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的大都市里,有不少居民在自家后院和房頂養起雞來。這個自給自足的好主意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后院“咯咯噠”不再是紐約城罕見的“風景”。
“當那天到來的時候我會好好地送走它們。”紐約布魯克林區,37歲的卡倫站在自家后院,邊喂她的6只寵物雞邊說道。她剛將葡萄和嫩草拋到柵欄里,小雞們便撲騰著翅膀急不可待地撲了過來。卡倫十分享受這番場景,她說這使她內心寧靜。
曼哈頓——紐約5個區中最小卻最繁華的一個,這里擁有第五大道最“潮”時裝店,住著走在國際時尚最前沿的“潮人”。《欲望都市》詮釋了他們的生活方式:追逐設計師最新款的時裝;夜晚足登高跟鞋、踩著細碎步伐跨進紙醉金迷的酒吧。不過,今天,曼哈頓正成為歷史,“潮人”們正在涌向布魯克林區,就像卡倫和克里斯夫婦。他們住在帕爾克斯盧普(全紐約最貴的住宅區之一,百萬美元以下的房子在這幾乎找不到);他們到有機市場買東西,因為那里可以買到保證無殺蟲劑的蘋果還有從農場剛運來的鮮肉;此外,最重要的一點——他們在自家養雞。
卡倫甚至給她的“愛雞”起了名字,3只赭紅色的是羅得島1、2、3號,3只黑白相間的則是普利茅斯巖石1、2、3號。卡倫的丈夫克里斯·拉多今年40歲,他盛贊雞是“超級模特”和“充滿智慧的生物”。“有一只總是驕傲地伸著脖子,、其他幾只既機靈又友好。”克里斯說。6只雞一天能下6個蛋,至少現在也還如此。當雞的年紀越來越大時,它們下的蛋會慢慢變少。真正的農夫這時候就會宰殺掉家禽。而卡倫和克里斯正試圖狠下心,至少做一回真正的農夫。
這兩位并非特例。在美國諸多大城市,像紐約和洛杉磯,越來越多居民在他們的后院或房頂上養起雞來。他們像照顧貓、狗、兔子等寵物一樣悉心照顧愛寵——雞,如果有必要甚至會帶它們去看獸醫。比起養貓咪和兔子,養雞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它們很有用。每天“愛雞”們產下的新鮮雞蛋不僅能豐富自家餐桌,而且,如果有富余,還可以作為一份不錯的小禮物送給鄰居或朋友。
在這一流行趨勢下,許多大型養殖場,例如衣阿華州的麥克默里孵化場,因大量訂單已出現供貨困難。麥克默里孵化場每年賣出170萬只雛雞,每只價格在1到5美元之間。“已經訂了貨、仍在等待的客戶名單越來越長。”麥克默里孵化場負責人之一巴德·伍德說,“現在訂貨的客戶最短也要等6周才能收到貨。”
而這些城市養雞人稱自己為“樂可味”(locavores),即專吃“本地風味”的人。他們想要生活得有覺悟。他們自己種生菜、西紅柿,在超市里只買粗加工糧食;他們以騎自行車、用冷水洗衣服、過低碳生活為時尚;加上經濟危機的影響,“樂可味”已經改變了很多美國人的消費方式。
幾乎所有的“樂可味”都想養雞。曾經大談特談最新款的普拉達手提包或到圣巴特島旅行的他們現在更愿談論的是自家的阿彭策爾尖帽冠雞。針對這一趨勢,美國不少大城市紛紛放松了相關法規,只是規定每戶居民最多允許養4到6只母雞——公雞仍在被禁止飼養之列,因為它們很可能會吵到鄰居。
城市農夫兼作家珊農·海耶思在她最近出版的新書《把“自家制造”進行到底》中研究探討了這種新的生活方式。海耶思在書中說,現代男女內心都渴望離開城市。“他們都想要感受大自然,不想要忙忙碌碌的城市生活。在重重壓力下,即便豐厚收入的工作也喪失了對他們的吸引力。他們想要回歸傳統價值觀,如大家庭、自給自足以及環保意識。”海耶思稱這種現象為“現代前工業生活方式”。
卡倫自從開始養雞后,她的抑郁癥便不治而愈。一年前,6只雛雞由郵遞公司從康涅狄格州寄到卡倫家中。它們裝在一個布滿小孔的紙板箱里,外面標著“易碎品”字樣。“它們毛茸茸的,非常可愛。”卡倫說。曾經軟綿綿黃燦燦小小的一團在數周后已經儼然以家庭一員自居,它們驕傲地昂著頭,不再只是羞怯地啄著卡倫的手指頭,即便貓兒也不敢輕易靠近它們的身邊。“對我來說他們不是寵物,而是屬于農場里的動物。”卡倫說。
據報道,去年有越來越多紐約人圍繞“雞與城市”的話題展開討論,并成立了相關組織:“紐約雞”項目。歐文·泰勒是該項目的主任。thecityehicken.com、urbanchickensorg和backyardchickens.com三大網站是養雞迷聚集的地方。“每天都有越來越多的新訪問者。”“后院母雞”網站的創始人羅伯·路得勞說。據了解,該網站現有5萬活躍會員,每天論壇新貼子逾7000個。最近引發熱烈討論的一大話題是保存雞蛋前應不應該先清洗雞蛋,“沒有清洗過的雞蛋能保存更長時間”是不是真的。有人寫帖子告訴大家他如何建造雞合的,還有人向大家哭訴黃鼠狼叼走了他的最愛。網上商店最常見的標語寫著“我的寵物給我提供早餐”。
關于養雞的書籍和指南也很多,例如《白癡養雞指南》《城市雛雞》《養雞的幸福》等等。成立于2006年的《后院家禽》雜志如今的發行量為8萬。“我們的雜志是華爾街報攤上賣得最好的。”總編伊蘭尼·貝朗格說。
卡倫正在撰寫商業計劃,她想和40位鄰居、熟人共同籌劃合作,開一家食品店。在他們的店里只出售他們自家產的食品,主打產品自然是雞蛋。“我們需要養至少5萬只雞,才能保證我們的店有足夠的貨源。”卡倫的丈夫克里斯開玩笑說。
“樂可味”們正努力將自己塑造成真正的農夫,但最后“屠宰”這一步卻嚇退了他們中的大多數。“誰能忍心下手,它們是如此貼心。”歐文·泰勒為難地說。而當他們對愛寵的未來暗暗神傷的時候,他們的寵物雞仍然在不知疲倦地下著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