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會開幕,對于城市化的新一輪討論方興未艾。怎樣的城市才會讓生活更加美好?
中國的城鄉之別、貧富差距日益成為進一步改革亟須解決的問題。而城市化被認為是縮減貧富差距從而實現共同富裕的一個好辦法。
其背后的經濟邏輯是將農民轉成城市人口,其收入將會有大幅增長。這得到了數據的支持。城市人口的收入增加幅度的確高于農村。
但若據此認為,只要農轉非就能解決貧富差距的想法是站不住腳的。從字面上來講,農民變成市民意味著他要從務“農”之民變成隨行就“市”之民。因此,充足的就業機會是農民真正融入城市進而提升自己經濟地位的關鍵。
從這個意義上講,城鄉差距的討論關注了大方向,但也有意無意模糊了城市內部的貧富差距問題。最底層的城市低收入群體和邊緣人群,其生存壓力可能大過在鄉村的收入相對較高的群體,但這部分低收入群體甚至并不出現在統計數據中。例如,城鎮登記失業率并不會真實反映被城管追著跑的流動商販數量。城市化在快速吸納農村人口的同時,如果不能同步提供相匹配的就業機會,只能會惡化城市內部的貧富差距問題。
在此過程中,如果城市的公共服務和公共治理水平不能得到相應的發展,會造成低收入者較少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務,而更多承擔城市病——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惡果。
以交通為例,城市公共交通的供給無法全面惠及低收入群體,而低收入群體按照目前的城市規劃發展,往往需要居住在離市中心較遠的地方。因為市中心的住宿和生活成本將他們趕到了城市邊緣。但他們每天討生活卻要回到市中心,而公共交通供給不足以及較高的成本,就迫使他們采用其它手段,例如被各個城市多次打擊的“黑車”或電動車等,而這反而可能進一步惡化交通問題。
貧富分化加公共服務提供乏力,不僅會造成人與人間的地位不平等,還會令新老市民之間產生事實上的隔閡與歧視——后者視前者為分搶蛋糕者,前者視后者為身份依賴者。
因此,在市場發育不全、民主政治不彰的情況下強行推進城市化,不僅無法靠農轉非縮小城鄉差距,還會導致原有城市社會生態的惡化,等于把城鄉差距以一種更直觀、對抗性更強的方式復制到城市,形成所謂拉美化陷阱。
因此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必須警惕城市化的“造貧”效應,將重點放到加快市場經濟發展提升就業機會和加快民主化進程來提升公共治理水平等重要議題上。■
作者為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