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躍是企業家中的名人。
這位一手締造了遠大集團的湖南漢子,是國內第一個擁有飛機駕照的企業家,他曾經最喜歡的出行方式是:駕駛飛機。
僅僅幾年時間,現在的張躍幾乎摒棄了這種讓他一度著迷的愛好——理由是,私人飛機油耗太大,不環保。
2008年,遠大集團簽約上海世博,成為其全球合作伙伴之一,是國內唯一的民營企業。隨即,世博會向遠大訂購了數億元中央空調設備,為所有200多個場館提供中央空調。隨著上海高溫季節的到來,遠大非電中央空調在炎炎夏日中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火怎么可以制冷呢?”有游客這樣小聲地議論。
耗資僅2000萬元的世博遠大館也是張躍談話的興奮點。
在遠大館的宣傳冊上,這樣寫道:“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遠大館是一天建成的”——今年3月6日,遠大員工用24小時,建成了這座2000平米6層樓的建筑,包括外墻、窗、地板和天花板。
更絕的,張躍在遠大館的旁邊,建了一座模擬地震的小房子,能真實再現汶川地震、玉樹地震時的情景。游人如織。
8月10日下午,在世博遠大館的6樓,這位童心大起的總裁笑嘻嘻地向來訪的客人發問:“你們看看,我這房子里的冷氣出口在哪?”隨后,他又掏出一個類似手機的檢測空氣設備,在室內和室外分別檢測起空氣中的細微顆粒來。
“你看,室內的粉塵是2000多,室外是14萬多,差了幾十倍!人家日本東京一般4萬多,歐洲才1萬多。”
不一會兒,他的興趣點又轉移到遠大館這座節能建筑上:“來,看看我這個窗戶,上海房子大都是單層玻璃,我
這里全都是三層玻璃,能耗大大降低。還有房子,我這房子節能5倍…”
從美術教師到非電空調專家
滔滔不絕的張躍,站在房間的中央,豐富地運用著他的肢體語言,不知內情的人,還以為是在給學生講課的教師。
事實上,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下海之前,張躍就是一位老師,美術老師。
至今,在上海世博園內的遠大館內,仍殘留著這位曾經美術教師的痕跡——“有機餐廳”的幾面墻上,大都是張躍當年的畫作。
“那是當年的校花。”指著一張妙齡女郎的畫像,張躍笑著說,當時好有名的。
1988年,張躍以3萬元起家,創立了遠大集團,研制成功無壓鍋爐,并獲得專利。三年后,遠大轉入空調行業,張躍著手開發溴化鋰吸收式空調(即非電空調),他當時口號是:“永遠不做電空調”。
1991年9月,憑借僅有的15名研發人員,張躍利用在燃燒、熱交換方面的專長,用短短10個月時間,成功開發出國內第一臺溴化鋰吸收式冷溫水機,即遠大第1代機,產品很快就被市場接受。
五六年后,美術教師張躍已經成為非電空調的行家,轉變之大,令人咋舌,而他麾下的遠大也成為國內乃至全球非電空調的領導者。
8月10日,記者在遠大餐廳偶遇遠大集團負責可持續建筑的周姓員工,這位隨著帶著大包圖紙的員工說,作為總裁,張躍還是他們可持續建筑項目的“技術總工程師”,因為張總鉆研這個好幾年了。
就是憑借著這個不斷跨行學習的勁頭,2005年,在溫家寶總理參觀遠大集團時,全球首位非電空調專家的張躍,親自向總理講解非電空調的原理,說得總理連連點頭:遠大不是一個普通的公司,你們為國家做出了特殊貢獻!
媒體描述張躍當時的狀態:“言必稱空調”,舉止張揚——耗資上億元購買美國噴氣式公務飛機,中國第一個擁有私人飛機駕駛執照的民營企業家,他引起中外媒體強烈關注。
那時的張躍說,“人生最大的樂趣,第一個就是自己的飛機”——“天黑之后,我躺在放平的椅子上,窗戶打開。我飛機上的窗戶比平常的飛機大很多,把飛機里的燈全關掉,周圍很安靜,就好象睡在星空里一樣,完全漂浮在太空里的感覺。”
節能建筑的“傳教士”
廣為流傳的故事是,一則數據讓張躍有了觸動——“有一天,我突然知道了一個數據:一棵樹平均一年吸收18.3公斤二氧化碳,我的飛機從長沙到北京往返3000公里排出的二氧化碳,相當于8棵大樹生長60 年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我嚇了一跳。”
從那以后,張躍開始很少使用他的私人飛機,并且規定“乘客不到六個人禁止使用公務機”。
8月10日,因為客人太多,以至于張躍晚飯都無法正常,在拉上下屬匆忙吃完晚飯后,他直奔浦東機場,乘坐的是:民航班機。
促使張躍做可持續建筑的契機還有,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看到很多人捐錢捐物,他冒出的想法是,能否為遭受苦難的人們捐一座能抗震的房子?讓災區學著這樣建抗震房。隨后,他去了歐洲考察,看看國外的抗震房子是什么樣。
另一個讓他觸動是,作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可持續建筑促進會的副主席,他親自操刀編寫的“建筑節能準則”,竟然無人效仿。這應該讓他有些受挫。
他開始組建自己“生產”房子的團隊,先就是拿長沙“遠大城”(遠大集團本部)內已有的房子做實驗,進行節能化的改造。
一份資料顯示,改造成果喜人:很少的投資,可從三年的節能中收回;采用簡單的技術,普通工人可承擔施工;極低的能源消耗,比同類建筑節能80%以上;極為舒適和健康,新風經過靜電除塵,室內可吸入顆粒比室外少20倍以上……
這當然應算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產業鏈轉移:非電空調——空氣品質設備——節能建筑、低碳物業。
張躍的雄心不止于此。他的計劃是,在2010年的下半年,“第一期投資12個億建造一個示范工廠,最終年產房子可以達到1000萬平方米,銷售收入將超過300億。”
從空調升級到在工廠造房子,動作很大。著名金融界人士、原高盛投資銀行執行董事胡祖六的加盟,“以他在金融圈內的經驗和能量,將促使遠大快速做大”;還有莫平,這位負笈哈佛、原貝聿銘麾下的建筑設計精英,對張躍的可持續建筑的加盟。
“我們三劍客,胡祖六負責搞資本,我負責技術,莫平負責搞建筑藝術,這是完美的組合。”
在一檔談話節目中,龍永圖盛贊張躍:“張總這個人我認識那么多年,他有點像傳教士,他如有一個理念,非要想讓你能夠接受這樣的理念;他有一個好的東西,一定讓他的朋友分享……”
在8月10日在和“大自然保護協會”的談話中,張躍的“傳教士”秉性似乎再現:“每年那么多垃圾建筑和建設垃圾產生,都在說節能減排,上海卻還有那么多的單層玻璃,這么簡單的事情……所以,大家才會看到我會那么狂熱的推廣我們的節能建筑,實在是形勢太迫切了!”
世博的舞臺與展品
基于張躍這種“狂熱”,遠大的節能建筑項目,在對長沙的“遠大城”成功改造之后,經驗被運用到了世博園區內——一天之內建成了遠大館。
讓人浮想聯翩的是,遠大館的旁邊,就是國內地產龍頭——萬科館——在龍頭老大的旁邊,制造了一個建筑史上的奇跡,這是否有些挑釁的味道?
那是2010年的3月6日,當時的世博園區內,很多的企業館都已經完工或者接近完工,遠大館的場地上卻還空空如也。
早上7時,在眾多媒體的見證下,綿綿的陰雨中,第一根組件在遠大館的預留空地上開始進行安裝。很快,工地上人聲鼎沸起來,18輛大卡車按編號依次排列等待在一旁,三輛吊車輪番作業……
居住在遠大館對面耀江花園小區的張先生說,等到第二天起床的時候,發現昨天還是一片空地的地方,“突然長出了一棟六層小樓”!后來看到媒體鋪天蓋地的“遠大館一天建成”的報道,他才枉然大悟。
遠大副總裁彭繼介紹,遠大館現場沒有挖掘機、水泥攪拌機,也沒有建設工地常見的揚塵,幾乎不產生建筑垃圾。而且,通過墻、窗、通風三方面的隔熱措施,使建筑本身能耗大約僅相當于傳統建筑的20%。
在張躍看來,建筑是全球氣溫溫室氣體排放的第一大來源,建筑行業占全球年溫室氣體排放的30%,并消耗了40%的全球能源。“不要以為我們一天建成的遠大館花了很多錢,只有兩千萬,比起周邊動輒四五個億的場館來說,幾乎是一個零頭。”
對話張躍 這個奇跡不算什么!
人物周刊:你現在最喜歡談的是節能建筑,遠大集團未來的重點是否會放在這一塊?
張躍:你們怎么都喜歡問這個問題(笑),我更喜歡談減排、低碳和地球的氣候變化……
人物周刊:剛才聽到你說下半年要投資12億元,建造一個每年造1000萬平方米的房子的工廠?
張躍:不是下半年,而是馬上,現在,剛才我們就在開會來討論這個事。
人物周刊:那以后要稱張總為開發商嗎?
張躍:我還是造房子的人,我們是造房子的工廠。
人物周刊:不是開發商?
張躍:要是開發商,也是和傳統意義上的開發商完全不同的,是以解決地球問題為目的開發商。別人是以解決自己問題為目的的開發商,不一樣。
人物周刊:有媒體對你的管理風格提出質疑,認為一個公司的老總連用一張什么樣的紙張都要管,連員工用餐是否應該剩菜都要管,這是不是太細了?
張躍:要管的,應該管。
人物周刊:如此事無巨細,是否太累?
張躍:哪有什么累,興趣、職責所在嘛!就像有人喜歡唱K,我喜歡工作一樣。
人物周刊:我在你們這呆了一個下午,看到你的日程安排的滿滿的,如此事無巨細,還有時間來考慮公司的戰略問題嗎?
張躍:有什么戰略問題?什么是戰略問題?就像我賣可口可樂,我在里面放多少糖,這不是戰略問題嗎?我做節能建筑,這個1瓦或者0.1瓦的問題難道不是戰略問題嗎?節能和技術細節,就是我們的全部。方向都知道節能減排,但是必須去具體實。
人物周刊:你說未來遠大的可持續建筑項目會有“最領先的技術,最強大的資本、最精英的團隊”,是否會遭人質疑,畢竟遠大是建筑和房地產的新兵。
張躍:有什么質疑呢?我們做空調,從1992年開始,從零開始,到了1995年,已經是全世界(非電空調)最大了。那時候還沒有現在有錢呢。(笑)我們曾經創造過奇跡,現在這個不算什么奇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