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十年來,發達國家的城市規劃界一個重大的思想轉變就是,認識到了人口密度對于城市發展的意義。
無獨有偶,城市經濟學已被空間經濟學改寫,其核心概念就是與人口密度相關的集聚和規模效應。國內學界和實踐界還對這些新的認識反應遲緩。事實上,當人們普遍擔心城市病時,經濟學家的實證研究卻發現,中國的城市總體上人口規模偏小。
從最為直接的直覺來說,一個城市人在一周時間里工作五天,這五天里首先要求的是便利。就這樣一個簡單的常識,常被城市規劃師們忘記。特別是當城市軌道交通和公共汽車網絡密集到一定程度時,人們終于明白,私家車可被替代,而街道太寬,密度下降,便利再無處可尋。城市只有達到一定密度,才不至于曾有老外的抱怨:住在浦東陸家嘴的酒店里,到最近的報攤買份報紙,還打了輛出租車。
在現代經濟中,密度的意義不僅在于方便生活,還在于促進人與人的互動,而社會互動是知識和信息得以產生和傳播的重要渠道。
現代人類技術的發展雖然已經創造了網絡,但網絡仍無法取代面對面的交流。當代經濟學研究已有不少證據告訴我們,城市里的社會互動是提升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機制。
當經濟逐步進入發達狀態后,服務業的比重越來越高。現代服務業里大量是知識、信息和技術密集型的行業,這些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的提升離不開人口密度,這也是為什么大量頂尖的大學教授、藝術家、設計師、醫生等等都生活在大城市的原因。
消費型的服務業同樣離不開人口密度,道理更簡單,大量服務業必須通過面對面的方式完成。人口密度高了,便利程度提高,人對于服務的需求也會提升。
我曾撰文,擔心中國的城市用規劃的方式降低密度。事實上,這種低密度的趨勢已經出現,特別是在各城市的新區。我擔心這些新區會因缺乏密度而難以發展服務業。如果大量的服務業集中在市中心,服務的消費和服務業的就業崗位也集中在市中心,人們上班和消費都要往市中心趕,市中心和新區間的交通狀況隨之惡化。
可能有人會說,密度高了,會產生很多問題,比如擁擠和犯罪。這些問題若真是高密度帶來的,那么不喜歡高密度的人會選擇搬離。人一走,密度就降低了。相比移動道路和建筑,人的搬遷成本并不高。就是這樣一個樸素的道理決定了,寧愿通過人的移動來達到城市的最佳密度,也不要簡單粗暴地用寬大的道路和廣場把城市生活支解開。
作者為復旦大學教授、浙江大學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