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戰結束后,出于爭奪世界霸權以及意識形態的不同,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迅速從戰時的同盟變成了對峙的雙方,美國于1954年同大批西歐國家組建了北約組織,而不甘示弱的蘇聯也在1955年同東歐七國成立了華約組織(后于1991年解散)。兩大陣營的形成,標志著雙方以冷戰形式的軍事對抗正式開始。
華約國家包括:蘇聯、波蘭、保加利亞、民主德國、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阿爾巴尼亞(于1968年退出華約)。雖然華約組織各國都擁有自己的軍隊,但為了加強對華約的控制,蘇聯還成立了一個聯合指揮部,對華約成員國的軍事力量進行調配和控制,并先后建立了兩支軍隊:一支是聯合武裝部隊。由華約備成員國抽調部分軍隊聯合組成,其中包括波蘭2個師,匈牙利4個師,捷克斯洛伐克8個師,民主德國6個師,保加利亞3個師,蘇聯若于師;另一支則是“一體化”部隊,浚部隊是在1970年代蘇聯推行軍事“一體化”后,在聯合武裝部隊之外,由蘇軍與波蘭、匈亞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民主德國的一部分軍隊組成,這支軍隊直接由華約武裝部隊司令部指揮,其下設蘇聯、保加利亞黑海聯合艦隊,以及蘇聯、波蘭,民主德國人民軍組合的波羅的海聯合艦隊。這些部隊平時分別是相應國家軍隊的一部分,有作戰任務時由聯合指揮部統一指揮。
冷戰結束至今已近20年之久,今天我們通過一幅幅封繪了解一下當時華約國家軍隊的一些情況,重溫冷戰時期那段一觸即發的激蕩歷史。
波蘭人民軍
波蘭人民軍是除蘇軍外華約組織里規模最大的一支武裝力量。波蘭人民軍共有坦克師5個、摩托化步兵帥8個、導彈旅4個、防空團1個,反坦克團3個、空降團1個,此外還有一支空降帥和一支海軍陸戰師,同時波蘭還組建了一支效仿蘇聯的內務部隊。
封繪一展現的人物是當時波蘭人民軍士兵。圖中最左側為一名普通陸軍士兵,其身背的步槍應是AKM突擊步槍。其身著秋冬裝,頭戴類似于抗美援朝時期我國志愿軍所戴的可收放護耳的棉質軍帽,身著帶毛領的軍大衣,腳穿短靴,背部和身體左側背有用來攜帶彈藥的背包,身后還攜帶有一個軍用水壺。
圖片中間上方為一名波蘭軍官,從軍銜看應是位中尉,比較有意思的是他頭戴一頂印有波蘭軍徽的戰斗帽。圖片右側是一名波蘭野戰部隊士兵,其頭盔上套有編織的網格罩,在野戰環境中可以把樹枝或其他植物插入網格罩中起到偽裝作用。這名士兵手持一支可發射槍榴彈的AK步槍,其槍口裝有細長的槍榴彈發射適配器,配用容彈量僅10發的空包彈彈匣。其前方地面放置有兩個壘疊的彈藥箱,上面擺放著包括殺傷彈和反坦克榴彈等不同類型的槍榴彈,其左手還握著一枚白色訓練彈。他身體右側攜有可放置4個AK彈匣的彈匣包,身體左側是一把AK刺刀和一個用來裝雜物的大型挎包。注意刺刀的刀鞘上有凸塊,可以與刺刀上的開孔組合成用于剪斷鐵絲等的多用途工具,這一功能對于野戰部隊而言非常實用。
圖片中間下方的是波蘭內務部隊的一名軍官,其身穿壘黑帶毛領的制服,注意其制服左胸口袋的開口是向下傾斜的,這樣可以方便右手掏取物件。其頭戴黑色貝雷帽,貝雷帽上有軍徽和軍銜標志,與肩章相呼應,非常醒目。其手戴棕色皮質手套,腰上系一條黃色雙排孔皮帶,這種皮帶在當時的華約國家極為流行,與當時美軍及西方國家的s型腰帶用途基本一致。皮帶上所攜掛的手槍從皮套上看應是蘇式TT-33手槍,槍套外側插有用來清潔手槍的通條。由于內務部隊通常只在國內執行低強度的任務,因此這名軍官穿的只是普通皮鞋而非軍靴。
封繪二所展現的波蘭軍人較有特色,圖片左側是一名波蘭派遣到聯合國進行維和的軍人。波蘭的地理位置較特殊,軍事價值極大,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波蘭都是受害國,經受了慘痛的戰爭浩劫,因此波蘭對于國際維和十分積極,多次派兵參加聯合國的維和行動。圖左這名軍人身著普通波軍制服,右臂有亮眼的陸軍軍徽,頭戴一頂藍色的聯合國維和帽,十分醒目。聯合國維和部隊雖然來自不同國家,沒有統一的軍服,但都統一佩戴印有聯合國標志的藍色帽子和頭盔,便于友軍及民眾識別。這名軍官身上沒有攜帶任何武器,左手拿有一份地圖,右手持一支鉛筆,似乎正在研究著什么。
圖中右側的士兵是波蘭內務部隊的醫療兵,其頭戴二戰時期蘇軍式樣的頭盔,頭盔上印有內務部隊的軍徽和內務部隊字母的縮寫,其雙臂都裁有白底紅圈的救護標志,在戰場上很容易識別。其皮帶左側帶有一個裝文件或者地圖的文件包,由于是內務部隊的救護人員,因此其僅僅攜帶了一支輕型自衛武器——波蘭本國研制生產的PM63型沖鋒槍。當時華約國家內蘇制武器幾乎一統天下,而此槍完全由波蘭本國研制裝備,具有極大的創新性。由于該槍射程很近,所以大多配發給坦克兵、飛行員、救護人員以及運輸隊人員等作為單兵自衛武器使用。
圖片下方是一名冬季在山區執行任務的波蘭士兵,其身著連體白色偽裝服,便于在雪地隱蔽作戰。這名士兵使用的是一支槍托可折疊的AK步槍。從槍口沒有任何裝置來看,該槍應是早期的AK47S步槍。為了便于射擊,這名士兵將手套摘掉并別在了腰間的皮帶上,皮帶右側是一個可容納3個AK彈匣的彈匣包,彈匣包上面帶有可以裝油壺、毛刷之類的工具包。此封繪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這名士兵使用的雪橇。波蘭地處東歐地區,冬季非常寒冷,山區更是一片冰天雪地,在早期軍隊機械化程度不高之時,雪橇在戰場的作用非常大,可以有效提高單兵的行進速度。雪橇上裝有固定戰靴的鐵夾。畫面中士兵左側立著配合雪橇使用的雪杖,其在行進時也是不可或缺的工具,雪杖上套的皮圈可以套在士兵手上,使士兵在行進時防止雪杖脫落,由此可見當時的波蘭軍隊非常注重裝具的實用性。
東德人民軍
東德人民軍可以說是冷戰時期華約國家中最精銳的部隊。二戰結束后,德國分裂成由西方控制的聯邦德國(西德)和由蘇聯控制的民主德國(東德)。由于東德面對的特殊情況,冷戰開始后,東德即成為東西方對峙的最前沿,因此蘇聯高度重視對東德的控制和建設。二戰結束初期,德國是不允許擁有任何武裝力量的,但在1954年北約成立后,美國出于牽制社會主義國家的需要,宣布結束對西德的軍事占領。對西德給予大量經濟援助,并允許其重新組建武裝力量。為了應對這一情況,蘇聯也開始著手將東德武裝起來。以擴大其勢力。在蘇聯的授意和監控下,民主德國人民議院干1956年1月13日做出決議組建東德人民軍,決議于1956年1月18日通過。同年3月1日東德人民葷正式建軍。蘇聯對東德人民軍的控制非常嚴密,要求所有軍官都要接受社會主義教育。并與蘇軍指揮部門保持廣泛的聯系。
東德人民軍可以說是冷戰時期歐洲戰備水準最高的軍隊。號稱“所有軍隊都可以在24小時內發起進攻”。東德人民軍的整體武裝力量包括摩托化步兵師、坦克師、戰術導彈旅、炮兵團等單位。其裝備的坦克有2396輛,各類裝甲車7620輛,火炮5095門,武裝直升機87架,運輸直升機101架,各類作戰飛機446架,各類艦艇122艘。總體上講,冷戰時期東德軍隊的武器裝備幾乎完全仿效蘇軍,這與其長期接受蘇聯嚴密控制有關。但在軍服上,東德軍隊保留了本國特色,其軍銜、軍服與二戰時期德軍幾乎完全一致。只是去掉了納粹的標志。
封繪三最左側展示的是一名交通指揮憲兵,與其他士兵較明顯的區別是,這名憲兵佩戴了交通指攛的標志性服飾——白色袖套、白色手套以及白色皮帶,右手還拎著一支紅白相間的交通指揮棒。其腳穿短靴,腰間佩戴瓦爾特P38手槍,該槍在冷戰時期使用非常普遍。
畫面中間上方是一名東德人民軍軍官,其頭盔上罩有偽裝網,身著雨點式迷彩服。其右側是一名機械化步兵,該步兵攜帶的裝備較多,包括雨衣、毛毯、迷彩裝具包、水壺、可折疊的工兵鍬等。其身挎PKM通用機槍。該機槍威力大,質量輕,結構簡單,性能可靠,在當時很受歡迎。圖中士兵為了不妨礙持槍。將該槍兩腳架折疊到了前方。
圖片下方是一名正準備布設地雷的的工兵,其布雷的地點極可能在東、西德邊界上。由于東、西德邊界是冷戰對峙的最前沿,且東德人經常由此叛逃偷渡至西德,為此東德不僅在柏林修建了震撼世界的柏林墻,在分界線上也大量構建了碉堡、鐵絲網、隙望塔、雷區,以隔離邊界。這名士兵身著雨點式迷彩服。頭盔套和彈匣包上也都采用同樣的迷彩圖案,彈匣包可以容納4個AK彈匣。此外,這名士兵還攜帶有一個附件包,用于放置槍械清潔工具。其身體左側插有一把短柄的工兵鍬,這種士兵鍬在挖掘戰壕、構建工事、安放地雷時非常實用,必要時甚至可以用于肉搏戰。是戰場上工兵不可或缺的工具。該士兵身體右側地上放著一支東德特許生產的AKM步槍,其采用的是桔黃色著塑料彈匣,槍托是東德特有的三角魚尾型,當時東德仿制的折疊槍托型AK步槍全部采用這種三角魚尾骨架型槍托,這種槍托質量輕,強度高,十分實用。
封繪三上的東德人民軍裝備的兩種裝具特別值得關注,一種是他們佩戴的扁平式M56頭盔,此頭盔外形古怪,甚至可以稱作丑陋,但在美軍凱夫拉頭盔出現之前,該頭盔的防護性能超過了當時其他國家軍隊列裝的任何一種頭盔。M56頭盔早在二戰時期就已研制出來,當時試驗結果非常優秀,被證實可以有效抵御彈片襲擊,但當時希特勒覺得這種頭盔外形過于丑陋,很不喜歡,因此拒絕下令批量生產,只在二戰快結束的柏林戰役中有極少數德軍配備了這種頭盔,另一種就是東德軍隊廣泛使用的雨點式迷彩服。德軍歷來非常重視迷彩服的作用,早在二戰后期就大量裝備迷彩套服,當時最成功的是黨衛軍裝備的44型兩面穿迷彩服,二戰結束后,根據歐洲戰場的實際情況,德軍改用了斑點條紋狀的迷彩圖案,又稱雨點式迷彩,該圖。案廣泛用于裝具、偽裝網以及軍服等,其也是東德軍隊特有的迷彩圖案。
封繪四中頭戴風鏡的兩人都是東德軍隊的摩托化步兵,二者均頭戴風帽。圖片左下方的士兵身背AKM步槍。腰間彈匣包仍然采用東德軍隊特有的雨點式迷彩圖案,其身旁是一輛軍用摩托車,摩托率后方帶有多種裝具。圖片中間是一名坦克兵,其頭戴具有裝甲部隊特色的船型帽,身著黑色連體式坦克服,手持輕型測距用工具。圖片右側是一名海軍列兵,其身穿帶飄帶的海軍制服,頭戴船型帽,左臂戴有東德海軍錨型標志及一道杠的列兵軍銜標志。
捷克斯洛伐克軍隊
捷克斯洛伐克在冷戰時期也是華約組織的重要成員國,其總體兵力不多,約有坦克師5個、摩托化步兵師5個、導彈旅3個、炮兵旅2個、反坦克團2個、空降團1個。其軍隊基本編制和結構與波蘭軍隊相似。在冷戰時期,因為蘇聯認為美國在西德布置了核武器以對付華約,為了保持態勢平衡并爭取主動,蘇聯曾在捷克斯洛伐克秘密設置核發射裝置并儲備核彈頭,并由蘇聯軍方直接控制和指揮。因此雖然捷克斯洛伐克軍隊整體規模不大,但其防生化部隊卻赫赫有名。經過冷戰時期的長期積累,其化學武器探測水平居世界前列,其中神經性毒劑探測更是強項。捷克斯洛伐克軍隊裝備的生化偵察車、燃氣射流車、防毒面具、防護服等防護設備性能十分優越,其中透氣式防護服為三層式,能有效防護毒劑,穿著也很舒適。冷戰結束后,捷克斯洛伐克加入北約陣營,主要擔任防生化重任,其先進的防生化技術與設備得到了北約的認可,頻頻亮相干北約的軍事行動中。
封繪五展現的即是冷戰時期捷克斯洛伐克防生化部隊的士兵。這些士兵均身著橡膠制防護服,佩戴防毒面具,其中左上方、左下方、右下方的士兵佩戴的是早期型防毒面具,此防毒面具長長的呼吸管連接到腰間的濾毒罐中,使用略顯不便;而右上方軍人佩戴的是后期型防毒面具,此防毒面具變成了完全的面具式,取消了長呼吸管,同時這名軍人腰間還掛有測試毒劑用的試劑管,皮帶右側配有黃色牛皮制AK彈匣包。圖中左下方這名軍人身背AKM步槍,其左側地面插有黃色警示旗,提示該地區正在進行生化檢測。
封繪六展現的是普通的捷克斯洛伐克軍隊士兵。畫面中左側手持望遠鏡的是一名捷克斯洛伐克海軍士兵,其身背本國產VZ58步槍,這種步槍雖然外形醋似AK步槍,但內部結構卻截然不同,其前護手的散熱槽是3個,比AK多1個。這名海軍士兵腰間的刺刀刀鞘為皮革制。畫面中右側是一名交通憲兵,其佩戴白色頭盔和白色雙肩武裝帶及槍套。畫面下方是一名捷克斯洛伐克邊防部隊軍官,其軍帽上的顏色是邊防軍特有的綠色,其同樣身背VZ58步槍。
封繪七展現的是捷克斯洛伐克野戰軍,其裝備與其他華約國家幾無二致。畫面左側的士兵手持的VZ58步槍安裝有瞄準鏡。右側的坦克乘員手持一支“蝎”式沖鋒槍,槍托已經打開,這種沖鋒槍是捷克本國自行研制生產的,在當時算是性能很優異的一款微型沖鋒槍,曾大量裝備給單兵作為自衛武器使用。圖片下方的士兵手提一挺輕機槍,注意該機槍彈箱在槍身右側,而拋殼窗在槍身左側,這與當時西方國家的機槍正好相反。
華約其他國家軍隊
封繪八、封繪九、封繪十分別展示的是冷戰時期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三國軍隊的情況。羅馬尼亞軍隊有坦克師2個、摩托化步兵師8個、導彈旅2個、炮兵旅團6個、反坦克旅1個、空降團2個、山地旅3個,匈牙利軍隊有坦克師1個、摩托化步兵師5個、導彈旅1個、炮兵旅1個、防空團5個,保加利亞軍隊有坦克旅5個、摩托化步兵師8個、導彈旅4個、炮兵團3個、防空旅團4個、空降團1個。
這三個國家軍隊的軍服裝備與其他華約國家相類似。但武器上,羅馬尼亞仿制的AK步槍的下護手帶有前握把,這是羅馬尼亞對該槍的特色改進。
封繪八中左側士兵身背的即是羅馬尼亞仿制的AK步槍。右側的羅馬尼亞軍人使用的是槍管加長,配裝兩腳架及45發長彈匣的蘇式RPK輕機槍。圖片下方的士兵使用的同樣是RPG7火箭筒,火箭筒加裝有光學瞄準鏡以提高命中率,其背上背負著可裝3枚火箭彈的彈藥包。
封繪九中左上方士兵手持的是匈牙利仿制的AK步槍。匈牙利仿制的AK步槍較有特色,取消了上護手,且下護手帶有握把。左下方的士兵正準備利用步槍發射槍榴彈,該步槍上安裝的是容彈量為10發的空包彈彈匣,折疊槍托打開支撐在地面上,以提高發射穩定性。圖片右上方是一名摩托化師中士,其頭戴類似二戰德軍的戰斗帽,比較特別的是帽子正面、側面均標有中士軍銜。右下方的匈牙利士兵手持的AK步槍為短突擊型,槍管縮短且槍口裝有膛口裝置。
封繪十中左側士兵手持保加利亞仿制的AK步槍,其與原型幾乎無異,圖片下方的士兵手持的是RPD輕機槍,護手上有凹槽,應該是RPD后期型號。這名士兵身體右側懸掛著很明顯的RPD機槍的彈鼓包,用以攜帶彈藥。圖中間上方的是一名摩托化師軍官,其身穿夏季軍服。圖右側是一名通信兵,其身著迷彩服,頭戴船型帽,腰間裝有小型無線電通信裝置,不過這種小型無線電裝置有效作用距離不長,只適合中短距離間的通信。
封繪之外
從這些封繪上我們不難看出,冷戰時期華約國家軍隊的武器裝備除了東德有些特色外,其他幾乎都向蘇聯看齊,武器裝備基本仿自蘇聯,只有少量輕武器為本國研制。這與當時西方國家武器種類繁多、特色鮮明、個性張揚的裝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外,也可以從封繪中看出,冷戰時期蘇聯對東歐的控制與影響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除了軍事上的控制外,在政治、經濟等方面,蘇聯也對東歐諸國嚴加控制,使其與自己保持一致,致使東歐諸國的經濟因此嚴重落后,最終導致了蘇聯的解體與東歐的巨變。
今天,當我們再回首看當時冷戰時期華約國家軍人的身影時,自會從中品出一些味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