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們介紹了我黨早期機要電訊工作的創立。隨著時間的發展和戰事的需要,電訊工作逐漸發展壯大,其任務也不簡簡單單地是收報發報,而是包括電臺設置、機械管理、密碼制作與使用、譯電、發報、辦報、電報檔案的保管以及制度建設等一系列的工作,因此,僅靠一個無線電隊是不行的。大約在1931年以后,在黨政軍高級領導機關內設立機要電訊行政管理機構,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強了對當時形成的大量電報檔案的管理。
機構設置
1931年以前,黨內習慣將秘書工作稱為技術工作或機要工作。那時的秘密電臺一般由機關首長直接領導。但電報也是一種文件,有收有發,有批辦和承辦,有歸檔和整理等等。這與非電報文件在承辦上沒多大區別。于是,1931年以后從中央到地方機關先后設立了機要科。比如1933年1月蘇區中央局秘書長鄧穎超就兼任中央局機要科長。直到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后,當時身體瘦弱的鄧穎超仍舊兼任此項工作,還因緊張工作而導致肺結核病復發。在長征之前,中共中央(蘇區中央局)秘書處、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秘書處負責黨和軍隊系統的機要聯絡,國家政治保衛局主管肅反和情報收集工作。但是在長征前夕,為了軍事行動的需要,中共中央秘書處、蘇區中央局秘書處、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秘書處合并為“中央軍委機要科”。該科在長征途中承擔黨中央、中央軍委和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一切秘書工作、機要電訊工作和機關總務工作,其中當然也包括對形成的各種檔案的管理工作。中央秘書處事實上已停止活動,只保留了個別工作人員。
抗日戰爭中,由于八路軍、新四軍各部隊日益壯大和對日作戰需要,各旅各師都建立了機要電臺,機要電訊隊伍也逐步發展,其行政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其重要標志就是各地軍區、各師和各省委以上黨政軍機關組成三合一的機要處,其主要任務是統一管理機密電臺、統一制作密碼、統一管理機要電訊人員和統一制定或實施機要工作規章制度。在黨的系統內,機要處為辦公廳一個工作機構,但電報收發承辦受秘書長領導;在部隊系統,除參謀長和秘書長主管機要工作外,在中央軍委內部還設立一個局主管此項工作。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抗日取得徹底勝利。蔣介石不顧全國各族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發動了反共反人民的內戰。于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展了志在推翻三座大山的解放戰爭。解放戰爭期間,通信建設有了很大發展,不含東北,各戰區通信干部數量已達6260余人、通信臺807座、收報臺472座、有線電臺總機2000部、電話單機13975部、長途線路28200公里,保障了毛澤東、中央軍委對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指揮通信暢通。隨著解放區不斷擴大,政府系統的財政、鐵路交通、郵電、公安等系統都加強了電訊聯系。自然電報檔案的產生范圍也逐漸增大。從1946年至1948年,全國各大行政區人民政府也都建立了電訊管理局,統一管理政府或民間的無線電通訊。
機要保密工作
保護黨的機密如同保護自己生命一樣的重要,這是每一位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革命工作人員的基本保密觀念。而機要電訊工作人員面對大量的電報檔案更應重視保密。特別是地下斗爭和戰爭環境,一旦失密就關系到組織的安危、戰斗的勝??!因此,從建立機要電訊工作之日起,就把保守機密放在頭等地位。就如何通過機要電訊工作的嚴格管理來確保電報檔案的安全,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
劃分公開電臺與機密電臺。從1930年至1935年黨和人民軍隊的電臺基本上都是機密臺。開始發密碼電報。1932年“紅中社”成立,由紅一方面軍總部的電臺發布新聞進行播放。作為新生的人民政權和她所代表的人民的耳目喉舌,紅中社播發的電訊稿主要是報道紅軍的戰績與蘇區的建設,有時也報道一些白區人民群眾的革命斗爭。紅中社早期工作人員韓進生前回憶說,當時的幾個主要蘇區,如湘贛、湘鄂贛、閩浙贛、鄂豫皖、川陜等地,都抄收紅中社電訊,在當地報紙上刊登,甚至連蘇聯的莫斯科也都曾收到紅中社播發的新聞。紅中社對中國古老土地上千百年來都未曾發生的新奇變化進行了及時、充分的報道。但這種新聞消息與黨政軍機密消息同在一個電臺里播放,對于保密工作十分不利。而且,那時帝國主義國家的記者也對紅中社的新聞非常注意,收到了就發新聞。1937年1月,中央從保安遷往延安,紅中社也隨之遷往延安。為了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新形勢發展的需要,中央決定,于1月25日,將紅中社更名為新華通訊社(簡稱新華社)。按照中共中央所提出的意見,新華社一方面將各地通訊社改為新華社的分社,直接加強對各分社的領導,同時將各地具有中共、中共軍隊、全國性質的新聞發稿權集中到總社,這樣做不僅使中共中央的方針政策能夠得到正確及時的貫徹,也使中共對外的宣傳口徑保持一致,防止出現不應有的紕漏。另一方面,統一領導有利于提高干部的業務素質,使新華社的工作質量再邁上一個新臺階,成為抗日戰爭中的號角。同時,這樣的做法也把機密電臺和非機密公開電臺逐步分開來。公開電臺發布新聞和消息以及黨務廣播稿件;密臺發拍或接收機密電報。1942年4月18日《中央書記處關于整理電訊機要工作的機密指示》中,再次規定將所有黨政軍機關電臺分為公開臺、半公開臺和機密電臺。從此,電報也分為公開的、半公開的和機密的三種。
密電碼的管理。前期,在各大衛視熱播的電視劇《暗算》在全國掀起了一股特情劇的收視熱潮。吸引觀眾的不僅是角色關系的撲朔迷離,矛盾的錯綜復雜,更重要的是劇情敵我交鋒中對密電碼掌控和運用。我地下黨深入虎穴,于敵人眼皮下從容不迫,步步占先,斗心斗智。從事密碼破譯的人可謂是“靠耳朵打江山”和“善于神機妙算”的人,他們的耳朵可以聽到天外之音,無聲之音,秘密之音;他們的慧眼可以識破天機,釋讀天書,看閱無字之書。在國民黨大肆實施白色恐怖時期,他們是犧牲者,更是戰斗者,他們喬裝打扮,深入虎穴,迎風而戰,為締造共和國立下了不朽的豐功偉業。通過這部電視劇,我們可以看到機要保密工作重在密碼。因為密碼隨著電波傳出,敵我雙方都能偵聽到或竊取收到,而且得到對方密碼就能猜譯破解。一旦被破譯,必遭對方暗算。因此,我方編制密碼的基本要求是:保護機密、隱蔽自己,防止敵人偵察。我黨政軍一般采用“獨用密本”,而且經常變動。密碼本由參謀長、秘書長、黨委書記或政委掌握并由專人保管。在作戰時,這個專人必須隨著首長走,不允許有自由行動。
實行一報以密制。這是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保密經驗。采用每發一份重要電報后就更換一次密碼。這樣,譯電人員是麻煩費勁,但對保密工作絕對有利。除了一報一密制外,還規定重要內容與一般內容分開發報。因為快速、迅捷、簡短的發報,能大量減少敵人的偵聽機會。對于機要電訊人員嚴守紀錄更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準則。機要電訊人員在任何時候都要對黨政軍機密事件守口如瓶。工作人員相互監督、行政管理機構檢查督促,發現紕漏及時糾正。一旦泄密,不但嚴肅處理當事者,對主要首長也要追究行政責任。
電報檔案的收集與管理
自從1930年黨中央電臺與中共南方局電臺用密碼聯系形成第一份機密電報后,黨中央與各地方和各部隊建立了機密電訊網,并形成了大量電報檔案,也采用了許多切實可行的電報材料征集保管方法。
首先,專人收存。最初,電臺拍發的密電均由電臺負責人保存。例如,黨中央給南方局第一份發報就保存在電臺負責人張沈川處,但1930年12月,張沈川等人被敵人逮捕之際,未來得及送中共中央秘書處文件保管處保管(當時中央文庫尚未建立),只好由張沈川忍痛燒掉了;紅一方面軍給黨中央的第一份電報即由電臺負責人保存。1931年后有了機要科,機要科對各機關承辦完畢的電報收回并交一個專人登記保管。例如蘇區中央局秘書處機要科和中央軍委機要科在1934年10月長征前,就征集接收兩個木箱的電報原件,即一箱子是中央、中央軍委和中央局的發報,另一箱子是收報。在紅軍出發時,挑夫把一箱子收報挑走,那一箱子發報被紅軍留守人員“撿”去交給項英??上г谌暧螕魬鹬校椨⒚税堰@一箱子電報檔案燒了!當然,這也是戰爭形勢所迫。其次,保存電報抄本。自從各級黨政軍機關秘書處機要科建立之后,就派專人將所有發出的電報和收到的電報抄在統一的電報本上。這樣做好處有三:第一,銷毀譯電稿以保護密碼的安全;第二,把零散電報抄在一個本子上,由零散變集中,便于保存和攜帶;第三,方便查找使用。電報抄本最早見于1934年,但1935年至1945年電報本最多。開始是機要科指定專人抄寫。1943年后一般機要科都建立了電報收集整理保管股,簡稱電整股統一抄寫。比如《中央機要科1943年工作總結和1944年工作計劃》中記載:“電整股工作,主要力量抄整1942年以前電報”。在戰爭年代,把重要電報抄在本子內是集中而安全保管電報檔案的好辦法。再者,是辦理完畢電報要清退的制度。領導機關收到電報后,要經各位領導傳閱后再辦,這樣效率較慢,不符合迅速、準確、機密的辦報原則。黨中央進駐延安后,中央秘書處和中央辦公廳規定報送中央的文電一律抄6份,除送黨中央各位領導外,還應送主管單位一份或若干份。有時還要抄印給有關單位或領導人參閱。這樣,各大機關都有應辦或辦理完畢的電報。各位首長和各機關承辦的電報雖然都由機要秘書統一管理,但要定期向機要科移交。于是,從1932年就在紅軍各部隊中推行了電報清退制度。這種“清退”,實際上是最初的電報文件的征集和接收,也是最早的電報歸檔工作。此外,還有文電分存與文電合一、機要秘書管理電報檔案等工作制度。從1930年至1949年近20年內黨政軍文件與電報幾經整合又幾經分存。有些地方機關或部隊上報的是文件及徒步傳遞的文件,但因內容重要或時間緊急,上級用電報批復了這種叫文來電復;有的相反是電來文復。所以經常出現文件電報一起立卷歸檔。特別是1937年以前,機要部門積存的電報絕大部分保存在秘書處的檔案室,文件電報統一管理。抗日戰爭以來,由于各機關、部隊機要科內設立了電報整理股,或機要處內設立了電報整理科,又實行了電報與文件分存,即電報檔案由機要處收集保存,非電報的文書檔案由秘書部門收集保存。所謂“機要秘書管理電報檔案”,就是指機要秘書負責管理機要文件和電報等工作。機要秘書這一職務最早出現于1929年。在賀子珍寫的回憶錄中曾說:1929年中央湘贛特委派賀子珍充當毛澤東的生活秘書兼“機要秘書”。后來,在中央領導同志身邊擔任秘書的同志大部分也稱機要秘書。大約1937年左右,一些機關還出現“機要文書”保管機密文件的情況。機要秘書的主要任務是管理機密文件和電報。在1948年7月5日中央辦公廳機要室發的《機要秘書日常工作》中規定:機要秘書負責管理機要文件和電報,并負責收發、傳閱、整理、登記、保存和催還等。平時,三個月退還一次文電;年底應將辦理完畢的一切機要文電分別退還機要處或秘書處統一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