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打擊房地產的調控政策密集出臺,投資者對后續緊縮政策的擔憂無法舒緩,A股可能低位盤整
《財經》記者 王曉璐
5月17日,A股遭遇“黑色星期一”。上證綜指重挫5.07%,創下年內最大單日跌幅,2559.93點的收盤點位已跌落至2009年5月初的水平。
2010年以來,上證綜指跌去21.89%,表現居全球股票市場第二差,僅好于債務纏身的希臘;同期中國經濟增長在一季度達到11.9%,中國股市和實體經濟的巨大反差令人瞠目。
去年天量的信貸投放催生出巨大的房地產泡沫,以及通脹上行步伐加快已經迫使政府必須出臺抑制經濟過熱的措施。4月16日起,中國開始實施一系列打壓高房價的政策,市場對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持續性產生懷疑;歐洲債務危機爆發,令全球經濟“二次探底”爭議再起,A股在“內憂外患”下直線下跌。
自政府公布一系列緊縮政策后,上證綜指在短短20個交易日內,出現了三次單日跌幅4%以上的大跌,地產、金融、鋼鐵等板塊領跌大市。
“政府本輪打擊房地產的舉措是一套組合拳,市場猝不及防。經過如此劇烈地下跌后,市場悲觀預期已有所反應,但投資者對后續緊縮政策的擔憂無法舒緩,A股可能出現低位盤整走勢。”北京一位基金經理稱。
宏觀調控陰云籠罩
針對房地產行業的打壓政策接踵而至,無疑成為此次A股下跌的主因。一向依賴投資拉動增長的中國經濟,在失去房地產投資助力的情況下,前景堪憂。
4月17日,國務院出臺《關于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要求銀行大幅提高房貸門檻,將二套房首付從四成提高至五成,貸款利率不得低于基準利率的1.1倍,并大幅提高第三套房的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
此后,住建部、銀監會及北京、深圳等各地方政府陸續出臺相關的限制政策,房地產市場銷量驟減,包括券商、基金等機構開始下調房地產企業的盈利預測,并開始關注銀行壞賬風險,地產、銀行兩類股票遭到市場拋售。
截至5月18日,地產龍頭萬科A(000002.SZ)自地產新政出臺以來跌幅一度達到23.86%。
中金公司研究部執行總經理高挺認為,房地產新政主要打擊的是商品房的需求,而最新的數據顯示,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在增加,供需關系的變化讓投資者預期今年下半年房價下跌將成為大概率事件。如果政府一直保持對房地產行業的政策基調不變,房價下跌的過程會比較漫長,可能會在底部徘徊一段時間,屆時,中國經濟的走向為投資者所擔心。
目前,房地產銷售數據對現有政策已有所反應,但房屋銷售價格還沒有出現松動。據國家統計局披露,2010年4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2.8%。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資總監認為,此次房地產調控政策以打壓房價為目的,現在房價依然堅挺,市場預期還會有后續政策出臺,近期市場時有反彈,但反彈力度有限,顯示投資者只為博取短線收益。
工銀瑞信一位基金經理認為,中國應對危機時反應很快,刺激力度很大,現在經濟復蘇勢頭相對穩固,選擇最先退出也是應該的。
他表示:“市場跌到這種程度,尋底過程也差不多了,從估值角度看,此次市場下跌不會是熊市的開端,而是相對較長的一個調整過程。在目前點位,不應凈賣出股票,要考慮調整股票的配置。”
5月1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4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長2.8%;同日公布的4月新增信貸高達7740億元,這兩項數據的公布,進一步加劇了市場對緊縮政策出臺的預期。
此前,中國人民銀行于5月2日宣布再次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打壓房價的政策序幕剛剛拉開,各地方政府還在跟進,經濟增速往下走基本上沒有懸念,而通脹水平還沒有達到年內的高點,這種宏觀環境不利于市場向上運行。”高挺表示。
歐債影響有限
5月初,歐洲債務危機達到新高點,仍在復蘇的中國出口出現隱憂。
5月7日,歐盟正式通過1100億歐元的救助希臘計劃。5月10日,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達成總額7500億歐元的“穩定機制”一攬子救助方案,力保歐元穩定。
歐洲央行當天也史無前例地宣布決定購買歐元區成員國國債。美聯儲也迅速與歐洲央行聯手,以解決希臘之憂。
消息傳出,全球市場漲聲一片。但是,隨后的幾個交易日,歐美市場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投資者擔心,希臘債務危機雖然在獲救后短期無違約風險,但歐元區統一的貨幣政策和分散的財政政策之間的矛盾并沒有徹底解決。
這也讓A股市場的投資者開始擔心歐美經濟的發展前景,進而擔心中國出口能否穩步復蘇。特別是今年以來人民幣兌歐元匯率大幅升值,對中國出口擴張亦形成壓力。
中信證券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胡一帆認為,此次危機強調了歐元區成員國之間在危機風險暴露以及財政狀況方面的差異。但近期市場對歐元區的不信任趨勢將限定在最脆弱的國家。而歐元區有足夠能力保護歐元區的統一。
她認為,歐元區解體的情形不會出現。從利率水平和其銀行體系穩定性的角度來看,一個受影響國家脫離歐元區的成本將會過于高昂。
中金公司研究部執行總經理高挺分析,歐洲債務危機除非演繹成大的系統性風險,如果這次危機能夠控制在歐洲范圍內,不會對A股造成大的沖擊。
做空機制爭議
本輪A股下跌始于4月19日,而“4·19”也是滬深300股指期貨合約正式交易的第二交易日。期指價格發現的功能初露端倪。不過,期指是否是此次現貨市場下跌的“罪魁禍首”成為坊間熱議的話題。
4月19日,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下稱中金所)掛牌交易的四個期指合約均以大跌收盤。之后,期指合約跌勢不止。滬深300期指5月合約自上市首日3488點的高位一直跌落至5月18日的2703點。
5月21日,滬深300期指5月合約將實施交割,A股市場首個交割行情出現。中信證券研究報告指出,5月14日當周,現貨市場出現小幅反彈,股指期貨不漲反跌,而且大幅放量,這與5月合約即將到期有密切聯系,但更多的是體現了期貨市場空頭的實力強勁,并且對后市預期繼續走低。
股指期貨具有套期保值、無風險套利及投機的功能。而其具備的更深層次作用在于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的功能。
上海一位資深投資人士指出,目前,期指的交易投機氣氛很濃,只有少數投資者持有隔夜倉單,而且市場中缺少機構投資者,期指的功能沒有完全發揮。不過,現階段股指期貨市場,已經開始對現貨市場的價格產生影響。
據中信證券測算,目前期貨日內價格較現貨領先8分鐘,股指期貨具備的定價機制對于現貨市場展開反彈會帶來比較大的壓力。
5月13日,中金所宣布,已受理并批準了首批套期保值編碼以及相應的套保額度。機構投資者獲準進入股指期貨市場,套期保值業務正式開通。
前述資深投資人士指出,股指期貨能否發揮應有的功能,將視中國股指期貨市場機制完善的情況而定,也取決于股指期貨市場的參與者是否多樣化。
做空機制的引入原本希望能讓普遍高估的A股逐步回歸理性,但此次股指期貨剛一推出,大盤便出現劇烈的下跌,股指期貨的做空機制陷入指責。
海通證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雍志強稱,滬深300股指期貨合約在大盤下跌期間,曾多次出現企穩跡象,但每每至此,大盤都由于各種原因再次下探,而股指期貨作為現貨市場的衍生交易品種,只能圍繞現貨市場波動。
某基金的策略研究員稱,根據國外市場經驗,新興市場推出股指期貨后,現貨市場多半會出現下跌。股指期貨推出在某些時點會加劇現貨市場波動,但從目前國內現貨期貨交易情況看,股指期貨市場對A股下跌的影響多數是來自資金分流。
本輪市場急跌,是A股引入做空機制之后首次出現大幅度的調整,其實質是反映了投資者對政策退出背景下中國經濟悲觀的預期,當中也包含了市場對中國能否忍受經濟增長放緩、完成經濟結構調整的擔心。
歐美市場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都有限制做空的禁令出臺,但并未成功阻止市場下跌。顯然,期指下跌,本質上是由于滬深300指數的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