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一篇以《女嬰早熟誰之禍》為題的報道開始盛傳,該報道稱,武漢等地陸續有嬰兒被發現激素檢測超標等早熟癥狀。隨后,所有矛頭直指圣元。
8月10日,衛生部責成相關部門調查。
8月15日,衛生部公布檢測結果——圣元及其他嬰幼兒奶粉雌激素和孕激素指標正常?!霸缡扉T”終于水落石出。
只是,圣元已然遭遇重創:8月9日,納斯達克上市的圣元國際在事件爆發的初期已受影響,其股價大跌26.94%,之后的一周內,股價累計下跌28%,圣元國際市值蒸發了近2.8億美元(19.04億元人民幣)。
墻倒眾人推,似乎是國人的通病?!霸缡扉T”甫一出現,眾多媒體便蜂擁而至,口誅筆伐之下,隱隱有不置之死地絕不罷休之勢。眾口爍金,圣元瞬間被推上風口浪尖,其產品在各大城市的超市紛紛下架,不明就里的公眾更是談之色變,對國產乳品安全性的質疑之聲不絕于耳。
不可否認,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已讓公眾“草木皆兵”,媒體亦應當承擔起輿論監督的責任,但正如《魔鬼經濟學》中所說:問題的答案往往并不在眼前。任何事件的發生,其背后的原因都可能是多樣的。在沒有深入調查取證獲得檢測結果的基礎上,單純地將其歸納于某一種共性,如本次事件中三名女嬰均吃了圣元奶粉,便一致認為是食品質量問題,此類做法有失公允。
在事件未做查實之前,無論是媒體抑或公眾,事先認定企業有罪,已然成為一種輿論綁架。而更加令人不安的是,如此偏頗的認定,對企業乃至行業的沖擊都有可能是致命的。
回顧當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原本只是幾家企業的質量問題,卻波及了整個中國乳品業。相關數據表明,該年國產奶粉在一級市場的占有率從45%銳減至不足30%,而隨之甚囂塵上的“牛奶信任危機”亦成了國人心中不能言說的痛。
僅僅不到兩年的時間,乳品業還未從陣痛中完全復原,圣元又被指為“致女嬰早熟”的始作俑者。盡管期間圣元一再重申其產品中不含激素,但權威監管部門的監測結果遲遲未出,北京、廣州、深圳等地眾多超市紛紛下架其產品,仍將國產乳業推向了信任危機的懸崖邊緣。
當然,官方的最終調查還了圣元清白,圣元勉強度過這場危機。但市場的陰影仍在,圣元要想恢復元氣,依然并無把握。
而職能部門的監管問題亦再次暴露在公眾面前。媒體披露女嬰性早熟,疑與圣元奶粉有關,圣元作為涉嫌企業需要澄清事實,討還清白;公眾希望了解真相,確保自己作為消費者的利益。但相關部門遲遲拿不出真相,監管缺位才使圣元事件一再重演。
事實上,由于相關國家標準的調整從未跟上過乳品行業發展的腳步,監管缺失一直存在。食品安全信息何時才能及時公布?信息披露如何制衡?新檢測指標何時能規定?是否能制定更為嚴格的限定標準?諸多問題仍舊影響著整個行業的有序發展。
雖然圣元最終逃過一劫,但其實,關于企業的不信任事件仍在不斷疊加。信任危機一再沖擊企業承受底線,乳品行業還有多少企業能在這樣的事件中重新站起來?而背負著道德十字架的行業,在充滿不信任感的市場中還能走多遠?
雖然圣元最終逃過一劫,但其實,關于企業的不信任事件仍在不斷疊加。背負著道德十字架的行業,在充滿不信任感的市場中還能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