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兩年過去了。當車輛顛簸在岷江岸邊國道213線上時,映入眼簾的有嶄新的民居,也有斑駁的地震遺址,還有剛剛遭遇泥石流襲擊的道路,以及各類工程車輛的忙碌#8943;#8943;幾種景象撞擊在一起,讓人百感交集。無論是南部岷江支流壽溪河畔的玲瓏小鎮水磨,還是前不久剛遭遇了泥石流重災的映秀,都透露出在大災面前的勇氣,煥發著勃勃生機。而這個地區的人民,在經歷了兩年的療傷后,基于對生命全新的認識,對健康也產生了新的感悟。
全民要健康
“如果不是經歷了‘5#8226;12’特大地震,我可能到現在都還不會轉變觀念,不會如此深刻地去理解生命的意義、關注全民健康!”這是汶川縣人民政府縣長張通榮發自內心的感慨。“大家都是死里逃生活了過來,充分認識到了生命與健康的意義。”
張通榮介紹說,在汶川經歷地震災害之前,醫療衛生水平可以用一句話概況,那就是“基本條件基本不到位”,而經過兩年的災后重建,現在是“基本條件基本上得到了保障”,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汶川縣對全民健康做了非常系統的規劃。
汶川縣把構建全民健康社會的“抓手”聚焦到實現三個推動與三個促進上:一是積極有效地推動覆蓋全民的醫療衛生體系建設,促進全社會從所有社會活動源頭上控制健康危險因素;二是積極有效地推動健康創造業的蓬勃發展,促進全社會從所有社會活動過程干預健康安全風險;三是積極有效地推動全民健康文化的廣泛普及,促進全社會從所有社會活動環節應對人口健康危機。
“5#8226;12”大地震后,汶川醫療衛生事業遭到了嚴重破壞,社會服務能力比災前大大降低。災后重建過程中,汶川縣黨委和政府堅持科學規劃,積極把握國家關于新醫改的最新動態政策,力爭在災后重建過程中使汶川衛生系統上檔升級,為國家新醫改做出有益的探索。汶川提出了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及開展創建有中國特色、面向農村農民的移動診療服務體系計劃。
災后重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重大成果,三年的任務,兩年內基本完成,移動診療服務業已著手建設。
按照縣委縣政府的規劃,醫療衛生體系的重建只是全民健康的一部分。張通榮表示, 在經濟重建方面,要大力發展健康經濟,通過旅游養生,有機、綠色食品、健康文化傳播等健康友好型產業的創新、升級,形成健康創造業這樣的新型產業集群和示范園區;在文化重建方面,推進居民健身文化,準備打造西部體育公園,把高山運動、休閑運動等納入進來,打造西部地區獨具特色的健身和健康生活體驗區域,目前每天傍晚縣城各文化廣場的群眾健身活動已經成為一道靚麗的人文風景線。
“首先要改變居民的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以前大家的飲食很簡單,五頭煙熏豬肉,一年從頭吃到尾,蔬菜卻吃得很少;再比如衛生習慣,以前是樓上住人,樓下養豬,現在居住條件改變了,人畜要盡量分離。”張通榮在分析政府推進全民健康戰略時說,目前政府在履行政府職能、引導群眾,最終帶動人們觀念的重大轉變,把政府“要全民健康”,演變成“全民要健康”。
移動診療領跑縣、鄉、村協同醫療
正如張通榮所說,在汶川縣全民健康的目標策略中,健康服務的有效傳遞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移動診療服務正是健康服務傳遞的有效手段,它是車輛技術、醫療設備與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融合下的重大服務創新。
汶川縣震前雖有醫療衛生機構,但規模均較小,而且覆蓋率不高。為重構安全、適度超前的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汶川全面重建了以縣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重建后的汶川縣人民醫院成為阿壩州最先進的綜合醫院,達到二級甲等綜合醫院標準,醫院不僅設有5間潔凈手術室,還配置了16排CT、DR、800毫安X光機、彩色B超、高壓氧倉等醫療設施設備及醫療信息系統。
雖然如此,但汶川基層醫療機構衛生資源依然捉襟見肘,實現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的均等化與區域衛生資源合理規劃本身存在較大的矛盾。要切實解決這一矛盾,就要設法使邊遠農村群眾有平等的機會享受到大型醫療設備檢查檢驗等優質醫療資源的服務,而普遍給基層裝備高新設備顯然是效率極其低下的,也是財力不可能承受的。更為重要的是,基層并不具備與之相適應的人才隊伍。移動診療服務因其具有良好的機動性、環境適應性、配套性等優點,能夠在基層醫療服務機構尤其是鄉村醫療服務中發揮“時間可及、成本可及、位置可及、優質可靠”的重要作用。
記者在赴汶川前,專門采訪了“5#8226;12”地震后,到汶川縣掛職縣委常委、縣政府主管衛生的副縣長的衛生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李志新。據他介紹,汶川縣委、縣政府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醫藥衛生體制五項重點改革2010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國辦函〔2010〕67號)中“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主動服務、上門服務,開展巡回醫療,為城鄉居民提供基本藥物、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使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門診量占醫療機構門診總量的比例明顯提高”的文件精神,經與紅十字全民健康烽火行動基金充分溝通,于今年5月簽訂了汶川縣創建“全民健康示范縣”戰略合作協議,決定在汶川縣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的基礎上,創建“面向基層的汶川縣移動診療服務體系”。目前該項目第一部移動診療數字影像檢查車已到位,汶川縣衛生局正在汶川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率領全縣醫療衛生系統,積極推動面向基層的移動診療服務體系構建的實踐。
據汶川縣衛生局局長岳洪春介紹,政府專門批準成立了汶川縣移動診療中心,并將移動診療服務創建工作納入到加強農村基本醫療服務能力建設中。2010年,紅十字全民健康烽火行動基金移交給全科體檢車,婦女兩癌檢查車、彩超車、社區健康管理車給汶川地區,這些車輛通過華為賽門鐵克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車載數據處理中心、移動診療服務指揮平臺、12個鄉鎮衛生院醫學信息整合網關和全縣移動診療服務一體化OA系統等構成完整的移動診療服務應用平臺,支持移動診療在縣鄉村乃至更大范圍內開展協同服務。
記者在汶川縣人民醫院院長王松柏的帶領下參觀了即將成為汶川移動診療服務系統的指揮中心,作為移動診療服務體系支撐單位的華為賽門鐵克科技有限公司醫療行業解決方案總工張杰英介紹,在現有的汶川衛生信息化的基礎上,移動診療服務系統將成為以業務應用為核心的區域衛生信息化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實現信息流、服務流和資金流的有序流動,脫離了傳統上單純為管理和公共衛生而建區域信息化平臺的模式,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實現模式。
通過這個平臺,下一步,汶川移動診療中心將依托縣人民醫院這一主體,以響應農村和農民健康需求的移動診療解決方案為抓手,采取定點預約的方式,將移動診療服務延伸到汶川縣的各鄉鎮衛生院,開展移動體檢、移動醫學影像、移動婦女兩癌檢查、移動社區健康管理等系列移動診療服務,全面提高汶川縣基層醫療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和公共衛生服務的均等化程度,以創建汶川縣移動診療服務中心為重點,顯著提高汶川縣醫療衛生系統的服務水平,依托區域醫療中心,如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省人民醫院等為災區人民提供優質、公平、高效的服務,逐步推進全民健康戰略的實現。
張杰英表示,信息通信技術是無物理疆界的技術,借助當前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建成后的移動診療服務系統能夠把高端優質醫療資源“向下沉”,最大程度覆蓋汶川全縣人民,能夠讓困難“往上走”,無縫銜接華西等醫院,為全縣人民的健康提供城鄉無差別化的優質服務。汶川移動診療服務體系不但覆蓋全縣10萬群眾,而且能夠走出去,服務全阿壩州,充分發揮汶川縣人民醫院先進的裝備優勢,為縣、鄉醫院謀得更好的共同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人才匱乏
移動診療彌補
雖然IT系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人才的匱乏和管理上的落后,成了基層醫院的“頑疾”。“第一年招了17個大學生,第2年就走了15個。如何留住人才,對我們來說是個大難題!”岳洪春痛心地說。這種現象普遍存在,目前在基層醫療機構中的醫療衛生從業人員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只占10%,無專業學歷者達36%,人才匱乏已經成為通病。
岳洪春告訴記者,為了讓人才學有所成,學有所用,學有所得,汶川縣衛生局加大了對醫衛人才的培訓力度,并盡可能多地爭取一些地方上的優待政策。比如,利用藏區“9+3”免費教育工程來培養醫衛人才(在9年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再對藏區學生免費進行3年的中等職業教育);利用藏區本地化政策,解決醫生職稱評定天花板,打通職業發展通道;利用現有的系統,現在汶川縣人民醫院可以定期邀請專家來給大家做遠程培訓,提升醫護人員的職業技能;移動診療服務開展起來后會有更多群眾就近就醫,基層醫療機構的業務擴展也會帶動人才隊伍提升專業水平。
據王松柏介紹,如今,汶川縣人民醫院的醫生可以利用數字化醫療業務遠程服務系統、醫療機構之間的協同服務實現聯合查房、遠程會議、音視頻通信。當汶川縣人民醫院的醫生遇到臨床、門診中的疑難問題時,可通過信息平臺系統請求華西醫院醫生及時會診、指導。對汶川當地的老百姓而言,可以通過信息平臺在本地獲得華西醫院專家的直接診斷和醫療指導,同時也可在線上做聯盟醫院的醫療服務預約、異地掛號、辦理醫保卡等異地共享服務。“希望能夠通過醫療服務能力的提高,讓汶川地區覆蓋的10萬人口都能在縣城就享受到省城三甲醫院的服務。”
張杰英介紹,當移動診療服務應用系統建設好后,華西醫院,汶川縣人民醫院等醫院將能夠在服務協同中貢獻高端醫療人才,通過移動診療服務的ICT系統傳遞到基層,解決基層醫療機構對高端醫療人才的需求,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對基層醫生的“傳幫帶”作用。
汶川縣委、縣政府領導全縣人民,在援建單位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汶川三年的重建任務,在兩年內基本完成。在傳統災難醫學中,早已有了應急和救護車,在體檢領域,也早已有健康體檢車等,而面向基層,通過利用車輛技術、醫療設備與ICT技術,把車、人與醫院連成網,把信息流、服務流、資金流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服務體系,實現服務協同的移動診療服務,成為汶川縣首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