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外交是內政的延伸”是一個不變的道理,奧巴馬總統踏上他上任以來的第二次亞洲行,似乎就注定要面對重重的挑戰。
11月5日,奧巴馬所屬的民主黨于中期選舉中失掉眾議院的主導權,并以些微差距在參議院保留過半席位,在一片批評聲浪中,他首先踏入印度——亞洲最大的民主國家,緊接著訪問了印尼、韓國和日本,并在后兩國分別參加G20和APEC兩個國際會議。
由于美國從去年開始大張旗鼓與亞洲國家發展關系,試圖重建其因反恐及伊拉克戰爭而在亞洲失去的領導地位,不少觀察家紛紛對奧巴馬的亞洲行投以特別關注,希望從中解讀美國在亞洲的戰略布局。
不少中國觀察家認為奧巴馬選定這四國,反映的是其在戰略上用地緣包圍中國的意圖;但美國學者強調奧巴馬選定這四國,主要是為了彰顯美國長期擁護的民主價值,更何況韓國與日本各自是G20和APEC的主辦國。
事后由奧巴馬在印度與印尼的談話,也從某種程度上看出他此行對美國民主模式與多元文化多有推崇。他在這兩個國家多次強調,民主是兩個國家能順利發展的動能,發展與民主相輔相成。在印尼,他還特別表示,“沒有自由的繁榮,也是一種貧窮?!?/p>
事實上,積極刺激美國的出口貿易,為美國國內創造就業機會,更是這次亞洲之旅的重點。這四個國家的市場對美國的重要性確是不言而喻,不少學者認為經過這次中期選舉,奧巴馬已經意識到刺激經濟發展對他連任之路的重要性,也因此大大提升了他對貿易和提高美國出口總量的重視。
然而由于美國經濟復蘇緩慢,經濟成長動力相對虛弱,美聯儲在全球一片嘩然中宣布了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承諾明年6月底前購入規模高達6000億美元的長期政府公債。此舉普遍引起世界各國反彈,特別是包括中國和巴西在內面臨通脹壓力的國家,奧巴馬的亞洲行不只因此蒙上一層陰影,還得到處為獨立運作的美聯儲做辯護。
12萬個工作機會
奧巴馬抵達印度,24小時內于孟買宣布,兩方已簽訂100億美元的貿易訂單,印度將采購30架波音公司737客機及10架C170軍用運輸機,該訂單將為美國創造5萬個工作機會。在此行中,奧巴馬還宣布將移除原本對印度設定的貿易障礙,讓雙方可以在高科技方面進行更進一步的交流。
加大與印度的貿易量,無疑是奧巴馬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印度與美國的貿易關系和中印貿易相比,仍是微不足道的,去年只有中印貿易量的十分之一。隨著雙方關系的迅速改善,兩國貿易量的提升或者只是時間的問題。
韓國之旅則顛簸得多。首先是美國和韓國未能消除原本擱置的自由貿易協定爭議,雙方在進口美國汽車和牛肉的立場上仍僵持不下,因此未能如原計劃完成美國與亞洲主要貿易伙伴的第一個貿易協定。
韓美兩國在2007年4月1日完成雙邊協商,但是雙方始終存在分歧,特別是韓國堅持對汽車進口進行法規管制,被美國解讀為是設定貿易障礙的一種手段,奧巴馬在競選總統期間就表示這項協定將無法為美國汽車業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并揚言將在國會反對該項協定的通過。但美國經濟的緩慢復蘇終究讓奧巴馬改變了他對韓美自由貿易協定的態度,為了以出口增長降低居高不下的失業率——韓美自由貿易協定預計將為美國創造7萬多個就業機會,奧巴馬今年宣示了將該項協定送到國會審查的決心,也特別在此行安排與韓國總統李明博商談,希望化解雙方歧見。
然而,雙方未能解決僵持不下的分歧,只好決定擇時再議。
對于韓美雙方未能達成共識,一些華盛頓觀察家不免失望,盡管不少人認為雙方達成共識只是時間問題,但是批評聲仍不斷。曾任切尼副總統辦公室亞洲事務顧問的葉望輝(Stephen Yates),即認為奧巴馬的幕僚顯然是事前功課沒有做足,才導致談判無結果的下場;不過曾任克林頓政府貿易談判代表的巴爾舍夫斯基(Charlene Barshefsky)則為這樣的結果辯護,她對《財經》記者表示,這已經是一個好的開始,特別是她原本就不預期雙方能在此行達成共識。
另外,奧巴馬在尋求經濟合作之外,也同時力圖鞏固自己與這些國家的政治關系。奧巴馬總統訪問印度的最高潮,當屬宣示雙方將在東亞議題上進行更多的合作,并進而宣布美國支持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的立場。
這項支持離印度真正能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還有很長的距離,但是該項宣布在印度受到普遍歡迎,印度國會議員一致起立鼓掌,印度媒體也一片贊許聲,贊揚奧巴馬之行讓美印關系進入新一輪的發展,華盛頓不少長期批評白宮缺乏印度政策的評論家亦對此肯定。
不少媒體與觀察家認為美國顯然是計劃以對印度的支持來鉗制中國的崛起。為顧及與印度的關系,中國外交部對此低調以對,并表示在對聯合國的必要改革中,中國主張優先增加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也了解印度的愿望,而安理會的改革應該彌合各方分歧,達成共贏,中國愿意保持接觸。
但是長期觀察亞洲關系的美國前國務院官員卜睿哲(Richard Bush)在接受《財經》采訪時強調,中國沒必要把美國對其他國家的支持當做是針對自己而來,畢竟現在的聯合國無法反映當前的國際情勢,如果聯合國要發展成一個更有效率的國際組織, 將日本和印度包括在安理會中以反映當前政治現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步。
奧巴馬在與APEC東道主日本首相菅直人的會面,也特別重申強化美日同盟關系的意愿,并再次表明華盛頓對日本擔任聯合國安理會常務理事的支持。
在延期兩次印尼之行后,奧巴馬拜訪了亞洲最大的穆斯林國家——這是他曾經度過童年的地方。印尼人視奧巴馬如己出,他的拜訪在當地受到熱烈歡迎。當地人放下手邊工作,守著電視關注這個“回家”的美國總統的一舉一動。
奧巴馬也借拜訪亞洲最大穆斯林國家的機會,向全世界的穆斯林社會伸出橄欖枝,強調修補美國與穆斯林世界在過去幾年間多有磨損的關系,已成為他的首要任務之一。
一如在第一站印度,奧巴馬也沒有忘記促進雙方貿易的重要,并指出印尼成長快速的中產階級已成為美國產品的重要市場。
遭到冷眼的貿易平衡提案
奧巴馬亞洲之行的另一個重點是G20峰會,與20國元首共商如何再定世界經濟秩序。但是在這個各國經濟復蘇的分歧時點,不只是達成共識有實際上的困難,各國對于美國不斷高聲倡議的貿易平衡提案及試圖對人民幣升值的施壓也選擇冷眼以對。
美國財長蓋特納(Timothy F. Geithner)在G20舉行之前就試圖提出一個重新建構各國貿易平衡關系的辦法,希望各國承諾將貿易順差限制為國內生產總值的4%,但該項提議普遍不被各國接受,德國財長就批評這樣的機制將走回計劃經濟的老路。
到底在各國間推動重新平衡貿易關系是不是一個可行之路,曾任職克林頓政府貿易談判代表的巴爾舍夫斯基就表示,現在看來享有貿易順差的國家確實沒有回應奧巴馬政府的意愿,但是目前下定論或許還太早,畢竟如果經濟情況在未來四個到六個月間有所改變,各國的態度將可能隨之轉變。
她強調美國身為最大進口國,美國內需就是其他國家經濟發展的動能。但以目前美國經濟復蘇疲軟狀態來看,如果情況無法改變,對那些長期享受貿易順差的國家而言,終非好消息。
在峰會期間,美國不斷對中國施壓,其加速升值人民幣的要求,則因為美國自己宣布的寬松貨幣政策的爭議,失去了著力點。
11月3日,美聯儲宣布將實施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以期刺激國內低迷的物價及就業,并希望避免國內產生通貨緊縮。各國股市迅速上漲回應,黃金及原材料價格也出現飆升。華盛頓一些分析家認為,有鑒于主張減稅和刪減中央政府預算的共和黨在國會中期選舉大勝,美聯儲的該項政策是一個沒有其他選擇的選擇。
根據美聯儲法案,美聯儲最重要職責就是促進最大就業及維持物價穩定。不過,今年9月美國失業率仍高達9.6%,遠高于前次景氣循環擴張期5.3%的平均失業率。并且,在近期經濟成長速度趨緩的情況下,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已連續兩個月持平,年上漲率則為0.8%。根據最新出爐的數據顯示,美國10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較9月大跌0.6%,為四年多來單月最大跌幅,同月工業生產較9月則呈現零增長,顯示美國經濟成長動能仍顯疲弱,通貨緊縮的壓力未除。能源價格較9月大漲3.7%,但房車價格大跌3.0%,家電產品跌3.6%,食品價格小跌0.1%。
美國此舉招來包括中國、巴西和德國的批評。這幾個經濟成長相對穩定的國家正面臨通脹的壓力,也因此更擔心美國政策將導致熱錢涌入。
盡管峰會期間韓國總統李明博宣稱韓國不擔心熱錢涌入,但是韓國央行鑒于10月CPI比去年同期大漲4.1%,創一年半來新高,于11月16日繼7月升息以后再宣布升息一碼(0.25個百分點),希望平抑國內物價。另外財政部門也著手規劃阻止熱錢流入的措施。
在首爾,奧巴馬總統和國家主席胡錦濤也特別安排雙邊磋商,在人民幣問題上,胡錦濤重申,匯改只能循序漸進,但強調北京推進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的決心不變。他呼吁美方盡快放寬對華高技術出口限制,給予中國赴美企業公平的競爭環境。當然,胡錦濤也當面對美國QE2表示關注,敦促美方有關政策顧及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利益。
奧巴馬的最后一站是到日本參加一年一度的APEC會議。盡管換了國家,換了會議場合,美國和中國在貿易和匯率問題的爭論卻繼續延燒。
為期兩天的APEC領導人峰會11月14日在日本橫濱閉幕。此次峰會的重點議題是推動“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簡稱TPP)的簽署。
由新西蘭、智利、新加坡、文萊在2005年共同建構的TPP,原本希望將太平洋地區的經濟體連在一起,自成零關稅自由貿易區。但是經歷數年整合,由于這些國家經濟總量過小,終究無法發揮太大效應。不過自去年起美國積極參與運作并積極鼓勵APEC會員國澳大利亞、秘魯和越南、馬來西亞加入該協定的相關談判,緊接著日本、菲律賓、泰國、加拿大等經濟體也對此協定感興趣。美國方面期望,能在明年11月夏威夷舉行的APEC峰會上使TPP發展出具體結果,但是北京一直未做出明確表態,其未來發展如何仍深具不確定因素。
為美國人創造就業之旅
總的來說,奧巴馬這次亞洲之旅,在大部分美國分析家眼中還算是毀譽參半,他在印度與印尼的表現是相對成功的,但是到了韓國與日本,由于各國從貿易到貨幣都有不同意見,要達成共識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對美國本身而言,無法順利與G20主辦國韓國針對兩方擱置已久的自由貿易協定分歧達成協議,更讓不少美國人感到失望。華盛頓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東北亞專家、布什政府時期的國安會成員葛林(Michael J. Green)就對《財經》記者表示,這樣的結果讓奧巴馬不止在美國國內、也在亞洲區域看起來更是權力弱化。
再者,奧巴馬到底有無需要將他的亞洲之行塑造成為美國人創造就業之旅,也是不少人議論的焦點。前國務院官員卜睿哲認為,中期選舉的結果或許讓奧巴馬急于在經濟議題上下功夫,但是就業率的改善卻非短時間內能顯示出成效的工程。巴爾舍夫斯基則認為此行的結果或許要等四個到六個月才能看出成效,屆時,包括韓國與美國的自由貿易協定和中國人民幣的升值,或者會因為奧巴馬此行的努力而開花結果。
在這些不完美聲中,大部分的觀察家還是認為此行終究讓奧巴馬在中國角色不確定的情形下,鞏固了與重要伙伴的關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時殷弘就表示,中國和周邊國家的緊張關系,確實給了美國一個特別好的機會,使其在區域安全上為美國重回亞洲的戰略又推進了一步。
但是,內政終究是奧巴馬權力基礎的來源,結束十天亞洲之行回到華盛頓的奧巴馬,即將面對權力更分裂的國會,在行政部門內則須進行新一輪人事安排。如何提振乏力的國內經濟,以及美國企業對投資國內的缺乏興趣,可能才是他接下來要面對的真正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