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教材改革,都會在一定范圍內,在一部分人群中引起爭議,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但是,從沒有哪一部教材改革像語文教材這么敏感。因為語文教材,尤其是中小學的語文教材,并非僅僅是承載語言文字知識的簡單載體。任何一個國家的語文教材,除了負載著向下一代傳授母語的責任,還有向他們傳遞本民族、本國家歷史和文化的重任。學生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更是在接受一種精神的熏陶和培養。所以,語文教材的任何一點變化都不那么簡單,這也是魯迅被“下課”引起巨大爭議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次,一些地方“不約而同”對語文教材“大換血”,包括魯迅先生在內的諸多大家的經典名篇被“踢出”,本來并非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時代在發展,語言文字也在發展,沒有什么東西可以一成不變。我們大可以隨手找到各種理由,而且是很有道理的理由去“更新”其中的內容。魯迅的文章有沒有,有多少并不是問題。
但是,為什么很多人對魯迅如此情有獨鐘,對魯迅的文章被剔出語文教材感到“委屈”,甚至有點“憤怒”?難道僅僅是因為魯迅的文章是經典嗎?亦或是像有人說的:這是意識形態在作祟,人們對魯迅的敏感,源于一種價值與立場的焦慮。
依筆者之見,并不盡然。人們對魯迅“下課”的焦慮,源于魯迅的經典無人能夠代替,源于有一種東西來源于魯迅的“經典”,她就是那種叫“精神”的東西。這種精神,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對中國來說都是稀缺的。而擁有這種精神的人,尤其是普遍公認的大師級代表又是鳳毛麟角。70余年以來,有魯迅在,無人能出其右。有人能夠創造“經典”,可他沒有那種精神;有人具備那種精神,可他創造不出“經典”。
這是一種什么精神?毛澤東將魯迅的精神概括為“他的政治的遠見”、“他的斗爭精神”、“他的犧牲精神”。作為政治家,毛澤東的評價恰如其分。但還有更多的“知識分子”更注重魯迅的愛憎分明、不屈不撓,尤其是魯迅的質疑、批判精神。無論任何時代背景,不管站到“左”還是“右”,質疑和批判精神,都是構成一個完整、獨立人格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尤其對于知識分子而言。而長久以來,很多知識分子所欠缺的恰恰又是這種精神。
越是稀缺,越顯珍貴,越被需要。魯迅也好,魯迅的經典也好,是否從課本中“撤退”并不是問題,我們還需不需魯迅帶來的精神才是問題所在。如果擁有這種精神的人越來越多,我們還會在乎魯迅“下課”嗎?還會“委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