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炊煙升起
王書亞
我的觀后感,最恰當是“愉悅”二字。紐約時報說,而今,這樣不含“女性沙文主義偏見”的女性電影,實在少見。我順手拿起一張紙,寫下一個命題:我怎么知道這時代的家庭正在衰敗。隨后,陸續寫下一些片段:
1.晚上10點以后還不關門的商店越來越多。
2.隔代教育的時間超過每周20小時以上。
3.寄宿制學校的大量出現。
4.越來越多的家庭難以確定自己對一座城市的委身。
5.一年出差超過60天以上的男人越來越多。
6.以及,從國航知音卡升級為金卡,成為成功的標志。
7.換言之,成為一家公司的知音,比成為一位妻子的知音,更能體現人生價值。
8.幾乎所有城市,離婚與結婚之比都開始超過1:3。
9.每個晚上,成龍都在中央電視臺的廣告中提醒出門在外的男人使用安全套。
10.以及,就如10年前有經濟學家說貪污腐敗促進經濟繁榮,有社會學家說賣淫嫖娼刺激了經濟發展,今天也有人說,離婚率上升是人類文明的標志。農村的文明程度比城市低,所以離婚率尚未達到城市的標準。
11.越來越多的職員,到點下班時,咬著牙競爭誰收拾東西最慢、誰回家最晚。
12.在家用餐的平均時間、開放家庭聚會的次數和每一位母親的拿手菜都在減少。
13.在家庭中,丈夫和妻子越來越成為彼此角色的競爭者,而不是合作者。
14.不下廚房和不會烹飪的妻子。
15.以及,越來越多的女人(和男人),都深信個人事業有成,比成為家庭主婦、養育兒女更有成就感。
16.換言之,家庭越來越被視為不能實現人的尊貴、自由和價值的未經登記的人類消費場所。
古埃及語中找不到可以表示“結婚”的詞語,因為埃及人不舉行任何公開的成家典禮。學者們發現古埃及男人常用“蓋一所房子”來指稱他們的已婚狀態。如一位將領在著作中說,“我蓋了一所房子后,成為了一支艦隊的指揮官。”
著名的法國年鑒學派在《家庭史》中宣稱他們無法確切知道家庭在人類歷史上是如何產生的。僅僅用生物學和社會學來看,無法合理解釋為什么人需要一輩子固定和另一個人睡覺。這也是后現代社會的問題,既然學者們都無法解釋;那我為什么、憑什么,必須一輩子固定和另一個人睡覺呢?
在古希臘,比較務實的亞里士多德和比較務虛的柏拉圖對家庭的看法大相徑庭。柏拉圖認為,沒有家庭的城邦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或許是更好的,因為家庭意味著一種私人領域的完整性。柏拉圖說,私人領域的完整性,對有抱負的男人(和后現代的女人)來說是一種障礙——顯然,師母拿水潑蘇格拉底的時候,他就算沒被淋到,也應該是在場的。
但亞里士多德卻在政治學的意義上將家庭與城邦的關系天衣無縫地連接了起來。人類最重要的一種政治權利,即在城邦中的選舉權,是由家庭身份決定的。“在有公民權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有參與城邦管理的權利。”伯利克里改革之后,只有父親是公民已不能讓孩子成為公民,父母雙方是公民,他們的孩子才是雅典公民。換言之,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家庭不但是城邦的內容,而且是城邦的界限。
令人悲哀的是,我們的社會似乎正朝柏拉圖的方向而非亞里士多德的方向邁進。
電影改編自兩本真實的傳記,兩條敘事線描寫兩位女性在兩個時代于家庭烹飪中找回自我,重建尊嚴,并向著世界敞開的故事。一個是朱莉婭#8226;查爾德。她的自傳《我在法國的生活》記錄了她寫作《掌握法國烹飪的藝術》一書的過程。這是二戰后美國最暢銷的烹飪書。后來她在電視上教烹飪,是老少皆知的人物。她的快樂曾感染了一代美國人,掀起了一股回歸家庭、回歸廚房的家庭主婦運動。有人贊美她,說朱莉婭是“廚房里的德蘭修女”。
另一位女性,是當代紐約的朱莉#8226;鮑威爾。她是一個普通職員,面對女朋友們吃頓飯都要接十幾個電話、張口就是幾百萬訂單的壓力,她決定參照朱莉婭的食譜,定下一個365天、烹飪524道法國菜的計劃,并開始網絡寫作,“每日一博”。
朱莉對丈夫說,小時候媽媽做過朱莉婭的“勃艮第燉牛肉”。牛肩斷小塊、勃艮第紅酒,碎香葉腌漬。當黃油在鍋里發出嗤嗤聲時,就像聽到了朱莉婭的笑聲。再煎黃培根片,放入洋蔥、口蘑。倒兩匙橄欖油,加入胡蘿卜條和水。起鍋時隨撒鹽、胡椒粉、香料、蔥蒜,再用熱烤爐悶罐兩小時。出爐后可再添番茄汁少許、熱黃油及炒熟的香葉。她說,那是個慶典,家庭成為人類最美的聚會,成為生命中自由和榮耀的瞬間。
我妻子也被影片感動。她已在家,全時間服侍我們一年多了。她說,家是個接待遠人和弟兄的地方,但我們家的“勃艮第燉牛肉”在哪里呢?
打開抽油煙機,又見炊煙升起。孩子他媽在廚房哼起了鄧麗君的歌。“想問陣陣炊煙,你要去哪里?夕陽有詩情,黃昏有畫意。”
我說,親愛的,我們一起倒垃圾,一起睡覺,一起讀經,一起在地上租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