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戰”結束到1975年的30多年里,“新古典—凱恩斯主義綜合”以及數學形式主義的均衡分析在經濟科學中取得勝利。在這一時期,均衡分析主宰了這門學科,而經濟學家對均衡思想的使用,又分兩大陣營。
第一個陣營始自薩繆爾森,他和希克斯開創新古典—凱恩斯主義綜合。薩繆爾森明確支持蘭格和萊納有關計劃經濟可能性的理論。另外,薩繆爾森為自己確立了使用數學語言重構經濟科學的明確目標。他作出大量簡化的假設,將市場過程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從他的模型中排除。由此,最符合現實的理論以及非數理經濟學的科學地位最終被否定。
這個陣營的理論家,還包括肯尼斯·阿羅、吉拉德·德布魯、弗蘭克·哈恩以及約瑟夫·斯蒂格利茨。他們注意到真實狀況與完全競爭下的均衡并不一致時,就會認為自己發現了某種“市場失靈”。這個概念在粗看之下為國家干預這些狀況,使之趨向一般均衡模型所代表的理想狀態提供了正當性。
第二個陣營是由那些支持市場經濟的均衡理論家構成。這一陣營基本上以芝加哥學派為中心,主要成員包括米爾頓·弗里德曼、喬治·斯蒂格勒、羅伯特·盧卡斯和加里·貝克爾,他們都認可完全由均衡模型構成的經濟學參照框架。從這一學派的觀點來看,真實世界與競爭性均衡模型是非常相似的,因此他們認為真實市場在帕累托意義上有效,它并不需要什么干預,特別是考慮到政客、選民以及官僚的共同行為本身看起來免不了嚴重失靈之憂。
在奧地利學派看來,主流經濟學的這兩種觀點值得商榷。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指出,在得出真實環境與均衡模型非常接近的結論前,芝加哥學派理論家應該首先建立一個有關真實市場過程的理論,用以解釋這一過程如何與均衡相似,即便事實果真如此。
新古典市場失靈理論家,則忽視了市場的動態協調作用,這是在企業家才能的作用下產生的,并且在所有真實的市場中都會出現。由于在分析中關注均衡,甚至把它作為參照點,他們忽視了市場中發生的真實的協調過程。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如此批判的非均衡并不是一種不完美或者市場失靈,而實際上是真實世界最自然的特征。因此,無論如何,真實的市場過程要優于任何其他人力所及的替代性方案。
奧地利學派理論家因而建議,將經濟研究的重點轉向關注動態的企業家協調過程。以信息經濟學為例,從奧地利學派的視角看,這兩種均衡理論的主要問題在于它們把企業家信息視為客觀的實體,也就是說,好像信息是在某處“給定的”(盡管往往沒有人知道在哪里)。而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認為市場信息或知識總是主觀的,并且不可能是給定的,因為它們在企業家意識到利潤機會時,不斷地被創造或生產出來;企業家意識到利潤機會,也就是說,從不斷變化的市場價格束中,他們注意到了以前尚未被人注意到的誤調整或失調。因此,企業家信息不能根據成本和收益進行配置,因為在企業家發現信息之前,沒有人知道它的價值。
另外,只要企業家才能的自由發揮沒有受到禁止或阻礙,那么在市場中創造或生產出來的信息就不能被認為是“生產不足的”,因為不存在這樣的標準,使我們能夠確定市場創造和使用的真實信息量少于所謂的“最優”信息量。奧地利學派有關計劃經濟不可能性的整個分析可以適用于此,因為監督機構的能力絕不可能超過作為市場過程主人公的經濟主體的創造性企業家才能。
因此,毫不奇怪,被這兩個均衡理論流派的數學形式主義所支配的當代經濟學,注定要經歷嚴重的危機,而這一危機的根源在于假設中缺少現實主義,以及試圖把自然科學的方法應用到完全不同人的行為的科學中。正是這門學科當下的危機,解釋了自1974年以來,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有力復興。
《奧地利學派:市場秩序與企業家創造性》,(西)赫蘇斯·韋爾塔·德索托著,朱海就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11月。本文選自該書第七章“奧地利學派的復興”,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