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時代的記錄,生活的頌歌,智慧的結晶,哲理的升華。在甘肅的散文創作隊伍中,正雨是比較突出的一個。近十年來,他已經發表了許多作品,并先后出版了《逝去的裕河》、《懷念那棵樹》、《加美手記》、《正雨散文》等散文集。其中,有些作品已獲得多種獎項,在國內有一定的影響。
下面,我就正雨的散文,從思想性和藝術性兩個方面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思想內容
正雨的散文面對時代風云,繼承了五四時期文學“立誠、寫實”的傳統,真實地反映著現實生活,熱情地歌頌著真善美,冷靜地思考著社會與人生,較好地發揮了文學的教育作用。
正雨散文大體可分為四類。
(一)抒情散文。這類散文是記事兼抒情,以抒情為主。代表作品有《陜北的月亮》和《綠色萬歲》。
《陜北的月亮》優美、感人、富有哲理。文中通過贊頌美麗的月光,贊頌月光之下美麗的陜北大地,贊美陜北土地上的悲壯的革命傳奇,贊美難遇的微風細雨,層層遞進,全方位、多角度地歌頌陜北的月亮,表現出作者對革命老區的真摯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人生的思考。
“我還從沒見過如此美麗的月亮。一輪透出無限光華、柔情似水的月亮。它巨大無比,讓夜空也亮麗起來。面對皎潔的月光,我望不見夜空的頂,看不到天體的底,我的整個身體,都融進了月光中。”
陜北的月亮之所以讓作者感佩和融入的主要原因則在于:“它博大、高尚、自然,它令我感動,甚至感動得不能自抑。令我溶化,甚至溶化到軟弱無力。令我超脫,甚至超脫得有些自信而又飄渺遙遠。”
當然,作者所要歌頌的絕不僅僅局限于自然的月亮本身,而是月光下的陜北歷史和人物:“是創造這些故事的人們讓這片土地悲壯和偉大了起來,是他們讓一個月夜充滿創世的博大和魅力。”
在這樣的月夜,作者全身心沉浸在了陜北厚重、博大的歷史中:“我不走不動。被這悲壯傳奇和微風細雨滋潤,被月光美麗了的土地讓心不走不動。”
讀罷此文,再讀朱自清《荷塘月色》,我們能深深體會到正雨此文意境的開闊和思想的厚重。
《綠色萬歲》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詩式的抒情散文。作者滿懷激情地贊美綠色,贊美生命,贊美純潔的靈魂,熱切地期望綠色永存,天長地久。文中后半部分,穿插記述了一位老實、本分、好學、勤奮的鄉干部,并把他與大森林里的一片葉子聯系起來,深化了主題。
(二)回憶性散文。這類文章篇幅較多,內容豐富。舉凡親人、老師、往事、曾經的山水與歷史,都真實而感人。
回憶親人。如回憶父親的《父親》、《父親和牛》、《接父親背柴》,作品感人至誠、至深。作者在歌頌父親的同時,更歌頌農民、歌頌勞動、歌頌善良和真誠。
“除了晚上睡覺外,可以說他與牛形影不離。每當黎明播灑第一縷曙光的時候,他已獨自一人收拾停當,趕著他那些可愛的牛去迎接新的一天。夕陽西下的時候,他趕著那些肚子吃得圓圓的牛群回家,順便還要背一背青草、柴火。在山坡上、地埂邊、小河旁,他始終與牛為伴。寂寞時,他梳理和撫摸著牛的細毛與牛喃喃細語。風雨中,他與牛躲在同一棵樹下避雨。驕陽下,他尋找一片云朵為牛遮涼。”
文章中對牛有著極精彩的描寫。我們能看出,正雨對牛的認識和歌頌,其實更是對父親,以及像自己父親一樣的中國農民的歌頌:
“牛有一雙溫潤深沉,能看透世間真誠與善良、虛偽與丑惡的眼睛;牛有一對犀利尖銳、蔑視一切困難和不容欺辱的雙角;牛有一道高高隆起能承載無限辛苦的寬厚脊背;牛有四只跋涉過千山萬水、走過漫長歲月的鐵蹄;牛有一根瀟灑飛揚的長尾。牛那淳樸、負重、執著的形象,是它對苦難和希望的負載,對生活的不屈不撓的再現。父親像一頭牛,和普天下土地上的所有農民一樣,是一頭為生活而勞作的牛。”
回憶奶奶的幾篇,如《奶奶的紡車》和《鞋》,既是親情的贊歌,也更是勞動的贊歌和時代的記錄,社會價值較高。
“最讓我揪心難忘的是在被黑暗圍困的深夜,當我被夜半的嗡嗡紡車聲驚醒,睜開惺忪的眼睛,還是看見奶奶在她腳邊一只昏暗煤油燈的黑暗里晃動,巨大的背影把我睡的土炕全部遮黑。而她揚起左手的那一塊地方依然明亮,她如一尊晃動的雕塑,不停地、千遍萬遍地重復著紡線的動作,這情景幾乎占領了我童年、少年甚至青年的記憶。”
文中表達的皆是人間真情。天真、自然、動人心弦。少年時代,我讀晉人李密《陳情表》感動過,讀朱自清《背影》感動過。現在讀正雨的這些文字,更為感動!
正雨的讀書年代,正處于新中國歷史上運動頻繁、文革浩劫的時期。因此,他對老師的回憶往往帶著濃郁的悲涼與悲憤,這是那個時代留給他深深的記憶。在《一根竹棍的回憶》中,他描述了文縣一中校長朱懷德在文革中的悲慘遭遇。這個被打瞎了眼睛、打斷了腰的老人,手拄一根竹棍,靠竹棍支撐,每天打掃廁所,很投入,很認真。這是對文革的控訴,對受迫害者的同情,對老校長深切的懷念。
“他蹲在地上,一副如柴的身骨顯得非常吃力,身體的重量幾乎全部都在竹棍上支撐著。竹棍的下端扎進泥土里,他的一只手攥得很緊,就像‘收租院’中的一幅雕塑。”
這幅雕塑在作者眼中,書寫著“一個真正的人”,“一個活在我心中的人”的堅強和生命的悲壯。
《師情綿綿》回憶了作者大學時期的中文系老師馬志文。寫十年內亂中,馬老師的正直、善良、博學,政治上的迫害,生活上的艱辛,以及對學生的關心。這同樣是真實的歷史記錄,是有價值的傷痕文學,作者寫得細膩而富有情感。正雨深情地寫道:“他是我靈魂中的一滴水”,“是人性海洋中一滴水珠,看見太陽就會發亮,就會燦爛。”
《社戲與虎》回憶初中語文教師趙志賢講授魯迅《社戲》一課的生動場景。尤其重筆描寫了趙志賢因寫草書“虎”字在文革中受盡侮辱、折磨和迫害的故事。《母校回眸》是對母校的眷戀,對教師的崇敬,對文革歲月的憎恨與痛苦的回憶,促使人們反思歷史教訓。這幾篇文章,在記錄和反思歷史的同時,更寫出了特殊時期人生苦旅中的師生情誼,情真無限,真情可貴!
回憶往事。在《陳年舊事》中,以彩蝶曾經飛翔、烏鴉麻雀死亡的命運,思考自然生態問題;以看電影的故事,懷戀童年的家園;以女教師被削發批斗游街、小女孩被打成反革命,控訴那場內亂。生活中的片斷,鏡頭式的回憶,正雨筆調輕松,侃侃而談,但主題卻極為沉重。如《昨日可戀》,反映了1958年大躍進的狂熱、千斤縣的荒唐、困難時期大饑餓的悲慘、大隊召開批斗會的場景、打麥場上社員勞動的歡樂和酸辛,以及淡淡的甜蜜和對人生、對歷史的思考。在《回憶不是死亡》中,真實記錄了三年困難時期駭人聽聞的饑餓事實,深情地描繪了生產隊社員勞動中的痛苦與歡樂,無限感慨地敘述了社會大背景下蕓蕓眾生的不同命運與遭遇。這幾篇雖然是痛苦的回憶,卻反映了作者對農村的熱愛,對農民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對真、善、美的熱愛。
正雨是一個無限熱愛著自然山水的人,反映在他的筆下,自然界的一切都讓他癡迷、沉入和思考。這類文章以《逝去的裕河》最具代表性。《逝去的裕河》以裕河自然風光的巨大變化,揭示了一個真理:違背自然規律,破壞生態環境,就要受到大自然的嚴厲懲罰。文章結尾,正雨回憶起一段往事,一位農村婦女因不滿強迫婚姻而帶上自己的兩個娃娃跳潭而亡,揭示出生產方式的落后導致思想觀念的落后進而造成人間悲劇的道理。《百年一兇憶兒時》先寫暴雨肆虐,窮兇惡極,造成巨大災難,再憶小河美麗風情畫卷,啟人深思生態文明這一沉重話題。作者回憶的不是身邊瑣事,不是狹小的個人際遇,而是一個人類社會的重大課題。
(三)游記。對自然山水的熱愛,自然會促使作者寫下數量眾多的游記。和其他人不同的是,正雨的游記不是一般的對風景名勝的描述,也不是資料的堆砌,而是身心的漫游與沉入,是感悟與思考的結晶。
在作者的筆下,《陽壩的春天》是陽壩早春的秀麗風光,是富有詩情的紅豆樹、連理枝、紅豆谷,以及熱情好客的農家主人、精干的村支書、爽朗的女鎮長,農村的新變化:山青水秀,安居樂業,田園牧歌,令人陶醉。這是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頌歌,是對新時代新風貌的渴盼與贊美。
《感悟官鵝溝》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游記。作者以貧困的車那鄉為鋪墊,以窮山惡水的車那鄉與美麗的官鵝溝作對比,通過對水的品格與力量的感悟,揭示出生命和發展、壯大的真諦。
《感受周莊》,不是寫景,而是寫人,再發感慨。文章寫村婦、小女孩、老太太,一家三口人輪換著緊緊跟蹤游客,請游客就餐的感人故事,也寫了“站在橋頭,拄著一根木棍,一只手端著搪瓷小盆的白發老嫗”,“擠坐在門縫里賣茶葉蛋、鹵豆腐塊的老媽媽”。結論是:“周莊,我愿你多一些古樸和原始,房屋應該是過去的,水也不要變味,不要現代。是一個從歷史中走過來、仍然留在歷史中的周莊,就像那乞討的老嫗,賣茶葉蛋的老媽媽一樣,是真的,不是被派來的演員。這樣,也許周莊才更可愛。”真實的、原生態的和自然的狀態,是作者對旅游和景區景點建設的思考所在。聯想許多景點,寬馬路、大廣場、現代化的演藝廳、豪華的游樂設施、星級酒樓、一片嘈雜的叫賣聲、震耳欲聾的音樂聲,與景區格調格格不入,值得深思!
《兩當香泉寺》,以細膩的筆調描寫了香泉寺的一樹丁香花,四株高大的古柏,活了百年的木槿樹,一泓碧泉,綠陰下的大殿,大殿里的佛事活動,通篇贊美自然。結尾是對出一副征聯:白云山,云飛山青,青山飛云,山云白;香水泉,水映泉碧,碧泉映水,泉水香。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天人合一是正雨、也是我們的渴望與追求。
《煙雨紹興憶魯迅》,看似游記,其實是抒情文。全文不足千字,引吭高歌,贊頌魯迅先生。
“由此,國人在你的導引中看到了自己的軟弱和丑陋,從而有了力量和抗爭。你的吶喊,讓國人挺直了尊嚴的脊梁。”
“是你說,中國人沒有失去自信力。是你告訴在吃人的社會中,有人奮斗并看到了民族的希望。是你讓那曾蘸著先覺者血饅頭的迷茫者,在寒夜里尋找生存的路。是你讓國人不要奴顏媚骨,要做直面人生的猛士。”
“魯迅永遠活著。只有魯迅永遠活著,我們民族才會有希望。只有魯迅永遠活著,國人的靈魂才會不死。”
《思念董志原》寫所見所感,以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從壯麗的落日、碧綠如云的菜地、隊伍一樣的玉米地、茂密的蘆葦林,認識了生命的力量。從商品交易會上,感受了黃土文明。從南梁革命紀念館思考“人的一生應該如何度過”,追思過去,力圖使自己醒悟,并珍藏黃土地至高無上的故事。
《夏日北戴河》共兩篇。前篇盡情地贊美大海,寫大海的黃昏、月色、清晨,寫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后篇先寫日出之美,繼寫海浴之樂,然后調轉筆鋒,描寫海灘垃圾、篝火給人帶來的不快、憂慮、遺憾與羞愧。從而引出了環境保護這一古老而年輕的話題,也體現了作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四)域外隨筆。正雨散文中有一個大類,屬于域外隨筆。《訪日散記》描寫了日本美麗的自然風光,文明的生活方式,現代化的城市與鄉村,更有熱情、善良、幽默、好客的主人。文中處處體現出作者的仁愛之心,愛山、愛水、愛人。孔子講仁者愛人,老子講與善仁。人應該與人為善,天下各色人種、各種語言應該和諧相處。
《澳州的沉思》寫了異域風光之美,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寫得具體、生動、感人。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起徐志摩的話:“自然是最偉大的一部書”,“只要你認識了這一部書,你在這世界上寂寞時便不寂寞,窮困時不窮困,苦惱時有安慰,挫折時有鼓勵,軟弱時有篤責,迷失時有南針”(《翡冷翠山居閑話》)。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加美手記》客觀地記述了加拿大、美國的見聞。其中,有對和平的贊美,對戰爭的憎惡與譴責,對苦難者的憐憫與同情,對丑惡現象的揭露與鞭撻。作者一腔正義,愛憎分明。考察珍珠港時,作者佇立在紀念堂的窗邊,“凝視著海中被戰爭造就的靈魂”,看到“陽光的手握著水中的靈魂,并告訴他們:永遠不要戰爭。”這時,作者“突然想起了伊拉克戰爭,想起了濃煙,想起了不可一世的美英戰機,又想起了硝煙、戰火、槍聲中的伊拉克兒童、婦女、老人。想起了眼淚、痛苦,還有憤怒”,“站在‘亞歷山大號’戰艦的殘骸前為和平祈禱。”
作者在出國考察時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國。他在《訪日散記》中描述“中華街”:
“連接不斷的商店、飯館等門面,都展示了一個特色:中國。美麗多變的漢字招牌,琳瑯滿目的中國貨,熟悉的鄉音和飯菜,都使我們感到格外親切。”
他在《澳州的沉思》中寫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鮮艷的五星紅旗舒展在空中,讓人有自信和力量的感受。我站在使館大門口照相留念時,表情里對祖國的愛全部表現了出來。”
他在《加美手記》中記下了聽到中國歌曲時的激動心情:“我們的車里飄起了《毛主席派人來》、《萬泉河水清又清》、《紅米飯南瓜湯》、《北京有個金太陽》、《共產黨來了苦變甜》等熟悉動人的歌曲。歌曲飄向車外,歌聲讓我的心潮在異國他鄉澎湃起來。”
二、藝術特色
正雨散文在藝術方面有獨到之處:流暢自然,文字優美,語言生動,感情真摯。在表現手法上善于修辭,善于細節描寫,善于運用對比。他將比喻、擬人、設問、對偶、引用、聯珠,單獨使用或綜合使用,得心應手,足見其文學功底之深厚。細節是文學作品中描繪人物、事件和環境的最小組成單位。正雨善于抓細節,抓特寫,具體、生動、鮮明。
他在《陽壩的春天》中這樣描寫典型環境:
“農家的主人,用農家的飯菜招待我們。飯菜很有鄉土味。顯而易見農人對生活的理解。
一盤涼拌魚腥草,白生生的根莖,紅紅的頭;一碟胡蘿卜絲經油一澆,水靈鮮活;一盤炸紅薯塊,金黃松軟甘甜;一碟干蘿卜條,滑爽可口凝柔;一盤紅里透亮的自腌臘肉,一盤黑白相間脆厚溫和的木耳,洋溢著主人的精細、熱情和好客。
“青瓷小酒盅盛滿香味四溢叫做‘二腦殼’的自產酒。糧食的醇香立刻飄滿了小院。”
“堆滿陽光的院子當中,大家圍坐于一張小方桌的四周,享受著陽壩的美好。”
他在《訪日散記》中以特寫鏡頭記下了一對黃昏戀人:
“這時候,我注意到一對白發夫婦,他們相依相扶從山坡的小樹林中走下來,在湖邊散步。他們的神情是那么溫厚、自然。走過一座無人看管的小屋,他們在湖邊一片生機勃勃的綠草叢中,一只翻扣的破船邊上緩緩地坐下來。他們依偎著,面向湖水,眼神注視著同一個地方,他們的神情一樣專注,好像在交談著什么。也許是在尋找美好年華,也許是在享受美麗動人的山中湖的早晨,也許是在分享一個燦爛的黃昏。”
這樣的“典型環境”、“典型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雨還善用對比寫法。他創造性地將句子中的對比擴展到段落文字的對比,在增強了文章的鮮明性、說理性的基礎上,更增強和恢弘了文章的張力。如在《百年一兇憶兒時》中寫家鄉的一條小河,先寫暴雨肆虐、洪水暴發的可怕情景,文中后半部分,則對比性地深情回憶了小河的美麗。前后對比,形象極為鮮明,印象更加深刻,主題更加突出。《逝去的裕河》、《曾經的范壩》等篇,都因這種寫法而更顯藝術效果。
總之,正雨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有做人的良知與尊嚴,有深厚的生活基礎和扎實的文學功底,以及勤奮。其散文視野開闊,題材豐富,主題突出,是時代的真實記錄,是大愛境界的流露,是詩情、畫意、哲理的結合,是追求真善美的成功作品。具有豐富的思想意蘊與獨特的藝術魅力。
伴隨時代前進的步伐,散文創作呈繁榮景象,這是主流。但是喜中有憂,問題不少。有的以導師、學者自居,亂發議論,以其昏昏而想使人昭昭;有的搞假、大、空,缺乏美感、詩意與真情;有的盲目崇拜西方的民主、政治、生活方式;有的思想消極,表現出郁悶、迷惘之情;有的缺乏群眾語言、時代氣息等。在此視野之下,再看正雨散文,一定會有清新的感受。
正雨已經出版的幾本書的作者簡介只有十個字:“正雨,劉醒初。甘肅文縣人。”這里沒有職務的羅列,沒有學歷的炫耀,沒有出版書目和獲獎作品的目錄,更沒有進入各類辭典的介紹。如此低調,當今少有!這是一種品格,也是一種境界!
評論責任編輯 子 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