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寫博客,聊QQ,不像信息主管。但他做過生意,有基層業務經驗,從事過技術工作,“閑聊”是朝管理型轉變的表象。
在他的特有的工作方法帶動下,大興法院的信息化逐步成為北京地區的標桿。
劉建的桌面雜亂無章,左邊是一沓文件,右邊堆著一些資料,中間是香煙、空調遙控器、鍵盤、鼠標、耳機和車鑰匙。煙灰缸里插滿了煙頭。桌前是42英寸的監視器,旁邊有14英寸的小顯示器,這是典型IT技術人員的辦公桌。
“我和別人不一樣,17歲在中關村租柜臺,當老板,年收入二三十萬元,20歲考上了公務員。”劉建說。他現在是北京大興區人民法院信息技術室主任,該部門有三名專職人員,15名外包運營人員。這些活躍的年輕人自建QQ群,名為“大興運維總署”,劉建順理成章地被稱呼為“署長”。
大興法院承擔了北京高級人民法院(下簡稱北京高法院)第二期、第三期的信息化試點。試點的信息系統在大興法院應用成熟之后,在北京法院系統內全面鋪開,大興法院的信息化試點承擔著以點帶面的標桿性作用。
劉建為什么從商人變成信息化主管,如何承載職業要求?他有什么方法,承擔起大興法院的標桿性試點工作?
17歲的小老板
劉建當了三年IT小老板,為日后的職業生涯埋下伏筆。
“17歲那年,我從職高一年級休學,在中關村黃莊的配套市場打工,倒賣計算機配件,無非是CPU、主板、硬盤等。過了半年,有一些關系后,自己租了半個柜臺,代理海洋、Chips主板,倒騰裝機。”劉建興奮地回憶當時場景,說中關村配件市場生意火爆,需求旺盛,利潤空間大,一塊倍速的光驅進價700元,賣1200元: “一個月賺一兩萬元都是少的。”
“我學歷低,剛入行時啥也不懂,四處請教人。”劉建的運氣不錯,在代理柏德電腦時,北京物理樓有一位老教授告訴他如何在“村內”做生意。劉建聰明好學,虛心請教,漸漸入行,生意越做越火。這個職高學歷的老板忙不過來,索性找幫手,大多是人民大學、北京大學的畢業生。
在這兩三年中,劉建做了不少大單子,如北京大興區第一、二職業高中,石化和一些街道辦的攢機單。時至今日,劉建分析自己的優勢說: “當時不到20歲,年齡小,長相也小,和用戶打交道時,他們都覺得我不容易,套用現在的話來說,我是‘倚小賣小’。”每次在打單時,劉建踏實耐心,少說話,多做事,腿腳勤快,嘴甜,不斷喊著“謝謝叔叔阿姨”,單子漸漸多起來,劉建也琢磨出不少做生意的道理。
轉眼到了1996年,中關村的暴利日子一去不返。專業媒體開始大版面刊登配件報價,用戶往往拿著媒體的報價單來攢機。中關村又新開了幾家大型電腦市場,增加了上千家小柜臺,競爭愈發激烈。PC市場也走到了單機時代和網絡時代的分叉口。這時,劉建覺得攢機的生意不能再做下去了,他轉讓了柜臺,去了建筑公司做辦公室秘書,思考著人生的下一步。
“在接單時認識不少機關的人,覺得可以去機關工作,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劉建抱著這個想法報考公務員。他父母都在機關工作,很支持這種想法。學歷低,不差錢的劉建開始備戰考試。
1997年,中國面向社會公開招考第一批公務員,高中學歷即可報名。劉建清楚地記得當時的題目: “前面是50道反應題,后面是50分的申論。比較幸運的,我猜中申論題目——什么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整整寫滿一頁紙。”這種幸運加上聰明,他的總成績是67.5分,超過了60分的分數線,最后被調配到了大興法院。
那一年,劉建不滿21歲。
基礎工作
1997年,大興還屬于北京市的郊縣,法院還叫大興縣人民法院,有六個派出法庭。劉建被分配到最遠的派出法庭做書記員,那里騎車5分鐘就能到河北省。當時沒有信息化概念,通信也不發達。上級單位派發了幾臺IBMP133的電腦,法院就當寶貝供著,偶爾開機,也不過當打字機用。
書記員的工作是記錄庭審,送達和整理歸檔。劉建除了基礎業務之外,還做過內勤。這種經歷有三四年時間,讓他徹底了解了法院的基礎業務,這為他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礎。
劉建懂電腦市場,為單位和個人跑前跑后買配件、攢電腦、做日常維護、安裝軟件和查殺病毒等。由于這種聯系,他和大興法院好幾個派出法院來往密切,關系良好,這增加了他日后的協調能力,又為信息化工作打下另一個基礎。
不過,“知道自己沒學歷”,劉建在基層工作的幾年時間內,又自學專業知識,拿到了法律和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證。
2000年,劉建調回大興法院本部,負責通信業務。“這段經歷讓我了解了運營商之間的關系,以及通信方面的技術知識。”這一工作又經歷了四年時間。
2001年,大興由縣變為區,大興縣人民法院也變為大興區人民法院。2003年底,大興法院開工建設新辦公樓。2004年7月18日,新大樓啟用。
這一次,劉建全面負責信息化建設。
“當時考慮并不周全,機房面積只有50平方米。”劉建說,此次興建的機房,計劃滿足五年內的業務需求,硬件配套設施完善,包括一臺小型計算機、四臺服務器、一臺三層交換機、UPS和防火墻等設備。
由于只有劉建一個人負責機房,為了保障質量和趕工期,劉建吃住都在法院內。“當時,在機房的機柜間搭了一張床,困了就睡一會。并且由于新樓建成后的經費問題,派出法庭的系統也要建設,我每天都在鉆洞、走線、做水晶頭、安裝槽板,完全就是一個技術工人。”劉建忙碌了幾個月,每天穿梭在法院與派出法庭間,一個人將所有派出法庭的網絡安裝和調試好,有時候還讓太太一起幫忙:“現在想想,蠻有成就感。”
直到現在,劉建對整棟大樓的網線作用和物理位置仍了如指掌: “只有我一個人清楚這些線怎么走的,法院現在的運維團隊工程師還會偶爾問我。”劉建打開機柜后門展示時,自豪地說道。只見機柜后面的交換機內排布著錯綜復雜,不同走向的網線。不過,這些網線上附有五顏六色的標簽,上面標注作用,這也是劉建一張張貼上去的。
二期試點
2004年,中國法院系統的信息化蓬勃發展。
這一年,北京高法院開始加大信息化建設,以“四個統一”為建設方針,經過仔細調研將信息化第二期的試點工作放在了大興法院。在這之前,“做信息化時,我經常和上級溝通,提出了不少想法,思考法院的信息化該怎么做,如何提高庭審效率,滿足和當事人的需求,為領導決策所服務等等。”劉建懂得業務知識,又和基層人員熟悉,了解法官的想法和業務需求。他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對信息化建設的看法,得到了上級的認可。
為什么將信息化試點放在了大興?
劉建如今分析說,試點工程對審判業務的影響很大。有些大法院為了不影響日常開庭,不愿意試點。有些小法院硬件環境差,業務量不足,不具有典型性,不能試點。而大興法院處于中游水平,硬件條件還過得去,業務量飽和,關鍵是法院領導對信息化工作非常重視,加之自已對信息化工作有一套思路,認識清晰,確實希望能夠通過信息化緩解業務壓力,所以,綜合這些因素,二期試點最終放在了大興法院。
同時,從經濟條件說,比大興法院有錢的法院比比皆是,比大興法院窮的地方也不少。假如信息化工作在大興法院試點成功,應用較好,必定會促進上游法院的信息化建設,也將帶動下游法院的信息化發展。
可以說,北京高法院有意將大興法院樹立為信息化的標桿,這一期試點的重點有庭審刻錄系統、庭審視頻高清系統、遠程立案系統和IPTV系統等。
“試點其實是苦活。”劉建說,大興法院的信息化試點工作做得很辛苦,他最長時工作了五天五夜: “我是白天、夜晚輪軸轉。白天不能影響庭審業務,不能走線、打孔,所以后臺軟件公司找我調試機器,安裝軟件、測試路由順暢。到了晚上,綜合布線的公司又要找我,問我穿孔的位置怎么打,布線是否影響美觀等。”劉建負責二期試點的工作,又是一個人面對五家IT公司。在連軸轉工作了五天五夜之后,劉建一口氣睡了一天半。
2007年9月18日,北京法院信息化成果展示會在大興法院召開。參加的單位有最高人民法院領導、北京各區縣法院的一把手、北京財務局領導和北京信息辦主任等。這是北京法院信息化建設里程碑式的一個會議,從此以后,北京法院系統的信息化逐步建設,成為全國最先進的地區。
針對二期試點的成功,北京高法院專給大興法院寫了一封感謝信,貼在了法院的大門前。
二期試點,劉建功不可沒。
CIO的能力
因為二期試點的成功,2009年,北京法院信息化的三期試點也放在了大興法院。三期試點工程包括3500萬元的軟件,細分為民事、商事、立案等大大小小100多個系統。
為了做好三期的試點工作,劉建鼓動所有人員為系統挑錯,意見被采用的有獎。部門間還進行試用比賽等。在這些激勵措施下,基層審判人員積極參與。
針對三期試點工程,大興法院提出的改進意見不少于1500條。
有些意見很小,卻符合人性化: “比如警示符號修改成圖形并有顏色,立即能吸引人的注意力。”這些小意見代表了大興法院對試點系統的關注程度。有一名審判長還專門寫了1500字的意見書,仔細談了對試點系統的看法,這讓劉建很感動。
三期試點結束之后,大興法院的信息化又上了一個臺階。大興法院的庭審系統也在不斷升級,由原來高院建設的6個視音頻點位增加到26個。劉建指著桌前的大屏幕說,大興法院共有26塊這樣的屏幕,放在了院長、中層領導和審判長的辦公室。領導們可隨時查看庭審情況,保障了庭審業務的公開透明。在建的新大樓中,也將有一間專業的視頻機房。
劉建說: “我們IT部門的工作就是要讓信息化滲透到法院系統的每一個毛細血管中、每一個環節中,讓每名工作人員從上班到下班都離不開信息化。信息化設備和軟件如果建而不用,不與業務磨合,就是浪費。”
劉建認為: “一般的信息中心主管不應該叫CIO,法院系統的信息主管倒有點像CIO。作為法院的CIO應該從法律的產生、當事人訴訟、庭審、上訴、歸檔、公網利用到最后的信息清除,整個信息流程中考慮問題。他應該從工作中發現、利用、整合和深度挖掘信息,而不只是管理一些信息化設備和系統。CIO要對信息流程明確,思路清晰,可以從各個業務環節中找到信息化與審判業務的契合點。所以,能夠真正成為一名優秀的CIO就必須具備業務精通、技術全面、思路清晰、協調能力強這四個方面的能力。”
規范制度
為了推動信息化的規范化,大興法院將信息化納入考核內容當中,設立了不少規章制度。像計算機網絡和機房的使用、計算機的管理和書記員的信息化工作等,全部納入到大興法院的規章制度中。
2009年,大興法院成立了技術室,包括劉建在內,一共三人。大興法院IT人員不夠,他們率先學習北京高法院的做法,采用信息化服務外包的形式。至此,大興法院的信息化工作人員增加到15人。
為了管理好團隊,劉建制定了《大興法院信息系統工作管理規程匯編》,包括42大項、80多小項的詳細規定,涵蓋了信息化運維的所有環節。比較嚴格的是按照生產型企業標準執行的6S規范(6S指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和安全)。6S規范具體到垃圾桶怎么擺放,是否在黃線之內; 語言規范到該說什么,不能說什么等。有了這些約束措施,大興信息化的外包服務團隊就有了良好的精神面貌,是一個隨時都能拉得出去的IT團隊。
曾經有運維團隊的工作人員因為說了一句“這個問題我不清楚,還是找我們領導吧。”劉建就按規定對該員工罰款500元。劉建說,罰款不是目的,而是為了規范服務的質量和標準,具備良好形象。當然,這罰款也返還給了運維團隊,讓他們獎勵優秀員工。
在他看來,IT團隊重要的是服務、形象和質量保障。“服務”表現在IT團隊的響應時間、能否及時解決問題,做到隨時隨地貼心服務上,并且在服務過程中不能讓服務對象對信息化有抵觸。“形象”是指IT部門要讓法院對其有信心和信任感。如果IT部門不具備一個良好的形象,沒有精神和活力,領導又怎么信任并給于支持呢?最后是“質量保障”,這是IT團隊的基本功。善于鉆研業務應該是IT人員的基本特點,這也是6S嚴格規范的。
采訪手記
成為CIO的奧秘
劉建個頭不高,面相和藹,對人熱情。他說,別人經常以為他才20多歲。為什么看起來很小,因為性格很樂觀,用他的話說: “自已想成為一個良好氛圍和環境的創造者,而不是這個環境的殺手。”
比如說,劉建管理了15名IT人員。但這些員工沒有稱呼他為“劉主任”而是“劉哥”。自從他把QQ群命名為“大興運維總署”之后,他們又稱呼他為“署長”。劉“署長”也和IT員工一樣,在QQ群里聊工作,偶爾八卦一下。
劉建還喜歡寫博客,經常在博客中談工作和周圍同事。在采訪中,他打開最近的幾篇博客解釋說,這一篇博客為什么寫,出于什么目的; 另外一篇博客又為什么寫,目的是什么。
他認為,要和IT團隊打成一片,才能讓團隊有凝聚力。凡事都應身先士卒,不管工作多晚,都要做到自己是最后一個離開的人。加班時也要讓大家在一個愉悅的環境中工作。甚至有一段工作不太緊張的時候,有員工說“好久沒加班了”,其潛臺詞就是大興IT團隊有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并且,每逢員工過生日,劉建和團隊總是集體活動,項目內容也是大多數年輕人喜歡的: K歌、聚餐、游玩。
當然,劉建說,團隊氛圍好,但制定的規章制度也不能違背。如果有違背的,該如何執行又不讓員工反感呢?劉建專門去請教老師,學習管理團隊方面的知識。他舉例說,比如這邊剛宣布對某員工處罰幾百元錢,那邊自己又笑呵呵地對其他員工說: “某人要用處罰的錢請我們吃飯了。”這就是劉建的管理技巧,善于管理而不能適得其反。
從劉建的經歷來看,他從商,懂得了商人的心理,了解采購; 他從事法院基層業務三四年,熟悉業務知識; 他和審判人員打成一片,鍛煉出協調能力; 他一步步搞起信息化,培養出技術功底; 有了這些綜合背景之后,才讓劉建做信息化工作游刃有余。
現在劉建又在學習管理,這將會把他帶到新的高度。(文/吳玉征)
背景資料
大興區人民法院為北京市基層人民法院,前身為大興縣人民法庭,建立于1949年5月。大興法院下設刑事審判庭、民事、行政審判庭、執行庭等12個職能部門,并下設黃村、紅星等六個人民法庭。全院現共有在編干警199 人。2009年,全院共受理以及審(執)結各類案件近20萬件。
CIO語錄:
作為法院的CIO應該從整個信息流程上考慮問題,他應該從工作中發現、利用、整合和深度挖掘信息,而不只是管理一些信息化設備和系統。他要對信息流程明確,思路清晰,可以從各個業務環節中找到信息化與審判業務的契合點。
CIO觀點:
“真正成為一名優秀的CIO必須具備業務精通、技術全面、思路清晰、協調能力強這四個方面的能力,并且善于管理IT團隊。IT團隊最重要的是服務、形象和質量保障。”
征集優秀CIO
本欄目定位是: 結合CIO(信息主管)職業生涯,探討如何推進信息化的方法。為此,本欄目長期征集各領域優秀CIO,在展現他們的思想智慧,做到“他山之石”的同時,共同推進中國信息化發展。讀者有任何想法和推薦,可聯系編輯: 010-68130909-1101 wu_yuzheng@cc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