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嚴格意義上應該叫“創新板”,鼓勵創新是中國經濟保持長期競爭力的根本。創業板的使命理應在此。
創業板開通已經快一年了,100多個創業板公司陸續上市,創造了一個個造富神話。創業板能否長期健康運行,尤其牽動著我們這些創業者的心。雖然我不是一個創業板投資者,也沒有深入關注過創業板,但是從上市的這些公司的背景以及上市后的種種企業表現,總覺得創業板不是我心中想像的那個樣子。
作為創業者,我心中理想的創業板應該是怎樣的呢?
1 激勵創新。創業板嚴格意義上應該叫“創新板”,鼓勵創新是中國經濟保持長期競爭力的根本,尤其是國際競爭力。創業板的使命理應在此。
2 降低創業的融資門檻。創業板必須很好地讓“風險投資”有良好的退出渠道,這樣就可以使“風險投資”保持較高的活躍度,有利于創業者獲得早期的資金支持。
3 創業企業做大做強的管理推手。創業企業走上創業板后,并不意味著企業已經強大,而是剛剛啟動做大做強的步伐。而企業在做大的過程中將會面臨更多的挑戰。創業板在此過程中理應利用審核的機制協助或者強制企業建立合理的管理體系。
4 創業企業做大做強的資金助推劑。這一點無須多說,是資本市場的基本職能。
5 圓創業者的財富夢想。財富是大多數創業者的創業動力,讓創業者圓財富夢有利于激發創新欲望。但是,將這個功能放在最后一位,是提醒創業板不要成為那些以創業為幌子的投機者利用創業板圈錢。
現在的創業板離此有多遠呢?
1 在激勵創新方面不夠突出。很多非常傳統的企業(產品、服務)獲得了上市的機會。這些缺乏創新的企業成功上市,大大挫傷了創業企業創新的積極性,使創業板實際上成為了“小小板”,從而最終會影響創業板的健康發展。
2 讓投資者有了很好的退出渠道。但是,其中很多都是PE投資者而不是早期的風險投資。PE投資者就是資本投機客,他們對于推動創新毫無幫助。
3 創業企業在商業模式獲得初步驗證后,能夠做強做大的關鍵是適時建立與企業長期發展相匹配的管理體系。而創業板在此方面幾乎毫無作為。創業板目前只看財務數據的做法,雖然沿襲了資本市場的慣例,卻忽略了一個事實:企業內部管理系統是小企業成長中最大的風險。
4 創業者的退出機制設計不合理。合理的機制應該是企業做大做強后。創業者才可以退出。現在的創業者退出制度與企業是否強大沒有關系。一定程度上包容了“故意圈錢”的行為。
如何才能讓當前的創業板逐步走向理想?
1 對創業企業的創新性進行專家公開評審的機制,避免作弊,確保只有創新型企業可以進人創業板。
2 對于機構投資者設定不同的退出機制,讓早期投資者優先退出,抑制資本投機者。
3 設定管理模式評審,在上市過程中除了聘請財務顧問、法律顧問外,另外必須聘請專業管理顧問公司進行輔導,并設定管理模式健康度評審。
4 創業者股權出售不能僅用時間來限制。而應該設定財務指標。如:企業連續3年保持30%以上的利潤增長,防止創業者圈錢。
雖然創業板還有各種不盡如人意之處,但有勝于無。相信管理部門比我們更了解創業板的情況,也相信市場具有自我的調節能力。假以時日,創業板定會逐步向理想的模式演變,最終成為中國創業者的心中圣地,成為中國跨國企業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