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作為甘肅省委宣傳部派出的作家采風團,我們先后三次奔赴本省的隴南災區。第一次,我們的內心充滿傷痛;第二次,我們滿懷希望;而這第三次,我們則多了許多慰藉——一塊本來傷痕累累的大地,因為空前的國家力量的災后重建,已走出巨大的陰影,正沐浴在一片和煦的陽光之中。
5月下旬,我們由蘭州出發,經成縣入康縣、武都的重災區,歷時8天,行程兩千多公里,對隴南災區兩年來的災后重建工作做了一次比較全面的了解。加之此前的兩次災區之行,可以說,這場災難給予我們這些文學工作者太多的感想和啟示。
啟示之一:
黨和政府是靠得住的
這是我們在災區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
“5.12汶川大地震”給隴南地區造成的破壞裂度達到7.5度,是自1879年以來震級最高、破壞性最大的一次地震,堪稱百年重災。這樣巨大的災難發生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國家優勢充分得以顯現,三次進入隴南,我們都能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支撐著災區。“地震是最大的政治”。公路上方諸如此類的標語,猶如一道軍令狀,高懸于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頭頂。
2008年6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來到武都區馬街鎮姜家山實地察看災情。總書記站在山村的廢墟旁,深情而堅定地說:“請鄉親們放心,黨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一定會千方百計地把大家的生活安置好,幫助大家恢復生產、重建家園,我們一定能克服眼前的困難,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這番來自于最高領導人的話語,不啻一個宣言,是今日隴南災后重建取得成就的最大保障。災難降臨后,胡錦濤、溫家寶等12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親臨隴南,指導災后重建,陸浩、徐守盛等省上領導也多次深入災區。就是說,當一場災難降臨時,黨和政府與人民守在一起,患難與共。一句“靠得住”,是人民通過一場災難對黨和政府最好的評價。
今天的姜家山村,全村206戶重建戶全部搬進了統一規劃的新房,這座海拔1800多米高山之上的村落,不僅完全抹去了災后滿目瘡痍的廢墟,而且已經完全脫胎換骨,展現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身影。姜家山村的災后重建成果,就是整個隴南災后重建的一個縮影,黨和政府的承諾,就這樣落實到了隴南每一塊受災后的土地上。
當一塊土地將一項工作視為最大的政治時,所能夠煥發出的動力在隴南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山河破碎的關鍵時刻,只有我們的黨能夠如此有力地動員一切力量來應對考驗,這永遠是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財富。
啟示之二:
災難考驗和鍛煉了我們的干部
在成縣店村鎮,當我們問及鎮委書記陳宏“什么是他在這場大災中最深刻的體會”時,這位始終工作在抗震救災一線的基層領導感言:“我感到,我們的黨員干部還是過硬的!”災難伊始,陳宏有過連續數晝夜未曾合眼的經歷,當時鎮政府的院子里擠滿了避難的群眾,人心惶惶的時刻,他像堅守陣地一般堅守在辦公室里,道理很簡單——“如果我也躲出去了,誰還敢堅持辦公?”同樣的語言,我們在武都區委宣傳部王部長的嘴里也聽到了。這位女部長那段時間正在省城黨校學習,地震后迅速趕回自己的工作崗位,當人們從這塊蒙災的區域逃離的時刻,我們的干部就是這樣沖回自己的陣地,“那些日子睡覺都是穿著球鞋的”,王部長說得云淡風輕,但在我們眼里,出現的卻是一名戰士臨戰之時的忠誠與忘我。
是的,我們的黨員干部,就是經歷了一次戰爭的洗禮。承平日久,也許我們的干部隊伍需要這樣的一次集結,在考驗面前檢驗自己的作風,檢驗隊伍的紀律,如同戰時一般的令行禁止、雷厲風行。相信經過這樣的一次錘煉,災區的黨員干部們一定有著切身的體會,他們的工作能力無疑得到了可貴的提升,這樣的一批黨員干部,必定是今后我們一切工作的主力軍,說他們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應當是毫不夸張的。
啟示之三:
災難鞏固了黨的威信
成縣店村鎮新村的黨支書任根全說,村里過去有邪教組織的存在,經歷了抗震救災之后,群眾就不信教了。村里的木匠張克強,是位64歲的黨員,他向作家們提供了一個信息:這兩年來,村里積極申請入黨的人多了。老張家的院子堆晾著一捆一捆的大蒜,面對這一地的收成,老張坦言:“地震后,政府給的兩萬元捐助款、三萬元無息貸款都領到了,還領了每人900元的面粉和生活補貼,活了這么大歲數,這樣的好事還是頭一次遇到呢。1964年的水災,也很厲害,民政局只給一人發了幾尺白洋布。這次災后重建,家里蓋起了新磚房,鋪了瓷磚,通了自來水和排水管。”這番話,就是對他前面信息的解讀——一個執政黨,只要切切實實為人民群眾謀利益,必然會有凝聚力、向心力和崇高的威信。
在隴南回訪的許多村落,作家們都在新建的民居前看到了“特殊黨費援建”的字樣。黨員交納“特殊黨費”支援抗震救災活動,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這是第一次。如果以歷史的眼光來審視這個“第一次”,我們無疑會解讀出更多的含義。中央和甘肅省給隴南下撥了9.2645億元的“特殊黨費”用于支援災后重建工作,這筆錢放在我們整部黨史之中,都將是沉甸甸的一個數字,其所寓含的,絕不僅僅是一筆物質的財富,這是我們黨對隴南人民的一次反哺,同樣,也必定會為我們黨贏回更多的擁護。
地震發生后5個月內,有7.6萬人在抗震救災一線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其中1.9萬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組數據,就是最好的明證。
康縣豆坪鄉豆坪村是溫家寶總理災后視察過的村落,村路上掛著當時總理品嘗搶收回來小麥的照片。如今這里東西走向的13排新式農家院落整齊劃一,溫馨而富有生機。“溫總理說小麥質量不錯,要我們抓緊時間搶收小麥,做到重建夏收兩不誤,總理的囑托我們沒有忘。”豆坪鄉黨委書記張賢清如是說。作為一個有著9億農業人口的大國,我們的總理就是用這樣深情的姿態展示著我們黨的威信,以人為本,在這里就不再只是一個響亮的口號,而是黨和人民血脈相連的生動寫照。如果說戰爭年代,黨的威信更多需要依靠槍桿子打出來,那么和平年代,黨的威信必定建立在為人民服務、與人民休戚與共的基礎之上。地震兇惡,我們的黨卻沒有辜負人民的重望,地震使大地上的一切撼動,卻進一步鞏固了中國共產黨的威信。地震破壞著山川,卻進一步修復著我們的干群關系。上豆坪小學的山路時,我們的車被陷在泥土里,車門推不開,車里的人無法下來,路邊幾位修路的群眾主動跑來推車,使我們在車里的每個人飽嘗著這份感動與溫馨。
啟示之四:
災難喚醒了人們的良善
作家們動身之際,玉樹地震災區的救災依舊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在店村鎮政府,作家們看到了這樣的一組數據:鎮政府、衛生院、折莊村、大寨村、朱橋村等14個村共捐款62418.1元。而這筆捐款,是為了玉樹受災的同胞們。新村的任根全支書說,玉樹地震發生后,村民主動找到他,提出想要捐款,在兩個小時內全村便自發地行動起來,成為全鎮第一個將善款交到民政局的村。當時民政局的同志都很驚訝,因為統一動員還沒有開展呢。群眾的愿望很樸素:“我們受了這么大的恩惠,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們的生活條件好了,住進了新房子,現在玉樹地震了,我們想盡自己的一些綿薄之力。”“按收入水平,我們鎮比當地煙草公司捐得都多。”鎮委書記陳宏驕傲地說。陳書記有理由驕傲,因為這是一筆完全意義上的“善款”,它來自災區,奉獻給災區,體現著我們的人民知恩圖報的傳統良善,而這種良善,一度或多或少在我們的文明中凋零過,當經濟大潮席卷而過時,是一場地震,以災難的方式喚醒了我們古老的美德。
武都馬街鎮感恩村原名蒿坪村,地震中全村倒塌房屋31戶217間,危房38戶265間,倒塌圈舍127間,供電、供水設施嚴重受損,村學和村組織活動場所倒塌,直接經濟損失3219萬元。如今這里下山入川,異地重建。新建村選址在大李村張坪,地勢平坦。迎面嶄新的高大建筑,是村民活動中心。一座座兩層的房子,全部是前宅后院的布置。新修了排水渠、公路、便民橋。2008年11月5日,受災群眾全部遷入新居。全村群眾一致請求,將蒿坪村更名為感恩村。
同樣是感恩,兩年前的六一兒童節,胡錦濤總書記來到武都馬街鎮姜家山村小學,向在帳篷里上課的孩子們動情地提議:“同學們,地震發生時,老師為了你們的安全,把你們緊緊守護在一起。我們一起向你們的老師敬個禮,好不好?”言畢,總書記和孩子們齊刷刷地舉起了右手,向張建民老師致以少先隊隊禮。
穿梭在震后的隴南,“大災見真情,世代記黨恩”的對聯不時地躍入眼簾。感恩村的命名,就是一次崇高的致敬,其所回應的,就是隴南人民對總書記、對我們黨的深情致謝。我們當然不提倡施恩圖報,但一個國家政府與人民的良好互動,卻一定是我們前進道路上最可依憑的保障,我們的事業需要這種良善的氛圍,需要這種萬眾一心的和諧。
今天的姜家山村小學,和感恩村一樣,在蘭州銀行50萬元的援助下,重建的校舍已煥然一新。張建民老師面對作家們依舊激動萬分:“我只有更努力地工作,來回報黨,回報人民……”
啟示之五:
應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力
無可否認,今天的隴南災區在災后重建的工作中已經成績斐然,但同樣也不可回避,在這場艱苦卓絕的工作中,必定會存在一些不足值得我們反思。在豆坪鄉,作家們聽到了一些基層干部最直接的感受,干部們在充分肯定了政府統一領導的作用后,也強調,最佳的工作方式有時候也許是允許群眾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自主重建,政府提供全面的服務,決定權交給群眾,這樣,政府的角色會相對超脫,不至于陷入“婆婆的境地”,以致引發一些不必要的摩擦。重建工作千頭萬緒,政府事事操勞,不但增大了我們的行政成本,而且可能會滋生出工作方式粗放的弊端,受災群眾的實際情況千差萬別,簡單地“一刀切”,顯然有違我們“實事求是”的黨風。依靠人民群眾的創造力,一直是我們黨的法寶之一,在這樣的大災大難面前,政府的主導必不可缺,但另外一條道路同樣不可偏廢,那就是,相信人民群眾生產自救的巨大能力,唯有兩頭并舉,災后重建工作,乃至我們的一切事業,才會獲得均衡的前進。
整個災區,最為顯著的成就是大量嶄新校舍的建成。截至今年4月底,隴南558所災后恢復重建學校已完工235所,完成建筑面積841211平方米,完成投資130459萬元,加固維修學校基本完成,已維修面積482040平方米,完成投資10960萬元。作家們一行采訪了康縣陳家壩小學、康縣豆坪鄉豆坪村豆坪小學、文縣二中,對于學校的走訪,幾乎占據了我們行程的一半,畢竟,孩子和教育,是我們一切事業的根基。大災之后,黨和政府傾舉國之力援救災區,把一場災難扭轉為發展的契機,這本是非常之事的非常之舉,但我們發展的動力一定要還原在一方人民自力更生的創造力之上,因為唯其如此,我們的發展才能夠成為可持續的發展,只有上下合力,我們的腳步才會更加的堅實有力。
責任編輯 子 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