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梅毒患者、尤其是新生梅毒嬰兒數量急劇增長;而在控制母嬰傳播方面,與防控艾滋病相比,針對梅毒的投入遠為不夠
《財經》記者 嚴冬雪實習生 韋雪
“自上世紀40年代青霉素大量使用后,尚未有哪個國家出現如此劇烈的梅毒病例增長。”一篇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的論文引起關注。這篇發表于2010年5月6日的醫學論文說,在中國,平均每個小時就有一個以上胎傳梅毒嬰兒誕生,2008年中國胎傳梅毒嬰兒病例數多達9480例;該數字比5年前增長了12倍。而2009年,中國衛生部門報告嬰兒胎傳梅毒發病率已達64.41例/10萬活產兒。
“一小時誕生一個梅毒嬰兒”的說法,使梅毒再次受到衛生部門重視。
若妊娠中發生胎傳梅毒,平均每兩個胎兒中,就有一個會死胎、自然流產或早產。而感染了胎傳梅毒的新生兒即使順利出生,仍將百分之百面臨肝脾腫大、發育遲緩乃至死亡的厄運。
2008年,浙江、上海、廣西、福建、新疆名列全國梅毒發病率前五。在全國乙類法定傳染病中,梅毒發病率已位居第四,僅次于肺結核、乙肝和痢疾。
《新英格蘭醫學》雜志論文作者、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性病控制中心副主任陳祥生對《財經》記者解釋說,沿海地區梅毒發病率相對較高,有兩點原因,一是真實發病率本身就高;二是它的報病系統建立得好,漏報少,反映出的數字會比較高。
梅毒重新抬頭,最主要原因是上世紀80年代后,中國的經濟逐漸轉向市場化,性產業急劇膨脹。而強制婚檢取消之后,又少了一道把關。
相比已經加強了好幾年的HIV篩查,產婦梅毒篩查覆蓋率遠為不及。
“艾滋病在中國部分地區是一個重要問題,而梅毒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是一個重要問題。”陳祥生說,但是,真正投入在梅毒控制中的經費非常有限。
5月16日,第五屆全國性傳播疾病防治學術研討會在海口召開。會上,CDC婦幼保健中心副主任王臨虹認為,當前胎傳梅毒的診斷和上報都很不清楚,信息質量存在大問題。
王臨虹說,胎傳梅毒防治仍然處于初始階段。政府尚停留在局部的、被動的臨床工作中,部門之間也沒有形成有效的管理系統。
以上種種問題,已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衛生部疾病控制局副局長郝陽介紹,衛生部將要求在艾滋病綜合防治示范區中,加強梅毒控制,使可能通過母嬰傳播的艾滋病、梅毒、乙肝三項控制同步進行。
邊遠人口、農村人口和流動人口是這一公共衛生問題的死角。政府準備今年在農村開展圍產期孕婦梅毒篩查,經費或由中央轉移支付,或通過新農合報銷,目前,這一計劃正與財政部溝通。
深圳是梅毒發病率較高城市,該市以公共衛生經費專門針對孕產婦、包括流動人口孕婦免費做梅毒篩查,由于主動采取措施,深圳胎傳梅毒明顯減少。
2007年,陳祥生曾經在醫學雜志《柳葉刀》上發表論文《中國的梅毒狀況:來自全國監測系統的結果》。同年,受衛生部委托,CDC開始制定全國梅毒預防控制規劃。該規劃在歷經三年調研和多次修訂后,有望今年出臺。
對于規劃制定為何歷時三年之久,郝陽向《財經》記者介紹:由于梅毒規劃是全國性的政策,其推出后的成熟度與可執行性要經得起考驗。陳祥生也解釋說,梅毒預防控制主要由地方財政支出,因此,規劃要從國家層面考慮各個地區不平衡發展的問題。
規劃草案的出臺將意味著中國在梅毒監控上,有了第一個國家級的監控政策——這一級別的政策,已經被各方專家期盼良久。
中國規劃的目標是:到2015年,有效遏制梅毒疫情快速上升,胎傳梅毒發病率降至30例/10萬活產兒;到2020年,一期和二期梅毒年報告發病率呈下降趨勢,胎傳梅毒發病率在15例/10萬活產兒以下。
在王臨虹看來,這一目標不那么容易實現。“現階段情況與規劃目標有很大距離。”王臨虹說,2009年,中國報告胎傳梅毒發病率是規劃中2015年目標的2倍多;而從2009年的發展趨勢看,目前胎傳梅毒發病率仍在升高。
實習生顧卉妮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