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不同的民族而言,服飾既是代表其民族文化特性的標志,同時也是維系族群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紐帶。作為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族,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創造了無數燦爛文明,漢族人民衣冠服飾發展延續的幾千年,不僅反射出中華文明變化發展的方方面面,同時也記載了時代風華流變與斗轉星移的點點滴滴。
漢服,即漢族服飾的簡稱,是隨著漢民族的形成而形成,發展而發展的,有著和中華文明同樣悠久的歷史,是本民族文明的象征,是構建民族形象的支柱。雖然漢族歷史在不斷的發生變化,但漢服卻始終反映著中國人民博大兼容、寬厚仁愛、追求自然的民族精神,體現出其他民族所不能代替的特色。到了近代,由于繁雜的歷史和國際原因,使我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在世界范圍處于劣勢,中國的服飾藝術也因此嚴重的出現斷裂,以至于我們現代的服飾幾乎全盤西化,昔日輝煌、瑰麗的服飾藝術被束之高閣,服飾文化的文脈被割斷,服飾藝術所反映出的民族精神不斷喪失。因此,在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今天,搶救和研究漢服文化和藝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漢服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縱觀中國歷史,漢服所達到的高度無論從實用造型和美學藝術的角度去考量,都是其它民族服飾所不可比擬的。漢族服飾是世界服飾文化和藝術寶庫中自成體系的龐大系統,其深厚的文化積淀及獨有的藝術特色,在世界服飾之林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如果長此以往不重視漢服文化,這將必然成為世界文化中一個不可挽回的損失。
中國曾被譽為“衣冠之國”,有著數千年的服飾文化,然而隨著西方列強借武力占領中國市場,向中國大量傾銷洋貨,西方的器物文明以及伴隨而來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開始不停的沖擊中國社會,同時也深深影響了中國的衣冠服制。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國人重新審視自我傳統文化,重建中華禮儀與道德體系,彌補文化斷層,在這種現狀下開展“漢服”的研究本身就是具有多重意義的工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研究漢服的過程中必然涉及歷代服飾形制與文化方面的新舊問題,對此的深入探討與考證,可以在發現新問題、建立新觀點的基礎上,一定程度地厘清原有認識誤差。這種基礎性工作所產生的成果,可以為漢服形制的界定起到有益作用。
其次,鑒于“五四運動”以后中國服裝意識隨著中國文化藝術整體被忽視,中國服飾被西洋服裝所替代,從服裝的現狀可以反射出中國文化和藝術多年來所面臨的危機。以漢服為著眼點,可以喚起國人對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傳承問題的思考與審視,為弘揚民族精神,重視民族文化傳統貢獻綿薄之力。
再次,漢族服飾作為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重要載體,蘊涵著豐富的社會美學、工藝學等領域的歷史研究與現實利用價值。深入研究漢服必然為解決目前國內外時尚理論研究領域中有關“唐裝”、“國服”等對立問題及錯誤觀點提供參考與幫助。同時,也為中國傳統服飾的去蕪存菁、融合創新以及產品開發、最終推向市場做出貢獻。
《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由此而得,服飾在華夏民族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占有非常特殊和重要的地位。文化是源,服飾為流,從源頭到發展,服飾始終構建著中華民族的形象,濃縮著歷史發展的軌跡,反映著文化精神的博大。
中華民族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特質的集中表現,是中華民族漫長經歷的歷史積淀和升華,是中華民族一切關系的紐帶,是融入人們生命中的價值觀念,以及凝聚在人心里結構的精神資源,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一切關系的本質,是一個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強烈的民族意識,集中表現了一個民族在一定的客觀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下建構的自己生活的獨特方式,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獨特性格和風貌。
由龐大的民族構成體系與多元一體格局共同構建的中華民族,其中漢族占91.96%,少數民族占8.04%。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逐漸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大雜局、小聚居的局面,截至到2008年,漢族人口達13億左右,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
幾千年來,漢服是隨著漢民族的形成而形成,發展而發展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背景,是本民族文明的象征。由于漢服應用地域廣闊、發展演變又不斷融合創新。因此,漢服不僅是中國服飾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傳承,它滲透了中華民族的整個機體,貫穿了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
領悟漢服的審美感受是由形象所喚起的一種廣闊自由的想象、情感、理性等諸多心理因素的融合。漢服寬大飄逸、流暢脫俗、超形質而重精神、離塵世而取內心的基本樣式正體現出中國人追求含蓄自然、崇尚“天人合一”、倡導逍遙、追求玄遠的傳統審美取向。
從古至今,漢服都明確的標志著人們的等級、身份、尊卑、貧富,一靴一帽、一巾一飾無不體現著人們對自身價值的追尋。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漢族服飾曾一度出現文化斷層,它們被全盤西化,傳統服飾的昔日輝煌與西方服飾的現代時尚相比,給國人內心造成了強烈落差。文化的發展,來自于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隨著中國現代服飾在近二十年來迅速發展和繁榮,國際地位迅速提升,帶有濃厚中國風情的服飾元素,開始成為世界服飾追崇的熱點,中國文化也成為了不容忽視的服飾主題。
貫穿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的漢服,由于具有自我揚棄和自我更新的發展活力,才使得在中華民族長達五千年的發展中,無論遇到多少變化和挫折,都沒能拋棄它內在聯系和獨特風格。由于漢服是漢民族文化積淀、審美傾向、社會價值、人文風俗等的整體體現,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哲學思想、倫理道德、“禮”法制度、宇宙觀念,也都在漢服中得到了充分的表達。因此,無論從歷史的承載還是豐厚的內涵來看,漢服都是最能和中華民族各層面的文化有機結合的服飾。它追求平和自然、與世無爭、寬厚仁愛的思想境界,塑造出了天人合一、飄逸灑脫的風格特色,正體現出華夏民族寬大、隨和、包容四海的博大氣度和胸襟。
尊重傳統文化并非提倡復古,古為今用是要從人們現實生存和發展需要出發,吸取本民族的智慧結晶,創造民族文化的現代風格和現代氣魄,從而體現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洋為中用是要提高鑒賞與識別能力,加快漢服生產工藝技術、創新流通拓展方式。真正抓住了漢服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實質、厘清漢服形制取向,才能使“國服”的整體系統得到完善,多層面,多視角全面使“國服”體現出中國人的傳統審美理念和文化底蘊,在世界范圍內弘揚民族精神、民族思想。
由于漢服獨具影響力與代表性的服飾形象能夠最全面、綜合的體現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華,因此,以漢服為“國服”是最能完整表達中華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完美形象展現。從而,國人在重新審視自我傳統文化、重建中華禮儀、彌補文化斷層的同時,將搶救和研究漢服作為弘揚民族精神的首要任務,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感召力不可忽視的需要。
(作者簡介:李晰,西安美術學院服裝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