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沒工夫跟你扯淡”到“已閱”、“已轉閱”,裹挾著太多“內涵”的“市長信箱”正在逐步剝去“暢通民意”的馬甲,顯露出公權“傲慢”與“霸道”的本性。
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四川省部分政府網站中的“市長信箱”形同虛設,除市級政府網站質量良莠不齊外,多數區縣一級網站的互動欄目都處于“休眠”狀態。而德陽市發改委對市民意見的回復全部是“德陽建設是有規劃、有布局的,請相信德陽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在“信息是民主第一貨幣”的強大氣場下,以“業務重組、流程再造”為賣點的“電子政務”早已被世界第一網民大國的沸騰“民意”推舉為“和諧社會”的座上賓。
但是,“制度設計”的美好初衷似乎總會被殘酷的現實“倒逼”為一具“空殼”,層出不窮的“雷人答復”顯示,這個現代化的“洋玩意兒”在特權的折磨下越發顯得“水土不服”,為民解憂的“市長信箱”正在悄然間淪落為“劇場政治”的“權力玩偶”。
從“沒工夫跟你扯淡”到“已閱”、“已轉閱”,裹挾著太多“內涵”的“市長信箱”正在逐步剝去“暢通民意”的馬甲,顯露出公權“傲慢”與“霸道”的本性,轟轟烈烈一陣風的“政務革新”也在“虎頭蛇尾”的行政弊病中喪失“耐性”,匆匆了事,關門大吉。
當求告無門的“民間疾苦”被權力的太極拳耍得“暈頭轉向”,老百姓寄予厚望的“利益訴求”被重復空洞的市長回復“遣回原籍”時,“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必然會蛻變為不值一文的“廢銅爛鐵”。
其實,反思造成市長信箱“中看不中用”的根源,一方面源于“電子政務”這個“易碎品”始終未被真正貼上“實權”的護身符,名目繁多的“領導信箱”只能在“有名無權”的尷尬中淪為群眾訴苦的“垃圾箱”,徒具“觀賞”與“口水”價值。另一方面則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問責與監督機制。行政績效“大鍋飯”的語境下,新增的“市長信箱”很多只是徒占幾個行政編制,對待群眾意見往往是回不回復一個樣,落不落實一個樣,對負責人員缺乏傷筋動骨的“利益制約”與“官帽之虞”,信訪“新政”淪為一場鬧劇也就不足為奇。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有從“觀念”與“制度”的雙重抓手上下工夫,為“電子政務”這顆幼苗培育好“配套設施”的足夠土壤和水分,形成審核、反饋、落實與問責等操作流程的長效運行機制,才能避免花費大筆公共財政修筑的信息化便民渠道被“特權”和“利益”堵塞,實現“執政水平”與“民本價值”的和諧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