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爭,還是和平?朝韓延坪島炮戰爆發已逾一周,破局之路仿佛依然隱藏在朝鮮半島群山間的霧靄之中,蹤跡難尋。
11月23日下午,韓國國防部新聞辦公室表示,當地時間14時30分(北京時間13時30分)許,韓國西部延坪島海域當天下午遭受來自朝鮮方面的炮擊,韓國軍隊進行了回擊。當天,韓聯社援引朝鮮中央通訊社報道說,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部當天也發表新聞公報稱,韓方不顧朝方屢次警告,從23日13時開始向朝鮮西海延坪島一帶朝方領海進行炮擊等軍事挑釁。朝鮮軍方立即采取了堅決的軍事措施,予以強有力的打擊。
隨后,朝鮮半島局勢急轉直下,戰爭雖然沒有爆發,但和平同樣缺乏保障。
11月28日至12月1日,美國和韓國在緊鄰黃海的朝鮮西部海域進行軍事演習。11月30日,美韓軍隊首次在該海域進行了攔截并搜索疑似裝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船舶的演習,將演習上升到了“防擴散安全倡議”(PSI)的層次。去年5月27日,朝鮮人民軍駐板門店代表部曾發表聲明說,由于韓國正式加入“防擴散安全倡議”把朝鮮半島“拖入了戰爭狀態”,朝鮮宣布退出《停戰協定》。
12月1日,演習落幕當天,韓國聯合參謀本部稱,韓國和美國正在商議于本月或2011年初再次舉行聯合海上軍事演習。
面對美韓的高壓,朝鮮針鋒相對。11月30日,朝鮮官方媒體《勞動新聞》高調宣布,寧邊地區“一座擁有數千臺離心機的現代化鈾濃縮工廠正在運轉”,暗示自己擁有的核力量。朝鮮的核實力是影響半島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主要當事國劍拔弩張之際,國際社會外交斡旋之路走得格外艱難。
12月1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和韓國外交部長官金星煥會晤時強調,美國將強硬應對朝鮮的“挑釁”,并重申保護盟國韓國的承諾。此前,美韓日三方一致消極回應了中方11月28日提出的,舉行六方會談團長緊急磋商的建議。
小布什時代的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葛林 (Michael Green)甚至希望中國和美國一道施壓朝鮮。他對《財經》記者表示,“或許北京不可能使朝鮮走向無核化,但北京至少可以對朝鮮扮演有效的威嚇角色,避免朝鮮再三做出(炮擊延坪島)這些極端行為。”
朝鮮以戰促和?
11月23日延坪島上的炮聲響得很突然,但并非無跡可尋。朝核問題六方會談自2003年啟動以來,朝鮮半島就一直游走在談判和沖突之間,朝鮮去核化努力多有反復。
2005年2月,朝鮮在官方電視臺新聞節目中正式宣布擁有核武器,就使六方會談一度中斷。2009年4月,朝鮮外務省發表聲明宣布退出六方會談,并將按原狀恢復已去功能化的核設施,六方會談陷入僵局。2010年7月,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金永南甚至在埃及聲稱,六方會談永遠結束了。雖然今年8月迫于“天安艦事件”后的國際壓力,朝鮮一度宣布愿意重回六方會談,但11月12日,朝鮮邀請美國核武器專家赫克(Siegfriend Hecker)出訪平壤, 出人意料地高調展示了寧邊已經擁有的鈾提煉設備,包括2000部離心機。
11天后,延坪島上炮聲響起。
除了將炮擊看做朝鮮試圖游離半島去核化道路的又一嘗試,外界對朝鮮此舉有多種解釋。有學者認為這是朝鮮政權交接過程中,軍方與其他派系角力的結果;或是金正日接班人金正恩展示其威嚴之道。有學者認為這是朝鮮對于奧巴馬政府“戰略忍耐 (strategic patience)”策略的不耐煩, 借著提升局勢的緊張來引起各國的注意。一些長期研究朝鮮的中國學者則指出,美韓多次聯合軍演“三番兩次在朝鮮家門口打炮彈”,已經讓金正日忍耐許久,炮擊延坪島是他忍無可忍之后的反擊, 希望借此打擊對朝鮮采取強硬政策的韓國總統李明博。
真相隱藏在外界的圍觀和猜測之中,但基本可以確定的是,朝鮮還是希望可以和美國一對一地坐到談判桌前。11月中,應邀訪朝的美國專家利昂·西格爾(Leon Sigel)公開表示,朝鮮向他表達了盡快展開談判的意愿, 并且表示愿意放棄進行中的一個核計劃, 以換取美國消除敵意的承諾,并進而爭取經濟援助。
延坪島炮戰后朝鮮內部局勢平靜,似乎也從側面說明了這一點。一位與平壤往來密切的貿易商對《財經》表示,朝鮮這幾個星期仍積極地向外派出貿易考察代表團,而一位在丹東長期從事中朝貿易的商人向《財經》記者強調, 他11月23日離開平壤時,朝鮮國內一切如常。
美韓不愿卷入戰爭
11月23日的延坪島炮戰極大地震動了韓國民眾的情緒。
炮戰后第一個周末,韓國首都首爾至少進行了兩次示威游行,以抗議朝鮮的攻擊和指責李明博政府回應不力。
一名27歲的韓國雇員在采訪中表示,目前自己最擔心的是一旦開戰政府會大量征兵。韓國實行義務兵役制,包括在軍隊中服現役和在軍外服預備役,如果有較大戰事發生,28歲以下的預備役公民將被征召入伍。
在靠近延坪島的韓國富川市,一位34歲的尹姓銷售經理對《財經》記者表達了對“炮擊事件”的不滿。他說韓國長期對朝鮮進行經濟援助,沒想到朝鮮卻拿了援助,發展武器來攻打韓國,這是不能容忍的。
由于本次沖突,韓國日前已經停止了向朝鮮新義州地區提供5000噸賑災大米和向朝鮮提供1萬噸水泥的計劃。
不過該市一名全姓中國籍經理告訴《財經》記者,他所接觸的韓國民眾事后并沒有表現得特別恐慌,而截至11月26日,其所在公司在朝鮮開城工業區的供貨渠道也沒有因此而中斷,成立于2004年的開城工業園區是連接朝鮮和韓國為數不多的一個主要經貿紐帶。
韓國金融市場也相對穩定。沖突發生后,韓國首爾股市受避險情緒影響出現明顯跌幅,韓元也一度大幅貶值。由于隨后機構和外國投資者在韓國有價證券市場上都呈現了強勁的買入勢頭,韓國股市有所回升,截至11月26日,市場走勢趨于平穩。但韓元兌美元江率在交火后一周下跌2.2%,創逾五個月以來最大單周跌幅。
國際評級機構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高級副總裁湯姆·伯爾尼(Tom Byrne)24日表示,此次朝韓沖突是一個“小概率的嚴重事件”,韓國的信用評級不會受到此次事件影響。他表示,朝鮮的行為受到兩個因素的遏制,一是美韓間強勁的軍事同盟,二是中國渴望東亞地區的穩定,因此不會毫無顧慮地把東亞帶入戰爭邊緣。
11月28日開始的美韓軍演雖然氣勢不凡,但還是很謹慎地避開了延坪島附近海域。一位不愿具名的朝鮮問題專家這樣評價說,“這一回合就像奧巴馬和金正日比膽量, 美國真的敢打嗎?”
雖然韓國至今堅持朝鮮對危機負責是重啟談判的前提,但韓國總統李明博顯然不想過分激化局勢。韓聯社報道,就在韓國軍方宣布下一階段軍演計劃的同時,李明博于12月1日表示,部分媒體將美中關系和南北關系一分為二,看做美國對中國、韓國對朝鮮的對峙格局,這種二分法的思維方式不恰當。
美國同樣不愿意卷入全面戰爭。希拉里等人展現的外交立場雖然強硬,但美國外交風向標之一的《外交政策》雜志撰文說,一旦開戰,朝軍可以通過炮擊直接把首爾打成廢墟。
缺乏相互了解
然而,即使主要當事國未必愿意大打出手,但彼此間不切實際的期待,還是給朝鮮半島危機的解決設下巨大障礙。
即便延坪島危機最后平靜落幕,有分析人士認為,朝鮮半島核問題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還是看不到出路。華盛頓自上世紀80年代就認為,只要當時的朝鮮領導人金日成過世,朝鮮政權就將垮臺,問題就可迎刃而解。20多年過去了,寄希望于最高領導人更替的想法一直延續到金正日政權,隨著金正日的身體欠佳,美國再次期待朝鮮政權交班的不順利可以化解東北亞緊張局勢。
美國和韓國今年以來多次舉行軍演,希望在朝鮮政權交替的關鍵時刻施壓平壤,一些分析家將此形容為,“讓朝鮮棄核,或者跪下來求饒。”但局勢的發展似乎證明美國的期待不切實際。
大部分中國的朝鮮專家強調,質疑朝鮮政權穩定性的人顯然忽略了朝鮮國內強有力的組織結構——每個國民都屬于多個組織,互相監視,政府控制一如往常嚴密。
朝鮮近期有限的經濟改革也在很大程度上穩定了國內局勢。在過去兩年核試驗成功后,朝鮮便積極招商引資,甚至自國防經費中撥出一部分用以發展經濟, 希望突破長期被美國打壓的困境。
幾位與朝鮮長期往來的中國貿易商表示,朝鮮經濟今年以來已有所改善,民生用品供給大幅改進,不少中國商人紛紛在平壤投資生產日用品。盡管去年朝鮮貨幣改革失敗,但是根據中國商人的觀察,朝鮮人的消費能力已發生明顯變化,“平壤到處都有霓虹燈”“現在已經很少停電了”“糧食供給似乎也好轉”“從丹東出口的面粉都是幾千噸、幾千噸的。”一位不愿具名的丹東貿易商表示。
外界對朝鮮印象可能仍停留在饑荒階段,但平壤的消費能力一直受到中國企業的重視, 在朝鮮一年舉辦兩次的展銷會中,中國大企業如海爾、長虹等都積極參與。
前述不愿具名的朝鮮問題專家強調, 朝鮮近年來的目標就是將國民經濟發展到如上世紀80年代末般,這項目標似乎已接近達成。這些學者表示,未來兩三年朝鮮應該會朝著發展計劃經濟的方向前進,而這些成果將協助朝鮮人民擁戴新的領導人——金正恩。
美國并不了解朝鮮,在各國分析家眼中,平壤對美國的期待,一樣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想。自平壤發展核武以來,就希望美國能默認其擁核國的地位并與其改善關系, 進而對其解除各項禁運,帶動改善朝韓、朝日關系,以積極發展經濟。但是美國畢竟不可能對朝鮮擁核有任何正面回應。2010年8月美國前總統卡特拜訪平壤時,金正日即選擇離開平壤訪問中國。
談判桌難重開
延坪島炮戰后,如何應對朝鮮的再三“挑釁”,在華盛頓形成熱議。
葛林認為,美國從頭到尾就不應該相信朝鮮會遵守任何無核化協定的承諾, 因此他認為美國從克林頓時代達成凍結寧邊的鈽設施協議到小布什時代在六方會談中擱置核擴散議題,都是造成今天結果的錯誤政策。
布魯金斯學會朝鮮專家奧漢龍(Michael O’Hanlon)則發表文章表示 ,朝鮮一而再,再而三地挑釁都是美國長期以來消極應對造成的,這讓朝鮮有了主導權,一再挑釁也不用付出太大代價。另外一些美國專家和官員則表示,意外一再發生,讓華盛頓不得不承認六方會談是個笑話,美國對于中國和朝鮮真正的想法一直一無所知。
雖然對中國頗有微詞,但大多數美國學者和官員,還是認為要求中國對平壤施壓是現在最重要的應對之道。葛林對北京幾個月前沒有在“天安艦事件”后強力施壓朝鮮表示不滿,他對《財經》記者表示,中國應該扮演有效威嚇角色,避免朝鮮再三采取極端行為。
韓國和日本也紛紛要求北京施壓平壤。
但不少北京的朝鮮專家認為,美國的要求似乎有些天真。前述不愿具名的朝鮮問題專家強調 “中國的朝鮮政策是在美國的對華政策上發展的,當美中關系好的時候,北京覺得有義務去協調,但現在北京覺得美國正用C型包圍圈包圍中國,你覺得中國可能這么做嗎?”
不少中國的朝鮮問題觀察家認為,去年溫家寶總理訪問平壤時,中國已經對朝鮮政策做了“我們還是當朋友”的定調, 北京十分清楚如果對朝鮮施壓過頭,朝鮮可能直接倒向美國懷抱。
有分析人認為北京大可以切斷中朝間的輸油管并停止對朝糧食的出口,但是國際問題研究所亞太研究室主任晉林波對《財經》記者表示,“主觀上美國希望中國去擺平,但是中國認為,人家又沒惹我,我怎么去給人家斷水斷電呢?”
在這次事件后,有評論認為中國的反應是被朝鮮綁架的結果,對此晉林波表示,如果中國這么容易就被朝鮮綁架,也太小看了中國的外交自主性。
北京在這種情勢緊張的情形下,還是力推六方會談,或許不被大家接受,但也或許是一個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在大部分中美雙方的觀察家眼中,解鈴還須系鈴人。朝鮮眼中的惟一對手終究是美國,這次的緊張局勢,只是雙方不斷重復歷史,一再采取捷徑解決雙方歧見的結果。雙方歧見已經深不見底,要破局,美國或者必須體認朝鮮半島無核化并不可能一步到位。在短期內如果美國能與朝鮮談判, 要求朝鮮不要將核武技術賣給其他國家,并停止生產所有相關核原料, 雙方或者能讓局勢穩定下來;但目前看來,美國顯然無法默認朝鮮的擁核地位,更遑論與其進行任何形式的談判。
前述不愿具名的朝鮮問題專家表示,現在時間壓力或者將落在美國頭上, “再過兩年,朝鮮將核武技術賣給第三國, 華盛頓就必須做出選擇。”
不過,大部分駐華盛頓的專家都不認為美國能在短時間回到談判桌,華盛頓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常年關注朝鮮半島經濟形勢的資深專家馬庫斯·諾蘭(Marcus Noland)對《財經》記者表示,華盛頓的要務是對朝鮮行為做出具體處罰,讓他們知道這些行為必須付出的代價。
戰略暨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的資深研究員葛萊儀 (Bonnie Glaser)對《財經》記者強調,華盛頓短期內不可能回到談判桌,美國不能鼓勵朝鮮這種壞行為(Bad behavior), 但是或者在明年,華盛頓可能需要考慮回到談判桌,畢竟與平壤缺乏對話并未發展出對美國有利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