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信息化呈現星火燎原態勢的背后,是一個個有著實際成效的具體的應用,是一代又一代信息化急先鋒的前瞻判斷和不懈努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衛生信息化在全國各地的先行示范地區,就好比一顆顆寶貴的火種。廈門市所探索的區域衛生信息化模式,無疑就是其中最閃亮的一顆。
上周,《計算機世界》新衛生論壇系列之二——區域衛生變局時期的規劃與實戰高峰論壇,在廈門市順利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衛生行政主管和衛生信息中心主任們,不僅實地考察參觀了廈門市第一醫院和有關社區的信息化應用,更交流了各地區域衛生信息化的進展、規劃設想和思考等。
這是繼2009年4月29日在上海上寧區舉辦區域衛生信息化高峰論壇之后,新衛生論壇再次聯合當地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共同主辦的主題研討活動。正在積極規劃區域衛生信息化工作的石家莊市衛生局趙春來書記盛贊:論壇內容很有價值,給自己一個充分了解、評判和思考未來工作方向的機會。
一些基層信息主管在參觀中感受到,廈門市區域衛生信息化除了不懈的堅持探索,更重要的是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基礎工作,從而真正做出了實際成效。
廈門市民看病預約時段已經可以精確到分鐘。廈門市衛生局副局長孫衛介紹,廈門市第一醫院是上世紀90年代建成的,當時的設計容量是日門診2000人次,而現在實際日門診量超5000人次,醫院依然維持著較好的就診秩序。患者可通過電話預約、網上預約、短信預約、現場預約等方式確定就診科室、專家、時間段。
而衛生信息化呈現星火燎原態勢的背后,更源自衛生系統內活躍著的信息化急先鋒。如廈門市衛生局局長黃如欣、副局長孫衛、上海長寧區衛生局局長張平等等。
這些率先覺醒的衛生行政主管、醫院主管鮮明地感受到信息化對于改善醫療質量、提升決策管理能力的緊迫性;還有一些主管則是朦朦朧朧地感受到信息化潮流正朝自己席卷而來;很遺憾,依然有大批的高級主管還對“信息化”三字無動于衷。他們的理由是醫改任務繁重,或是管理工作繁忙。
為什么同樣身處衛生系統的主管角色,對于信息化的認識層次和敏感程度,存在如此巨大的落差?直接原因,當然是信息化是后來者、新生事物。而接受一個新生事物,不僅有過程,更與衛生系統自身的傳統管理重心有著直接的聯系。畢竟,新醫改方案首次將信息系統列為戰略支柱之一才僅僅一年半而已。
“不重視信息化的院長,就不是好院長!”8月底,我就信息化方面的議題專程拜訪寧波市衛生局局長張樂鳴,張局長如此直言不諱,令人頗感新意。有著基層醫院工作經歷的張樂鳴說,如果輔之以更完備的信息手段,很多醫療事故將得以幸免,病人和醫護人員的滿意度都將有效改善。在衛生信息化大潮下,有著張局長這樣認識的行政領導和醫院領導,必將持續大量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