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改委:“十二五”可能開征環保稅
11月23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現在有關部門正在積極研究征收環保稅的問題,“十二五”期間開征環保稅的可能性是有的。
【評點】環境持續惡化,開征環保稅無疑能極大地緩解中國面臨的巨大環境壓力。但環保稅使用成功需要一系列的技術性細節作為前提,包括行政管理費用、征稅點與污染源之間的聯系,新稅收與現行稅收結構的協調及該稅收系統的中性程度、國際背景等。若一個環節不妥,環保稅就變成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和增加企業和個人成本的工具。
國資委:央企分紅權激勵試點
國務院國資委日前公布,國資委決定在部分中央企業位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的高新技術和院所轉制企業開展分紅權激勵試點。
【評點】分紅權激勵是企業股東將部分分配利潤獎勵給為企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科研管理骨干的一種激勵方式。在全球化競爭中,留住核心技術和關鍵的管理人才是企業面對的嚴峻管理挑戰。不過,人們擔心在央企高管高薪、高消費,央企員工高工資、高福利等問題的背景下,人才若大量向“體制”內回歸,會給整個社會的個性和創新精神帶來殺傷力。
衛生部:個人看病費用有望減至30%
衛生部黨組書記、副部長張茅近日透露,中國將逐步減少個人承擔看病費用的比例,計劃到“十二五”末,把個人承擔看病費用的比例減至30%以下,達到國際水平。
【評點】醫改啟動至今,提高了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率?,F在已經進入深水區的醫改,面臨著不同利益格局的調整和博弈,如何實現支付制度改革、加強醫院內部管理和推行基本藥物制度來控制合理醫療費用至關重要。
以上由本刊研究部點評
《財經》答疑
通脹能走多遠?
問:從11月22日至26日,發改委五天內發出九個文件,要求調控物價,抑制通脹預期。這種價格干預能在多大程度有效抑制通脹?
——黑河 蔣涌
答:國家發改委30日在其官網發文表示,近期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認為,中國目前面臨的輸入性通脹,是多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央行和商務部在內的多個政府部門近期表示,隨著美元持續疲軟,中國可能面臨進一步的輸入性通脹壓力,特別是考慮到未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霍德明認為,打壓物價的行政措施在短期內可能會有一定成效,但并沒有消弭通貨膨脹的基本原因。在未來兩三個月乃至在更長時間內,如果主要依靠行政管制手段來緩解通脹,很可能導致市場秩序紊亂,市場供給下降。
摩根大通認為,鑒于之前加息在短期內控制通貨膨脹,特別是食品價格上漲方面效果并不非常明顯,中國政府對此頗為猶豫。除了臨時采取某些價格調控舉措,當局將更可能采取針對低收入城鎮家庭的財政補貼,并釋放某些政府儲備食品庫存,以幫助抑制基本消費品的價格上漲。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王黔表示,政府應對通貨膨脹壓力可能采取的一項政策就是采取“前重后輕”方式進行人民幣升值。
數據氣象
外匯儲備
地區——中國
時間——2010年三季度
趨勢——上漲
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國際收支平衡表數據顯示,三季度外匯儲備增加1073億美元,中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繼續呈現“雙順差”。
具體來看,三季度經常項目順差1023億美元,同比增長1.03倍。其中,貨物貿易順差814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44億美元,收益順差145億美元,經常轉移順差108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含凈誤差與遺漏)順差57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凈流入230億美元。
海通證券宏觀經濟高級分析師汪輝指出,今年中國官方在年初預計實現1000億美元左右的順差看來將被大幅突破,估計年底會達2000億美元的水平。
今年以來,中國單月順差波動性明顯加強。事實上,貿易順差規模上升或者難以下降,都將增加中國的外匯占款,進而使得監管層政策調控難度加大。
汪輝估計,按每年20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計算,央行被動投放的人民幣規模就在1.3萬億元左右。這些貨幣集中于國內貿易部門,無論對于央行的貨幣政策執行還是國家的產業結構性調整,都增加了不小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