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最大的架構變化,一是平臺+APP架構的興起;二是用戶系統及用戶關系回到中心舞臺。
SNS浪潮留下的主要遺產都是架構性的變化,而非單獨的服務,這些架構有:用戶自創內容(UCG)、社會關系在網絡上的映射、“人一物一互動”架構、開放平臺與開放API,以及平臺+APF架構。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平臺化和社會關系映射。
平臺需要技術領先與行業地位,需要有海量用戶,需要愿意與能夠分發利益,需要能吸引到大量開發者。平臺是“果”,而不是“因”,平臺是積累出來的。而不是因為有平臺才有之后的一切。
基于以上兩點。開放平臺API、平臺+APP架構、是否實施平臺戰略,只是極少數公司要考慮的。多數人要考慮的則是,是否可以通過API開發在平臺上應用(比如直接利用Facebook、開心網中的用戶量及用戶社會關系)。是否可以通過開放平臺利用基礎設施(比如Google地圖、利用網絡支付平臺),是否可以通過開發Android或iPhone手機應用獲利,做電子商務是選擇在淘寶開店還是獨立開店,等等。
平臺+APP架構現在受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移動互聯網浪潮所致。用戶移動上網,要獲得復雜的應用效果,基于Wap或web的網站暫時還做不到。兩個主流的智能手機操作系統提供的是APP Store或Mazket(應用商店或應用市場)的模式,讓應用服務商以APP的方式為用戶提供復雜服務,這與手機syrnbian系統沿用電腦中中的操作系統與應用軟件方式截然不同。而在互聯網上,Facebook等SNS網站也采用類似方式,APP和應用軟件的不同,是APP在呈現方面受到平臺的約束非常多,要嚴格符合平臺的規范。平臺,可以看成是高速公路的建造者和收費站。
平臺與APP開發者的關系是否有主從關系,某種程度上的確是因為用戶、平臺、控制權都在平臺一方,平臺是生態系統的營造者。但深究下去,這兩者其實深耕的不同領域,各有不同擅長,百度也曾是為門戶提供搜索服務的供應商,Facebook的社交游戲開發商Zynga影響力不遜于平臺。
從全局、宏觀看,只有平臺能做全面的社會關系映射,把人與人之間的現實關系映射到互聯網上,在網絡上為用戶構建新關系網。但從微觀看,每家公司、每個產品和服務都有自己獨特的用戶群,是單獨服務他們還是讓這些用戶之間關聯起來,都是必須考慮的問題,這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必須考慮社會關系映射。正如之前所對論的,每家公司持續累積的基礎,推到極致,都可歸結為“用戶”、用戶之間的關系。
每個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都需要累積用戶、創建用戶關系。為方便討論。我們以搜索引擎的幾家公司為例。搜索引擎公司不管是Google還是百度在建立SNS業務上都不算特別成功,這可能是因為搜索引擎是信息的互聯網,而SNS是人的網絡。兩者并不完全匹配。不過,在SNS浪潮中。它們也不是全無建樹,都發展出自己的強大用戶系統和注冊用戶基礎。搜索引擎的路徑很有意思。Google的路徑是以Gmail為核心的用戶系統。百度則是以貼吧為核心的用戶系統。
各家公司都有自己的主要網絡資產,過去可能是一些單個的大流量頁面,最極端的例子是hao123這樣的導航頁面,而在這波浪潮之后,包括騰訊例子所展示的,以獨特產品累積出來的用戶系統,變成主要的網絡資產。用戶系統不再是簡單的保存用戶信息的地方,而變成核心,其中的社會關系更是重中之重。
平臺+APP架構,背后的邏輯是可以借平臺的海量用戶來發展。但是,雖然可能存在占優勢的用戶系統,比如騰訊QQ。不過全互聯網大一統的用戶系統是不太可能形成的,每個服務依然必須去形成、累積自己的特定用戶系統,這是需要極度個性化的。從用戶這一視角觀察,攜程強化在自身領域的地位,很大程度上與其幾年來在機場等各處大力推廣攜程卡、積累用戶有關。隨著移動互聯網浪潮的到來,有可能出現又一波累積用戶的機會。
SNS之后,一切都變了,而最大的架構變化,一是平臺+APP架構的興起;二是用戶系統及用戶關系回到中心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