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衛生事業有著過度的關注,卻素來是發達國家飲食最危險的地方之一。每年有7600萬美國人因食用受污染食物而生病,達到駭人的每10萬人2.6萬倒。
食物中毒的多數病例是輕微的,一兩天內即可恢復。但是,食源性疾病有時會導致死亡或者永久性健康問題。因為食物中毒,美國每年約有5000人死亡,32.5萬人住院,花在醫療上的費用和損失的生產力合計超過350億美元。
過去幾年,食物恐慌的浪潮不止一次地席卷美國,使其萬億美元規模的食品行業身陷危機。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一次,是1993年爆發的由致命的大腸桿茵0157引起的H7型細菌,4名兒童死亡,數十人因腎衰竭住院治療,數百人因為吃了速食連鎖店JBX欠熟的漢堡包而身患重疾。
最致命的食物往往來自街市的貨攤和超市的貨架,不過不是肉類或家禽,而是生吃的葉類蔬菜和水果,因為它們不像肉類那樣經過高溫殺茵。2006年爆發的0157造成5人死亡、205人患病,即與生菠菜有關。過去十多年中美國最大的食源性流行病——去年爆發的沙門氏茵感染,則可追溯到從最初的西紅柿到后來的辣椒的供應鏈。
絕大多數感染事件是偶然因素所致,例如漏水馬桶、流浪動物、田間或者工廠衛生管理的瞬間失效,所以食物感染源很難追蹤,不過外界壓力迫使食品行業和美國政府采取行動。2007年10月,美國和加拿大的食品生產商聯手發起可追蹤倡議,意欲通過經銷系統,利用條形碼對水果和蔬菜進行追蹤。隨著白宮、FDA和食品行業的跟進,眾議院2009年7月通過了一項法案。該法案要求,食品銷售必須采用追蹤系統,識別種植者、出產地、采摘者、包裝者、承運商、批發商和零售商;上述任何環節發現食物中毒,都要在兩個工作日內做出報告。
代表單個顧客利益的消費者聯盟希望美國國會能夠要求食品生產商,使用類似于聯邦快遞公司用于包裹的電子追蹤系統。然而,追蹤食品生產并非如此簡單。快遞服務商交付的包裹都處在公司的全程控制范圍內,相比之下,一串葡萄從農場到達消費者的冰箱,要經過包裝、運輸、倉儲、銷售等多個環節,每階段均是由不同組織以不同方式加以處置。
這就為一些新興企業創造了機會,他們開發了用于追蹤食物來源及其新鮮度的復雜軟件,如果能夠得以大規模配置,到下一次大的食品恐慌發生時,消費者和生產者受到的損害會更加容易控制。有兩家企業提供的系統都允許顧客把文本代碼鍵入手機或者電腦,也可以使用手機的內置相機掃描條形碼,以便找出西紅柿上架的時間和出產的田地。
對生產者而言這也很有吸引力,某公司的可追蹤標簽已經應用了近10億枚。這不僅給予消費者購買的信心,還可以為特定的品牌、產區乃至具體生產商培養忠誠和信賴的顧客群。在調查中,有大約85%的消費者表示,在同等條件下,他們會選擇可追蹤的食品。
借此電子化途徑把農民帶進廚房,可以形成如同在當地農貿市場那樣的個性化的購物經驗,而且產品的選擇范圍更加寬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