠的學生時代。第一站是酉陽。剛下火車,重慶的招牌霧便撲面而來,但給人的感覺卻與以往不同。霧,裹挾著主人的熱情和川味的麻辣,逼退了寒風,清洗著滿面風塵,濕潤著旅途勞乏的心?;蛞蛐断聣毫?,或許霧里看花才是臻高境界。放眼望去,剛從睡夢中醒來的龍潭古鎮,籠罩在氤氳的霧氣中,仿佛還泡在晉時的茶香里,慢慢地,睜開眼睫。而濕氣像是霧落入人間的音符,若有若無地沁入五官,直入體膚,彈唱著無曲無韻的歌謠。又仿佛是一張巨大的彈力鎖水營養膜,慢慢地包裹著略感疲憊的身、心、靈。漲滿水的霧,還調皮地把繚繞的炊煙也浸濕得步履蹣跚,然后,在胡同里繞來繞去,打濕你仰望的目光,靜氣地去打量小鎮里的背簍,紅彤彤的孩兒面,泛著時光的青石板……腳步也便不由自主跟著柔軟而緩慢起來。古鎮老漢淡定云閑的神情,給人莫名的撫慰,就像回到夢中家園。尤其是霧氣里蒸騰起的目光,凝聚著一種滿足與安詳,令人慨嘆。我第一次覺得云掩霧繞中的山城小鎮,是如此地親切和貼心。如果拋去閉塞與貧窮,這里真可謂人間天堂。尤其當一個人歷闖江湖,閱盡風云之后,這里便是人生歸隱之妙處??墒牵@里的壯年人,為了生計,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老弱幼婦守巢,守著與相思纏結的霧,呢喃著夢里霧鄉的小曲……
龔灘古鎮,“猶抱琵琶半遮面”中褪去濕重的霧衣,卻把它們拋在對面的山腰,飄浮成游人別樣的翩躚思緒。這個曾經見證了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當年曾是川、貴烏江流域最重要的商埠,幾年前還在悠閑中聆聽著烏江纖夫低吼的號子。而今,古鎮已深沉于烏江之下,成為魚蝦蟹鱉棲身之所了。我暗自慶幸,碧江與濃霧如此通靈地遮蓋了歷史和現實的傷痕,讓我們看到一個“涅槃重生”的小鎮。可以枕吊腳懸樓,吃農家土菜,品古戲民樂,聽木葉情歌,體驗“新龔灘、新古鎮”的另一番情趣。“暗香盈袖”,總讓人覺得“薄霧濃云愁永晝”。而霧,朦朧了些許的傷感和失落,也讓衣裙靚麗的木樓,多了些許旖旎妖嬈的風情。
在素有“船在畫中行,人在圖畫中”的烏江畫廊,又適逢大霧。索性閉上眼睛,忘記山水,忘記憂樂,用霧裝飾我的夢。即使是白天,霧氣依然飄渺如絮。在仙女山國家森林公園,期盼的雪花沒有如約降落,霧卻不期而至。同行的畫家和攝影家,似乎更鐘情于“山朦天灰”的意境與格調,他們很快就消失在霧色里,找尋屬于各自的靈感。面對惟余茫茫的霧氣,作家們則有些審美疲勞。不過也好,沒有心靈的激賞,沒有詩情的勃發,沒有勞累神經的瑣碎,被“誤”去良辰美景后,便有了空隙在風趣、風雅中打發這無聊時光。大家都樂在“霧”里,醉在“霧”里,霧里看花花不語,惟有笑浪翻。那些平時深藏不露的靈性,此刻也因“霧”而釋放出“風花雪月”, “山朦海詩”,以及無盡的奇思妙想。仿佛心里封藏著一塊壓縮的神奇海綿,在濕氣和霧氣中肆無忌憚地慢慢膨脹,無邊無際中伸手摸天,低頭入地。
霧,原來如此奇妙!多年來對“霧”的誤解,也悄然而消。由“霧”及“無”,我倒有了新的認識。
無念,無漏,無住用心,是佛家的人生感悟。認為人們無論做什么,心中不可存絲毫功德相,心中不留絲毫痕跡,無一點執著,把你的一切妄想執著與一切功德相都漏光,一切放下,直到無善、無惡、無喜、無煩惱;“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道家的政治主張。無為,即“不為物先,不為物后”,順乎自然以為治。無為是實現無不為、無不治的前提和條件,“以無事取天下”。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應當以無為而自化,以好靜而自正,以無事而自富,以無欲而自樸為原則,從而理亂求治,達到天地人三才和諧的最高境界。孔子認為“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儒家把無為也作為一個最高境界……儒、道、法三家的思維模式與政治主張有諸多不同,但在“無為而治”上卻是驚人的一致。
霧,不亦“無為而治”么?它既不像雨霜那樣具有侵占性,像雪花那樣趾高氣揚,也不像云朵那樣獨戀青天。它似無形,亦有形,若有若無,出沒于群山之中,飄渺于天地之間,在來無影去無蹤中,一任天意安排。雖無情無義無色無味無花無果,但卻以無為之姿,彌合天地人。被霧“誤”去的,是匆忙的腳步;留下來的,是那份與世無爭的從容與淡定……
“人生如夢,我總失眠;人生如戲,我總笑場;人生如歌,我總跑調。”這是一個好友在我QQ里的一段留言。歸來后,我回復了她:我剛從重慶霧療回來,效果很好。幾天霧行讓我對“霧”有全新的感悟,也找到了讓我不失眠、不笑場、不跑調的好處方。
返穗后,突然發現,干燥的面部,仿佛做足了補水護理,這又是“霧療”送給女人的意外之喜。
責任編輯 子 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