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中文版日前首度發布“中國家族企業調查”,調查對象是滬深兩地證券市場305家上市企業,調查發現,“中國民營企業遠未達到‘富過三代’、‘家業長青’。目前中國家族企業正處于新的發展階段,需要向現代家族企業演進”?!案灰淮边€未完全退出,“富二代”陸續登場,這時候討論能不能“富過三代”也算未雨綢繆了。
“家業長青”恐怕是所有創業者的夢想。正面的例子不少,美國肯尼迪、福特、洛克菲勒、福布斯等家族,至今仍是威風不減當年。全球100家家族企業榮登2006年“胡潤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業榜”,第一名是著名的日本大阪寺廟建筑企業金剛組,傳到第40代,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奈何這100家長壽企業中沒有一家中國的家族企業。雖然有特定的國情,不過中國古代“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不知道詛咒了多少年,有多少財富大廈在不肖子孫的手里轟然倒塌,所謂“崽賣爺田不心疼”,你當初披荊斬棘創下的基業說敗就敗了。
世界上“敗家”案例也比比皆是。2005年,JP摩根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大部分超級富豪過去20年都不能守住巨額財富,“敗家率”達80%,主要是由于股票投資失利、被征收重稅及揮金如土,令他們身家大縮水;麥肯錫的一項研究也表明,全球范圍內家族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4年,其中只有大約30%的家族企業可以傳到第二代,能夠傳至第三代的家族企業數量不足總量的13%,只有5%的家族企業在三代以后還能夠繼續為股東創造價值。
家族企業一旦打下江山,最要緊的問題自然是傳承。首先是“傳給什么人”?!爸袊易迤髽I調查”顯示,夫妻關系、兄弟關系是中國上市家族企業中最主要的兩類家族關系。305個家族企業中,核心人物有夫妻關系的企業為110個、有兄弟關系的企業為133個。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跨代關系的企業合計為153個。問及是否希望由家族第二代繼承企業,65.8%的填表者選擇“是”。
其次是“怎么傳”。調查顯示,上市家族企業的第二代進入公司持股不任職、以及僅擔任董事無任何兼職的家族第二代比例接近50%。這并不等于說這部分人都不再參與公司日常營業,不能排除其中有人正處于培養學習階段。結合上市家族企業的第二代超過70%都是上世紀80年代之前出生的情況,現在還沒接手的話,應該有相當比例的家族企業選擇“二代持股、聘用職業經理人管理”這樣的“東家+大掌柜”的模式。
另外,有超過40%的第一代非上市民營企業家,做好了自己子女不親手接管自己傳承下來的家族企業的準備,轉而使用職業經理人來保持企業的持續發展。僅13.7%的人選擇要求子女親自管理企業。
“富二代”群體在媒體報道中常常伴隨花邊獵奇新聞出現,在公眾眼里自然好不到哪里去。但在富爸爸眼里,他們是寶貝金蛋,是偌大事業自然而然的“接力者”,從各種名目的“富二代”培訓班可以想象富爸爸們的良苦用心。調查顯示的結果倒不壞,中國家族企業的精英群體也明白“雞蛋不能都放到一個籃子里”,要不然說砸就全砸得稀巴爛了,讓“富二代”也參與進來,也選一些職業經理人輔佐著,這未必不是個好主意。
全球范圍內的家族企業發展大致有三個路子,一個是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分開,讓子孫們享有源源不斷的紅利,企業的掌舵者則公開招募,不管哪路英雄稱職就行,這個路子逐漸培育了一支龐大的職業經理人隊伍;第二個發展方向,企業仍然保持家族化色彩,但是吸納了忠誠稱職的管理者加入這個“家族”,最典型的當屬日本,企業少了血緣聯系,但是強調“團隊”和“效忠”;第三個路子,是家族企業公眾化、社會化,通過向社會發行股票和債券,向內部員工轉讓股份,向社會公益事業投資,逐漸向社會組織靠攏,依靠有效的法律和制度就能運轉下去。
三個路子中,第一個最為普遍,IBM、福特、殼牌、摩托羅拉等西方的老牌家族企業大都這樣經歷了歷史風云變幻,至今屹立不倒。不過總結起來,家族企業發展下去都免不了要突破狹隘的家人傳承,都要不同程度地走向公眾公司,這樣就不必擔心某一個不肖子孫的敗家行為了,因為公眾公司更多地依靠一套定例和制度而不是個人意志。家族企業與其擔心“富不過三代”,不如早打算,早轉型,順應發展趨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