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基金已經進入“超市”時代的今天,金融理財產品的競爭日益激烈已是公開的秘密。當發售人不得不運用營銷策劃來促銷自己的基金時,“主題”就已經不再單純是產品內容的概括。
那些令人著迷的基金主題真的能帶來豐厚的回報嗎?
沒有想不到的主題
“世博會”、“世界杯”、“亞運會”……今年,值得國人關注的大型節事活動不少,主題理財沒有錯過每個題材。
以“世博”為例,就有交通銀行的世博本色金條和彩色金條,工商銀行的“世博相伴”人民幣保險復合理財產品,光大銀行的陽光理財世博套餐,以及民生銀行在前幾年就發售的用于世博建設“世博理財”基金。“世界杯”前,銀行們都紛紛推出的主題信用卡,民生銀行更是搶先一步設立了掛鉤世界杯足球賽概念聯動股票的結構性外匯理財產品。如今,“世界杯”遠去,“世博”效應遞減,廣東的某家商業性股份制銀行又在萌動亞運概念的理財產品,預計在今年10月發售。
主題理財產品豈止是與大型活動情有獨鐘,它們已經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
幾乎凡是大眾熟知的“主題”都有相對應的理財產品:同一家銀行勞動節發售的基金還沒有售罄,青年節理財產品又登場,兩者所有內容完全一致,唯一的區別就是購買人群分別與節日對應;有的區域性銀行在正面戰場無法和五大銀行抗衡,就開發父親節、母親節、圣誕節主題的理財產品;還有的銀行每逢重大事件就發售相關主題的黃金紀念品,要么找上幾家大機構“聯合發售”,要么在包裝上力求“買櫝還珠”,要么在收藏價值上肆意渲染,黃金還是原來的黃金,但售價已經漲了好幾成。
與保險公司聯辦健康險是銀行的慣例。在“養生席卷全國”的大環境下,這些基金也鑲上了金邊。原來的普通保險如今成了“健康基金”、“養生基金”,內容和約束條款依然陷阱重重,收益和公式計算照舊讓普通人看不懂,但關注的人的確多了不少。
更讓人眼花繚亂的遠不止這些。
低碳、水資源、二氧化碳排放等,這些原本純粹的環保命題如今也被金融機構生拉硬扯到理財產品中。光大銀行今年4月推出了低碳公益理財產品,每5萬元就可在獲得正常收益之外得到1噸二氧化碳減排額度。其他銀行紛紛跟進:中國銀行和深圳發展銀行也出臺了掛鉤二氧化碳排放的產品,興業銀行提供了用于個人購買碳減排量的低碳興業卡,而交通銀行更是把“環保”的理念再往縱深發展,推出了水資源和鈾能源投資產品。
如今的基金主題,真是沒有做不出,只有想不到。
別被名字迷了魂
創意多一點,還是噱頭多一點?這些依靠特殊主題吸引眼球的產品真的能給投資者“與眾不同”的收益嗎?
以工商銀行“世博相伴”為例,在這款產品的說明書上寫明:“募集來的資金用于投資信托融資項目、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的各類債券、貨幣市場基金、債券基金以及其他貨幣資金市場投資工具。”也就是說這款產品募集的資金將用于購買各類金融產品,以其獲得盈利,怎么看都與世博會沒有關聯。
銀行對此的解釋讓人覺得太過牽強:購買此款產品,同時可獲得陽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承保的“世博相伴”綜合保險,包括240萬元的飛機乘客意外傷害保障,120萬元的住宿、游樂、火車乘客、輪船乘客等意外傷害保障。保險人因為意外傷害,獲得保險金,這款保險與是否因為觀摩世博會在所不問。那么這款保險又為什么能和世博會關聯呢?保險公司的解釋是,承保期是2010年5月20日至11月20日,跨越了整個世博會期。
就這樣,一份基金因為它附送的保險涵蓋了世博會期,就能宣稱自己“世博相伴”。
再看看那些超短期的假日銀行理財產品吧,盡管標榜了同期銀行活期利率三倍、五倍甚至八倍的噱頭,其實就是常規的“通知存款”業務。即便不是在節假日,你也可以在普通柜臺辦理這項業務。與活期儲蓄唯一不同的是,準備取錢前一天或者七天,你需要告訴銀行。
招商銀行“綠色金融理財計劃”究竟“綠色”在哪里?銀行方面的解釋是銷售方式的低碳:投資者不必跑到銀行,不用填寫紙質單據,銀行也不需打印憑證,省卻了傳統購買方式可能因為交通、辦公成本所耗費的人力物力,相當于減排。其實,很多大型銀行都在網站上開設了基金購兌業務,操作都可以在網上自主完成。
將一個本為減少成本和人工而進行的內部流程改進,自詡“綠色”的高帽,創意實在不敢恭維。
與光大銀行首推的低碳類理財產品相比,以上這些基金對概念的操作就顯得“小巫見大巫”了。這款基金每份5萬元人民幣,年收益率為3.93%,其中的1.75%將用于購買1噸二氧化碳減排額度。
二氧化碳減排額,的確是一個夠“潮”的主題。去年的哥本哈根會議,減排額是各方代表爭議的焦點,一個國家無法達到承諾的減排就必須到另一國去高價購買“指標”。購買這款基金后,老百姓也可以擁有自己的減排額了,指不定哪天某國總統就會找上門來求情,買手里這噸二氧化碳,這豈不是發財的新門道?
看看這款理財產品是怎樣為投資人運作減排額的吧:首先,在北京環境交易所開設“個人綠色檔案”;其次,制作一套購碳具體信息,包括項目來源、核證機構、簽發報告;接下來,這噸二氧化碳會有一個唯一的國際編號,以證明投資者的所有權。
可是碳排量指標的買賣只是國與國之間的事情,自然人是否是碳排量指標的合法擁有人,這在法律上還是空白。此外,即便擁有了減排額,一個國際編號就能證明其所有權?成噸的二氧化碳如何保管?在哪家交易所交易?是否真的具有投資價值?這些問題銀行都不敢也無法權威回應。
也許拿“掛羊頭賣狗肉”來形容上述這些基金顯得有些刺耳,但是空有時髦外表的主題基金,很多經不起推敲的地方連基金發售方都很難自圓其說。這不得不讓投資者生疑,花樣百出的主題基金能買嗎?
理的是主題還是財
金融理財產品競爭日益激烈已是公開的秘密。如今銀行間基金銷售的競爭早已脫離了對產品內容的追求,卻在概念營銷手法上各自發揮到了極致。
有名無實的主題理財會催生中國版的麥道夫嗎?
香港資深金融專家、北大匯豐商學院特邀專家李德明認為,中國(內地)的金融政策遠不如歐美寬松,類似華爾街騙局里的那些可能全部賠本,甚至倒欠一筆錢“對賭型”的基金產品在中國還沒有出現。購買“中國式”的主題理財產品,幾乎都承諾有最低收益率,不需要太多為“賠錢”而擔心。
因此,老百姓不同的理財觀使得其對主題理財產品有著不同的預期,最終的評價也是公婆自有道理。但專業界對主題理財產品的評價卻是一致地不看好。
結構簡單,多此一舉。主題理財產品,盡管受到主題的影響其投資標的都不同,但產品結構都相當簡單。從這種意義上來看,很多間接投資股市的主題概念的理財產品,就是多此一舉。
炒作概念,畫餅充饑。“個人碳減排額度交易”是否實施、如何實施都尚無定論,開設這種基金無非是在“畫餅充饑”。“世界杯主題信用卡”的功能和普通卡并無二致,只不過貼上了“世界杯”的套圖,這樣的“主題”只對于那些具有信用卡收藏偏好的人些許有價值。
故意誤導,守株待兔。而更多的銀行在宣傳自己的主題理財產品的收益時,也存在有意無意的誤導,將過去幾年的模擬收益率搬出來,暗示未來幾年也會有這樣的好業績。基于對銀行的信賴,一些投資者往往缺乏風險防范意識,很容易被“忽悠”。
變相攬存,暗度陳倉。最近一兩年,銀行熱衷發售主題理財產品,還有很重要一個原因是,眼下市場不穩定,銀行放貸后資金回籠存在風險,依靠常規利率攬存又缺乏吸引力。力推主題理財產品,其實是在吸引存款。銀監會的官員曾直言不諱地痛批某些主題理財產品就是“變相高息攬存”,屬違規操作。
什么“主題”才是好主題
投資者在選擇主題理財產品時,一定不要被產品名稱和促銷說明“迷了眼”。李德明認為,任何主題理財產品都會受制于政策和宏觀經濟走勢等更大的“主題”,這類“小主題”只是噱頭,即便在短時間可能會出現炒作行情,但是從長期來看概念炒作最終對產品收益并無很大影響。
而對于那些結構十分簡單的理財產品,操盤手也僅僅是簡單跟蹤概念股或者是其他基金。專業投資者與其通過銀行和基金來購買股票,還不如自己復制這個結構——選取相同的掛鉤標的自己操作。
但并非所有的主題基金都應一味回避,投資者在判斷主題基金的時候還是要回歸到投資的標的上。比如在股票、黃金、葡萄酒處于上升周期時,那些著眼于這些產品的短線基金就有投資的價值。此外,像房地產、藝術品這些具有專業性和天量投資的產品,因為依靠個人投資無法介入,就需要通過公募基金來做大投資額,聘請專業人士操盤,這樣的主題基金也有存在的必然性。再如,有些境外上市的股票的確有升值的空間價值,但是限于政策的門檻,普通個人無法直接投資,繞道主題基金也是可以嘗試的方式。
而好的主題投資產品,并非寄希望于單個標的短時間的升值,而是通過對幾個甚至幾類投資品相對長時間的趨勢預測,通過分散投資和多種投資方式的相互操作,防止單個產品貶值帶來的風險,獲得相對穩定的升值可能。不過這樣的基金,在降低風險的同時,也以減損回報為代價,適合穩健型的投資者。
編 輯潘 燈
E-mail:pandeng@cais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