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系重建
1978年改革之前,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是大一統的國家銀行體制。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多元化銀行體系開始重建。
1979年2月,中央決定恢復中國農業銀行。
1979年3月,國務院同意,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分設出來,專司外匯業務。外匯管理局單列,專職負責外匯管理工作。
1979年8月,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從財政部獨立,改稱中國建設銀行。
1983年9月,國務院決定,工商信貸和儲蓄業務將從中央銀行分離。
1984年1月,中國工商銀行成立,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專門履行中央銀行職能。
(二)市場化嘗試
從1984年起,四大國有專業銀行開始打破嚴格的專業分工和界限。銀行間的初步競爭局面開始有所顯現。
1993年,《國務院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要把中國的專業銀行辦成真正的商業銀行,進行企業化改革,實行商業化經營。
1993年,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先后成立,四大專業銀行的政策性業務正式剝離。
1995年,《商業銀行法》正式頒布實施。
1997年,在東南亞金融危機背景下,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指出國有商業銀行迫切需要整頓,防范金融風險。
1998年,財政部發行2700億元特種國債,補充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當年的資本充足率達到了8%。
1999年,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相繼成立,接收四大國有商業銀行1.4萬億元不良資產。
(三)股份制改造
2002年2月,第二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指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是整個金融改革的重點。
2003年11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選擇有條件的國有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造,加快處置不良資產,充實資本金,創造條件上市。
2002年7月,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國有商業銀行首次實現海外上市。
2003年12月,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成立。
2004年1月,國務院動用450億美元外匯儲備,通中央匯金公司補充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資本金。
2004年5月,為配合國有銀行股改上市,國有商業銀行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不良資產處置,總共剝離7791億元壞賬至四大資產管理公司。
2004年6月,中央匯金公司負債融資30億元人民幣,注資正在進行財務重組的交通銀行。
2004年8月26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2004月9月17日,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2005年4月,中央匯金公司向工商銀行注資150億美元。
2005年6月23日,交通銀行在香港上市。
2005年10月27日,建設銀行在香港上市。
2005年10月28日,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2006年6月1日,中國銀行在香港上市,同年7月5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融資111億美元。
2006年10月27日,工商銀行在上海和香港同時上市,融資219億美元。
2007年5月15日,交通銀行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2007年9月25日,建設銀行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2008年11月6日,匯金公司注資農行1300億元人民幣。
2009年1月16日,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
2010年7月15日及16日,中國農業銀行分別在上海A股和香港H股掛牌上市。
本刊記者明了根據公開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