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首小詩《小路》,于1987年3月由我縣詩人劉志清老師推薦給金吉泰。金吉泰老師后來給我編發在他編的《蘭州晚報·農村版》上。這算是我的“處女作”了。
1991年10月我試著投稿于《飛天》的張書紳,投去一個多月后,被退了回來。附有一封短信說明:
王振宇同志:
剛從黨校學習歸來,就收到了你的
作品。很遺憾,我離開《飛天》已經一年
多了,已不當編輯了,所以你的作品只
好退你,請你選擇報刊投寄。
敬禮
張書紳
91.12.10
這是我至今收到的幾十封退稿的頭一次,心中除了一種空落落的失望感外,也不由人對張書紳老師肅然起敬。不當編輯了,還把一個“無名小卒”也當一回事,鄭重其事地貼上郵資,又附上原因的說明,親自去郵政單位投寄,其情不能不使人感動!
《飛天》與《詩刊》是我心中最神圣的廟,那里有我衷心仰望的神,能于它們上面發表點東西,怕是我一個美好的、無法實現的奢望吧。但我一定要下定決心努力奮斗,爭取五年登上《飛天》,十年登上《詩刊》。而且,有朝一日,我要親自朝拜一回我心中的“神們”。——這是我1991年為自己內定的奮斗目標。
大概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吧。1993年3月份,我的20行小詩《鐮刀》登上了《飛天》,高興得我好幾天都沒睡著覺,整個春耕下種鋤地拔草,似乎都有使不完的勁兒。而且心里總想著給誰說說我心中的幸福,可憐村莊里,沒有一個知道《飛天》和我的詩是什么東西的人。我只能偷偷地一個人快樂著。
順便提一下《詩刊》。1997年8月份,《詩刊》第一次發了我的兩首小詩《南山牛小傳》和《馬路》。這距我1991年制定的目標提前了三年。在此之前,我收到過《詩刊》常務副主編丁國成一封信。為了保存記憶,原諒我記在這里吧:
王振宇同志:
您好!詩作看過,我認為您很有詩
才,悟性不錯,詩的感覺很好。作為農村
作者,您能寫出這樣的詩作,很不容易。
詩已轉作品組,他們會認真處理
的,如用,也會直接同您聯系。
您的詩,生活氣息很濃。希望您再接
再厲,沿著這條路子繼續寫下去,爭取寫
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我認為您有可能
寫出精品力作,我對您抱有很大希望!
秩以時日,您會有所作為。
望努力!
丁國成
1996.5.23匆匆
我知道自己有多少“詩才”,但我也知道這些話只是丁國成老師對一個農民作者的鞭策和鼓勵。我更知道我寫一首詩,必須比別人要付出多少倍的努力。
大概是“詩人的激情”被點燃了,在繁重的體力勞作中,在連孩子們的學費書錢都難應付的生活窘迫下,我時時都沒有忘記詩……衣兜里不離筆與紙——紙,香煙盒紙。路上被人丟棄的香煙盒,當時農村時興的“奔馬”牌都是軟盒子。一個個收拾起來小心地拆開來,整齊地裝在衣兜里。詩的靈感來了,無論耕地、收割或走在路上,都能隨時停下來寫在上面。回家后再轉抄在孩子們寫過的廢作業本背面。這樣翻來覆去修改后,感到能投稿了,三毛錢買上本小學生用的作文本,將詩抄寫在上面投出去。
1994年3月,我收到了《飛天》的老鄉給我的退稿,附著封信說:
振宇詩兄:
近好!來稿已仔細讀過幾遍了,深
為您的刻苦精神所感動。
您想把詩寫得新一些,現代氣息濃
一些,這種努力是可貴的。但,這種努力
萬不可失去您原有的生活“功底”。現在
您的詩里花架子多,淳樸、精當的語言
少了,給人一種生澀感。意見謹供參考。
有空了,請來信。
即頌
康安
老鄉
1994.3.16
上世紀90年代的詩壇,好像也有點復雜,對一個生活在農村的初學寫作者來說,究竟該如何學別人的,該怎樣寫作才算合適呢?我眼前一片茫然,心里也亂七八糟。
1995年,老鄉給我的一次退稿信上又說:
振宇:
好!來稿收讀。
詩作留下《山歌》、《鋤禾》備用,余
稿還您。
不妨從留下的詩稿中,再細心琢磨
一遍其余詩作,也許能找到一些問題。
即頌
康安
老鄉
1995.6.18
我至今完整地保存著這些珍貴的信件。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小心地翻出來讀上一遍,仿佛老師就坐在面前,指著我那些不成熟的所謂“作品”教導著我,眼前頓時飄起老鄉老師那一根根長長的銀白色的頭發。
1998年5月,《飛天》“隆重推出”了我的《家在甘肅》,這是老鄉從我投去的兩次稿子中選用的。選用過程中的一些來信及其教導,我已于前年在《尋訪老鄉》的一篇拙文中表述過。這里要提及的是2001年,高平老師寫我評論時提到我是“李云鵬發現”的。這是他參考了《飛天》1998年5月號寫的。“卷首漫語”里幾乎全文作了推介,當然在推動我“成名”方面起了很大作用。而實際上老鄉在多年以前就“發現”了我,并經過了多年的栽培,才使一個農民作者變成了“農民詩人”。
1999年,為紀念建國50周年,《飛天》征文。我寫了幾首應征的詩。我想是“征”的,不能寄老鄉。按要求寄,怕“辦公室”遺漏或擔心不被重視。轉念一想就寄給了李云鵬。不久后被退了回來,從批改過的符號標志看,有兩首好像是準備留用的,大概終審時未能通過。李老師附著的信說:
振宇同志:您好!
詩作讀過。有感情,亦流暢,但這類
題材,寫不好,最易流于空泛。看來您寫
這類題材,不及您寫農村題材的詩那么
順手。新意不多,較空泛。經研究似不好用。
建議您多寫一些您熟悉且確有感
觸的,如《家在甘肅》那樣富有生活氣息
和激情的詩。您寫那類詩,似乎比較自
如。
謝謝支持本刊,望多有詩作寄來。
握手
李云鵬
1999.7.28
就在這年的10月份,一位在蘭州工作的隴南詩人給我來信說:朋友聚會,何來老師以為南山牛是個剛出道的年輕人,聽了介紹后很感慨,當即給在座的一位隴南文化界領導說,回去后設法給南山牛解決點生活實際問題。
2002年,在蘭州一次全省性的詩歌會議上,已從《飛天》退下來的何來、李云鵬二位老師,在會間休息時,還專門來我住的房間坐了坐,問了我目前的生活與寫作的事,臨走時,送了我他們倆剛出版的著作。也就在這次會上,經人介紹,我頭一次認識了馬青山老師。記得見面握手寒暄后的頭一句話是:南山牛詩寫得不錯,“風啊 長城都擋不住的顏色,比草深得多……”多好!當時人多,說得我自覺脖子都紅了。
《飛天》尊敬的老師們,我永遠不會忘記你們20多年來的培養扶持和鼓勵。20多年來,我沒有寫出多少令人滿意的東西,但我記著老師們的諄諄教誨,嚴肅、謹慎、認真地對待著我的每一首詩歌。一如對待我的莊稼——豐收了,心里也喜歡,但絕不會因此而飄浮起來。歉收了,悄悄地“琢磨”一下歉收的根源,根源找到了,再努力爭取下一茬的收成。在某種場合,有人夸我,那是鼓勵和抬舉。那意思我也是清楚的,因為一個農民詩人,比不得“科班”出身的“白領階層”的詩人的。
2004年的一次蘭州會議上,我見到了曾經在《飛天》工作了一段時間的青年詩人高凱,當時任文學院副院長,見面后半開玩笑地說,南山牛大器晚成啊,生活怎么樣了?詩歌現在對得起你了嗎?我順口說很好很好,詩歌對得起我。向來訥于言的我心里說,詩歌至少能讓我一回回地上蘭州,能得到老師們的教導、批評、關愛與體貼,我便是個很幸福的人了。
說實話近些年來,我也沾了不少詩歌的光,除了社會給了我很大的榮譽外,隴南的市、縣有關領導,大都給了我不同程度的關心和幫助,我的生活也比以前好了許多,這都是我心中永遠的感念。而對于詩歌,我對自己的要求是:別人怎么說,說好說壞都是別人,我自己看重我自己——把詩寫好。寫出的東西,首先得能感動我自己,連自己都感動不了的東西,別拿出來讓人看。雖然遠沒有達到老師們對我的期望,但我絕不會使老師們失望的。這樣,我就能“對得起詩歌”(老鄉語)了,也就能對得起一直關心我、扶持我的那些老師們,和在生活、學習上給過我幫助、鼓勵的領導和朋友們了。
責任編輯 子 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