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喜代雙腳陷在泥水里,汗水和淚水都在往下淌。他身上背著一副粗木棺材,正準備掩埋逝去的外甥女。
棺材是倉促之間做成的,木板很薄,上邊還有水漬。
王是甘肅舟曲縣南橋村人,他外甥女在8月7日晚的泥石流災害中往生。王喜代平時沒給外甥女買過什么東西,這副棺材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送給外甥女的禮物。
8月7日夜,1270名同胞遇難。
國土資源部的數據顯示,舟曲泥石流災害發生在北山的三眼峪溝和羅家峪溝,屬黏性泥石流。泥石流沖出溝口固體物質約180萬立方米,其中三眼村、月圓村、春場村基本被沖毀。舟曲縣城三分之一受災嚴重,涉及人口約5萬人。
伴隨著泥石流,平日穿城而過的白龍江不再是舟曲的母親河,因為泥石流阻塞,水位已比平時上漲了3米,電視反復播放一座中式亭子在洪水中只露出一個尖頂。
國旗再度為普通人降下,最深的沉痛再次席卷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度,我們惟有探明真相,了解大難的真實原因,才有可能避免下一次的哀傷。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副主任田廷山對媒體表示,甘肅舟曲地區的水土流失問題,加上局部強降雨,造成了此次泥石流地質災害。
當災難發生,地質專家總結原因時發現,舟曲縣城附近的地質構造巖性松軟、比較破碎,風化程度也很厲害,比較容易發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災害。
位于甘肅南部的舟曲縣屬于汶川地震的影響區,地震導致舟曲縣城周邊山體松動、巖層破碎,一般來說,地震造成的山體松動需要3到5年才能消除。
從2009年第4季度到今年上半年的持續干旱,造成城區周邊巖石解體,部分山體、巖石裂縫暴露在外,使雨水容易進入,導致滑坡。
8月7日晚,特大暴雨持續40多分鐘,降雨量達到90多毫米,引發了特大山洪地質災害。
天災固然不可避免,但把問題完全歸結到老天爺那兒,無疑是一種推諉。災難發生時,“第二屆中國生態文明(臘子口)論壇”正在蘭州舉行,與會專家表示此次災難與人為因素密不可分。
浙江大學生態規劃與景觀設計研究所所長嚴力蛟指出:舟曲的問題在于水電站建設、礦產資源的開發比較多。白龍江干支流小水電密布早已遭人詬病。
“這對生態資源的破壞非常大,礦產資源開發、水電站建設大部分都是小企業做,政府沒有得到好處,農牧民也沒有得到好處。投資老板賺錢,生態破壞掉了。礦產已經開發的要改造,沒開發的要控制,盡量不要新建。”嚴力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