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黨直刺奧巴馬 稅收已夠多了
美國社會幾百年來沒有發生大的社會動蕩,茶黨這類第三政治勢力的作用功不可沒
自奧巴馬上臺以來,美國政治生活中出現了一個聲勢浩大的攪局者群體——茶黨。2009年4月15日,茶黨走上街頭、在美國初試啼聲,距今已經1年了。
茶黨的源頭要追溯回1773年的“波士頓傾茶事件”,當時的北美殖民地民眾為反抗英國政府對殖民地不公平的稅收政策,將東印度公司商船上的342箱茶葉倒入海中。英國政府派兵鎮壓,最終導致了1775年4月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聲槍響。奧巴馬上臺后,推出一系列救市方案,其中包括拿出700億去拯救那些無法支付房子貸款的人,為此,政府增加了上萬億美元的稅收,很多人擔心,美國在奧巴馬治下正逐漸變成歐洲式社會民主主義政府。
2009年 2月19日,財經新聞網CNBC的評論員里克#8226;桑泰利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現場報道時,抱怨奧巴馬政府的房屋救濟貸款是在獎勵不良行為,他呼吁美國應再現茶黨。此言論很快成了美國媒體的頭條新聞。也許桑泰利在當時只是一時性起,并沒有那么當真,但有近100萬美國人卻記住了他關于茶黨抗議的呼吁,他們原本就強烈不滿白宮大把撒錢的行為,于是就選擇了4月15日這個納稅日走上街頭,抗議奧巴馬政府的財政和稅收政策——這也是茶黨的另一層含義:“稅收已經夠多了!(Taxed Enough Already!)”。這句話的首字母拼起來就是單詞“茶(Tea)”。
當時,華盛頓的示威者原打算效仿波士頓茶葉黨,將100萬袋茶葉包扔進波托馬克河,但由于法律禁止朝這條河里扔東西而放棄。他們又計劃用卡車運送茶葉包傾倒在拉菲特廣場,但沒有得到許可,最終這一車茶葉只得被拖到一個民間組織的倉庫。
美聯社走訪了茶黨在各地的分會,采訪了幾十名各地茶黨運動的組織者,得出的結論是茶黨成員大都思想偏保守,以白人為主,來自鄉村小鎮,藍領,學歷不高,經濟收入不很高但也不窮,他們不希望政府過多地干涉他們的生活,反對增稅,要求政府減少開支,反對槍支管理,反對全球化,特別反對奧巴馬的醫療改革計劃。他們看上去聲勢不小,集會,示威,向議員問責,但組織不嚴,人員魚龍混雜,有些觀點明顯與事實不符,少數極端分子甚至把奧巴馬與納粹希特勒相提并論。也就是說,茶黨還是一個大雜燴,各地組織沒有內在關聯,它是政治流浪漢的家園,聚攏了一些對政府及主要政治黨派心存不滿的人。
起初,美國主流政治圈并沒有把茶黨當回事。直到今年1月在馬薩諸塞州,茶黨組織者籌集資金和人力,成功幫助斯科特#8226;布朗得到了已故的泰德#8226;肯尼迪在美國參議員中的席位,大家才開始正視茶黨的影響力。美國廣播新聞和《華爾街日報》的一項聯合調查表示,有41%的美國成年人對茶黨看法積極,相比之下,民主黨的支持率是35%,而共和黨只有28%。目前,連曾經的總統競選人麥凱恩參議員的連任似乎也系于茶黨的一念之間:茶黨不同意麥凱恩在移民等問題上較為寬松的立場,轉而支持他在黨內的對手。
盡管茶黨目前聲勢浩大,但其運動尚處雛形階段,還不具備左右大眾輿論的力量。更根本的原因是,在美國的政治體制和選舉制度之下,獨立于民主共和兩黨的第三政治勢力很難有長期生存的空間。美國歷屆總統大選不乏第三黨參加,僅在1976年至2004年20多年間就有18位第三黨候選人參選,但絕大多數第三黨的候選人得票率都沒有超過1%。這是因為美國的選舉實行“勝者得全票制”和“單一代表選區多數票制”,這既為第三黨提供了生存的土壤,但同時也為之設置了無法逾越的障礙。1992年的總統大選就是明顯例子。第三黨候選人佩羅盡管獲得18.9%的選民票,且在30個選區得票率超過20%,但無法在任何一個選區勝過兩大黨候選人,最終以選舉人票為零的紀錄敗下陣來。
況且,茶黨本身不是個政黨,也沒有成為政黨的跡象。要預測茶葉黨的任何長期影響,目前還都為時太早。但茶黨提出了兩大黨所忽視的或是避而不談的社會議題,而兩黨為了競選勝利,肯定會在未來的中期選舉中對這些議題加以吸收,從而更好地反映民意。
在穩定的兩黨制框架內不斷提升了美國政治的民主化水平,這正是茶黨這類第三政治勢力的作用所在,它起到了安全閥的作用。美國幾百年來沒發生大的社會動蕩,茶黨這類第三政治勢力的作用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