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的參演劇目中,有一個特別“年輕”的節(jié)目,那就是上海青年京昆劇團的青春版京劇《死水微瀾》,這也是該團演出首次入選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說這出戲特別“年輕”,是因為該劇的演員、伴奏幾乎都是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分院的學生,學生組成的陣容能獲得專業(yè)藝術節(jié)的肯定,可見《死水微瀾》頗具專業(yè)實力。
川味京劇別有風味
李頡人的小說《死水微瀾》描繪了上世紀初川西小鎮(zhèn)一個女人的婚姻變遷和世態(tài)的轉變,并以此折射出當時中國的深憂巨患,十三年前曾改編成同名川劇,轟動全國。而此回京劇《死水微瀾》的導演正是當年川劇版的主演田蔓莎,但除了故事情節(jié)外,京劇《死水微瀾》幾乎是一次全新創(chuàng)作。田蔓莎介紹說,京劇《死水微瀾》為了呈現(xiàn)一個在四川發(fā)生的故事,所以在京劇舞臺上保留了部分川劇特色,如在念白上保留了“婆娘”、“袍哥”等方言稱謂。不過由于川劇側重于念白與唱腔相結合,而京劇觀眾更喜歡唱腔,故在演出中適度增加了一些唱段,讓《死水微瀾》變成了一臺以唱、念、做、打為主的戲。
作為這次藝術節(jié)上唯一一臺戲劇院校的京劇劇目,也是上海青年京昆劇團成立以來首次獻演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的大戲,《死水微瀾》可以說承載了許多人的期盼與厚望。該劇在去年首演曾獲得了觀眾和媒體的一致好評,青年演員石曉珺和孫建弘還分別榮獲了第20屆白玉蘭新人主角獎與新人配角獎。這次亮相藝術節(jié),田蔓莎對學生們寄予更高的期望:“上次是石曉瑁他們得了獎,其實我覺得優(yōu)秀學生很多,遠不止他們兩個,我希望這次在國際藝術節(jié)上,能有更多的學生得獎,有更多人看到我們這臺戲。”
補上學校沒有的課
除了演員、導演的身份外,田蔓莎現(xiàn)在還是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的副院長。因此在《死水微瀾》排演中,她不僅要關心戲,還要關心戲曲學院的教學問題。“其實排《死水微瀾》的目的,還是希望能以戲代教,給學生實踐的機會。”她說:“學校中大部分還是傳統(tǒng)戲曲的教學,我一直有一個觀念,就是本科院校的戲曲專業(yè)學生,他的學習提升應該體現(xiàn)在塑造人物的能力上。”于是,《死水微瀾》的排演為學生補上學校沒有的課程——人物塑造沒有模式可參考,也不能用傳統(tǒng)戲曲行當套用,完全要靠演員想象、創(chuàng)造。這對學生而言,無疑是個絕佳的磨練機會。田蔓莎說:“我給每一個人都安排了幾個人物,幾個不一樣的‘活’,希望通過這個戲能改變學生的身體狀態(tài),解放他們的肢體,把程式動作化作現(xiàn)代動作,并通過塑造不同人物來體會不同的人物性格。”為此今年的劇組中,又加入了一批新學生。由于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排練,有些學生起初都不知所措,但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后便漸入佳境。在采訪時,無論是劇組的“老人”或者“新人”都表示,《死水微瀾》讓他們開闊了眼界,有了新的角色體驗。田蔓莎很欣慰地說:“我很高興,所有參加《死水微瀾》排練的學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老師們也都反映,演了這臺戲后這些學生的悟性明顯增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