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下午發生在上海靜安區膠州路的火災,消防部門于接警一分鐘后即出動。記錄表明,14時15分,上海市應急聯動中心接警;14時16分,上海市消防局調集45個中隊,各類消防車122輛,官兵1300多人,趕赴現場。
據公安部上海市消防科學研究所一名研究人員稱,火災在13時45分左右即已發生,居民試圖滅火,在發現無法控制時報警。當首批消防力量到達火場時,這座高85米的28層建筑已處于立體燃燒狀態,消防人員無法進攻,更多的工作只能是控制火勢,同時避免周邊的兩棟高層建筑受到影響。
而為了被困樓中的住戶,強攻救援的消防人員不得不擔負過多風險。
不僅在上海,中國許多城市對高層建筑防火的漠視普遍存在。如果建筑防火設計實施到位,嚴格遵循建筑消防標準,膠州路728號樓的居民會有更多的逃生機會。
救命的“清潔內核”
世界高層建筑消防的核心是人員疏散,以增加有效逃生的概率。
在建筑設計之時,就應考慮到火災、地震等災情發生時在樓體內保證一個暢通、無煙的小環境,即預設一個“清潔內核”。一旦險情發生,如果樓內的消防設備癱瘓,這個“清潔內核”能否正常運轉意味著逃生路線是否通暢。
火災中的人員傷亡多為煙熏造成。據1995年11月1日由公安部主編、建設部批準施行的《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下稱《規范》),“清潔內核”由正壓送風機房、送風管道、消防疏散樓梯間組成,這個獨立的防煙霧系統就是一條逃生路線。
第一個環節是正壓送風機房,設立在高層建筑的地下室,由專人維護。機房向上層連接送風管道,管道一般隱藏在樓梯墻體后,按規定橫截面面積一般約為1平方米。一旦災情發生,通風管道可以向高層建筑中的疏散樓梯源源不斷地送風。正常情況下,送風系統每隔一段時間啟動一次,以確保其常年維持正常運行。
第二個環節是疏散樓梯間。逃生者進入防煙樓梯或封閉樓梯后,可疏散逃出。目前民宅多為獨立住宅,即塔式住宅,或單元式高層住宅。獨立住宅須設兩個疏散樓梯,增加逃生機會。上海此次失火大樓即屬此類。
大樓中與疏散樓梯間緊密相連的是前室。因逃生者跑入疏散樓梯時會帶入一些煙氣,前室正是一個煙氣緩沖地帶,按《規范》,兩個疏散樓梯不能通一個前室,否則有帶入煙氣過多的危險。
“大家都想沖進去,但是溫度實在太高、煙氣太重,很多人沖進去,又被高溫和濃煙給逼出來。”參與現場救援的一位消防隊員說。
火災產生的煙霧一般有毒,成為逃生的最大威脅。濃煙從一層蔓延到30 層,理論上只需要數分鐘的時間,轉眼間構成威脅。國家規定并不允許“三同”,即設備管井、疏散樓梯、電梯的門不能開在一個前室。
中國科技大學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楊立中介紹,“高層建筑都應有避難層,避難層的作用是,如果像這次從10層樓著火,10層以上的住戶不能下逃,可以上行至避難層等待救援。”
據《規范》:“建筑高度超過100米的公共建筑應設置避難層(間)。”由于728號樓只有85米,因而不具備避難層,這使逃生者少了一條途徑。
但無論如何,如果前三個環節皆符合國家規范,火災時形成一個擔對安全的“清潔內核”。
逃生設計環環相扣,如有一個環節失守,就不只是安全性打折扣的問題,有時甚至意味著全盤失守。而任何一個環節都存在被打折扣的可能。
由于正壓送風機房要占去地下室或者車庫面積,且消防機房還要配一名維護工人,而送風管井和疏散樓梯要占建筑面積,開放商出于惜地惜錢的考慮,有可能壓縮或者省去這一環節。
“考察上海的一個26層建筑時,我曾經進去消防疏散樓梯,發現沒有送風條件。被問到遇到火災怎么辦時,開發商說,‘這都是百年不遇的事,再說,1平方米的送風管道還需要每戶分攤。’”一位在上海工作的注冊建筑師說。
由于失火大樓目前禁止進入,有關部門亦未公布樓梯內部結構細節,尚無法判斷膠州路728號樓的“清潔內核”是否完整并能順暢運轉。
據上海市消防總隊統計,截至2008 年底,上海市有高層建筑13894幢,其中469幢高達100米以上。加之平均每年新建1204幢,高樓消防隱患也隨之遞增。
外圍施救困境
靜安區膠州路728號樓住戶惟一幸運的是,消防云梯車開了進來。
在高樓火災中,外圍施救通常利用直升機和消防云梯車。此次上海火災雖然也調動了直升機,卻由于周邊環境復雜、煙霧太大,對直升機自身安全形成威脅,最后無功而返。
公開資料表明,上海市消防云梯車高程可達90米,有30層樓高,但實際上,這一裝備在建筑周邊展開需要很大的空間,并要有四點或者六點支撐。在寸土寸金的靜安區,所幸失火大樓旁有老式建筑改建,拆遷出一片空地,所以云梯車順利展開。
上海市更擁有國內最好的消防車,可噴射百米以上高程。靜安區公安分局人士告訴《財經》記者,接警后本意安排該車進入現場,但后來發現通道太窄,遂作罷。根據《規范》,高層建筑的周圍應設環形消防車道;或可沿高層建筑的兩個長邊設置消防車道,以便消防車至少能靠近每棟樓。
據上海官方通報,728號樓火勢于15時22分控制,18時30分基本撲滅。在這四個小時中,728號樓的燃燒更像一座“煉丹爐”。一般來說,高層火災破壞力會因為風、“煙囪效應”等的影響而加劇。所謂“煙囪效應”,因為高層建筑內部的大量管道、豎井、樓梯間、電梯井、排氣道等直通頂層,形成一個拔風的“煙囪”,使火勢迅速向上蔓延,高層風力作用又使燃燒更加猛烈。上海市消防局的一個試驗測試數據顯示,一座高度為100米的高層建筑,在無阻擋的情況下,煙氣順豎向管井擴散至頂層只需要30秒,整幢建筑瞬間即可形成“立體火場”。
上海市消防局局長陳飛11月16日介紹,在現場采取的戰術是,滅火與救人同步進行,內攻與外攻同步實施,堵截與強攻相結合,近200名隊員冒著濃煙高溫實施強行內攻。
對消防人員來說,無論是內攻還是外攻都非常困難。首先是內攻通道受阻。當時大樓的煙氣非常濃,內部火勢已經處于猛烈階段;其次燃燒面太廣。外圍的火勢也使得屋內被困的人員無法靠近窗戶,從窗口、陽臺等處向外逃生、呼救。一些火災逃生常識,比如躲在陽臺等待救援等,在這起火災中無法起作用。
楊立中認為,此次救援已盡力,對火勢控制也竭盡所能。對于多點的立體火災,目前學術界還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同為立體燃燒的美國紐約“9·11”現場,未能撲滅大火,消防人員主要的工作也是強攻救人。
此次參與現場救援的消防官兵攜帶空氣呼吸器,一個鋼瓶的氧氣能夠支持25分鐘到半個小時。有官兵在救人時,將鋼瓶讓給被困居民。“感人,但不可取。消防人員保護好自己,才能救助更多的人。‘9·11’時,美國消防員除背負一個鋼瓶,手中還拎一個給逃生者。”上文提及的消防研究人員說。
自救逃生空間
15日14時20分左右,住在大樓13層的余江歡意識到失火時,正和同伴谷瑞在房內休息。兩人隨即將陽臺附近的門關閉,躲入客廳。隨后陽臺處傳來爆裂聲,玻璃在大火中被燒裂,濃煙直入房間,兩人跑向大門,準備下樓,谷瑞在此時暈倒。
高層火災救援的國際慣例是立足于自救。一般火災發生、發展在20分鐘—30分鐘間,但是當人們發現火情時經常會實施滅火,因而耽誤逃生時間。
據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消防科學技術研究所丁顯孔研究,火災發生時,傷害導致即刻死亡者不到三分之一。更多的人只是處在傷勢危及生命的狀態,而無自救或他救條件,或者是未能及時采取逃離行為而致傷亡。
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所(NIST)在紐約世貿中心大樓倒塌后進行的調查發現,在飛機和大樓相撞后,人們平均花費6分鐘時間后才決定從樓梯逃生。此外,世貿中心1號樓疏散一個人的時間為48秒,是目前美國建筑防火設計手冊中規定的最長疏散時間的兩倍。
此次上海火災中,有九名工程人員由于既不向上也不向下逃生,躲在屋中,結果全因有毒煙氣致死。
成功逃生的關鍵,是為人們的大腦及時補充“逃生數據”——只有依靠平時的逃生演練才有可能獲得這些“數據”。“問題就在于前期逃生通道的維護、管理,以及居民的應急知識的培訓、演練等。”楊立中說。
上海火災中位于13樓的余江歡,開門后發現過道內濃煙彌漫,并有明火,令人難以睜眼。她順著扶桿攙扶著同伴一直走到地下一層。
根據廣東省公安消防總隊的《廣東省城鎮居民消防安全素質狀況調查報告》,只有30.5%的受訪者準備有火場逃生計劃,并有物資儲備;40.6%表示有計劃,但無物資儲備;另外28.9%表示從未考慮。
在防范意識上,日本人值得贊嘆,他們多數人住進高層酒店第一件事是閱讀酒店說明,尋找安全通道,甚至有人模擬走一遍逃生路線。
每經特大火災之后,重要的法律法規和消防隊伍漸次出現。正是1631年的美國波士頓大火,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消防法。而中國《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中有關木結構的耐火等級和防火間距的條款,是從2002年海南木結構別墅群火災事故的案例中得出規范數據。
11月16日,火災次日,國務院辦公廳即發出通知,要求各級政府進一步做好消防工作,堅決遏制重特大火災事故。這是“11·15”上海火災后最直接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