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在環保問題上,IT產業現在談得最多的是“低碳”。但事實上,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熬G色IT”這樣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更應被重視,并付諸行動。
最近的一些新聞,讓人看得異常憂心。先是有報道稱,全國共有4億臺的CRT電視機正在使用,而預計到2015年末,這些CRT電視機將全部換代為LCD。
這對于國內外的彩電巨頭們來說是一個令人欣喜若狂的消息,但仔細想想,這4億臺淘汰下來的CRT將何去何從、如何處置呢?
國外也有消息傳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報告稱,中國年產230萬噸電子垃圾,僅次于美國的300萬噸; 到2010年,中國每年產生的來自廢舊電腦的電子垃圾將較2007年增長3倍。
看到這則消息后,我給一個久未聯絡的朋友打了個電話。兩年前我做電子垃圾回收的稿子時采訪過他,當時他在一個專業回收公司做技術經理,一說起那些走街串巷回收舊電腦的小販們就咬牙切齒。在他看來,不規范的回收流程和缺失的法律監管造就了廣東貴嶼鎮、北京后八家村等地的畸形產業。
如今,當年的意氣風發已經蕩然無存了,他離開了那家公司,并且不再做電子垃圾回收這個行業,成了一個事業機關的工作人員,有規律地上班下班,閑時看看報紙喝喝茶。
“為什么改行了呢?”我問他。
“專業的電子產品回收不好做啊,政策支持少,廠商不合作,市場又亂,我們常常搞得‘無米下鍋’。一開始政府還給一些補貼,但后來這些補貼又給了別家公司。沒意思了,我就出來了?!彼f。
“這兩年的電子垃圾回收難道沒有變正規一點么?”我又問。
“坦白說,真沒什么進展?!睂τ谧约簺]能堅持下去,他也很遺憾。
早在兩三年前,中國IT領域已經開始提出并實踐“綠色IT”,但我們的電子垃圾回收狀況不是越來越正規,反倒日益惡化。
2009年年初,國務院曾公布《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提出國家設立基金,補貼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費。但是,這一條例到2011年1月1日才施行; 2009年12月,工信部發布了《電子信息產品環保使用期限通則》,旨在幫助企業確定其產品的環保使用期限,規定“若有超出產品的實際環保使用期限,則生產者或進口者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是,《通則》僅是行業指導性技術文件,本身不作為判定企業標識環保使用期限正確與否的依據。加速研究廢舊家電如何回收、利用、防止污染,仍然是迫在眉睫。
另外,我們的IT產業也要努力。在環保問題上,IT產業現在談得最多的是“低碳”。但“低碳”涉及更多的是新能源的利用、能耗的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等方面,而鮮有對“低污染”的關注。事實上,在環保問題上,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倒是“綠色IT”這樣涵蓋設計、生產、包裝、使用、回收各個環節,強調電子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更應被重視。
這其中的關鍵還是在于意識,在于如何把環保的理念付諸實際,結合生活。比如本屆冬奧會的獎牌,就包含了從電子垃圾中提取的金屬,每塊金牌中都有超過1.5%的金屬提取自陰極射線管、電腦零件、電路板等電子垃圾; 銅牌、銀牌中也有少量的電子器件身影。切記,“低碳”也好,“綠色IT”也罷,要落到實處,還要靠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