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赴飯局的人吃的都不是飯,而是面子與蟹黃同蒸,虛榮與熊掌同燉,愛情跟雞腿同炸,友誼跟火鍋同涮,每杯紅酒里都調了半杯交際,每斤甲魚里也都藏了半斤野心。
患風濕病的朋友大多有種特異功能:每到陰雨天氣,大腿就會莫名其妙地發酸發痛,預示著降水即將來臨。早在春秋時期,鄭國大臣子公也有一種特異功能——只要一有飯局,他右手的食指就會跳個不停,按也按不住,預示著有人要請他吃飯。
話說有一天,子公的食指又跳了起來,子公開心地對朋友說:“你瞧,又有人要請我吃飯了,估計是咱們頭兒要請我喝鱉湯。”所謂頭兒是指鄭國的國君鄭靈公,當時鄭靈公剛剛弄到一只大鱉,子公的意思是說,鄭靈公會把大鱉熬成鱉湯,請子公一塊兒嘗鮮。
第二天,子公和那個朋友去朝見鄭靈公,鄭靈公正在喝鱉湯,子公扭頭朝朋友一笑:“怎樣,我說的沒錯吧,頭兒要請咱喝鱉湯啦。”哪知鄭靈公不湊趣兒,把鱉湯分給了那個朋友,卻把子公晾在那兒了。子公很尷尬,臉色憋成了鱉湯的顏色,咬了咬牙,突然上前一步,把那根具有特異功能的食指往湯鍋里一插,淋淋漓漓拔出來,擱嘴里吮了幾下。鄭靈公大怒,把子公趕了出去。子公灰頭土臉回家,越想越不忿,居然聯合其他大臣造反,把鄭靈公給殺了,另立了一位新君,是為鄭襄公。一鍋小小的鱉湯,就這樣改變了歷史。
另一則故事是在戰國時代,中山國的國君中山君請群臣吃飯,當時在座的所有人跟前都有一碗羊湯,唯獨大夫司馬子期跟前空蕩蕩的,別說羊湯,連根羊毛都沒有。司馬子期比鄭國的那位子公素質高,沒有當場發飆,他默默退場,一溜煙奔到楚國,用三寸不爛之舌說動楚王向中山國大舉進兵,嚇得中山君流亡國外,連國君都不做了。
我承認,這兩則故事里的主人公都不值得學習。子公把手指插進湯鍋里,不光不講衛生,也欠缺風度,沾在他手指上的那點兒鱉湯如果有靈,都會替他不好意思。司馬子期因為沒喝到羊湯,居然鼓動別國軍隊侵占自己的國家,就更不值得學習了。
但是這二位的發怒是可以理解的。您知道,人類交往有兩個準則,一是不能傷害他人的身體,二是不能傷害他人的尊嚴。當鄭靈公和中山君裝作無視某個臣子的存在,自顧自把湯碗端起來的時候,同時也把子公和司馬子期的尊嚴摔在了地上。你可以說子公和司馬子期的人格很狹隘,尊嚴很脆弱,但是再狹隘的人格也是人格,再脆弱的尊嚴也是尊嚴,對吧?
前段網上流行語:哥抽的不是煙,是寂寞。套用這句話,子公與司馬子期喝的也不是湯,而是尊嚴。推而廣之,其實所有赴飯局的人吃的都不是飯,而是面子與蟹黃同蒸,虛榮與熊掌同燉,愛情跟雞腿同炸,友誼跟火鍋同涮,每杯紅酒里都調了半杯交際,每斤甲魚里也都藏了半斤野心。在這場美食與人格犬牙交錯的飯局上,你得時刻小心,別光顧著把眼前的靚湯喝進肚子里,把旁人的尊嚴倒進泔水桶,否則有人很生氣,后果很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