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營企業突圍之路
趙曉
時至2009年,中國改革開放已歷整整30年。伴隨改革開放而日益壯大的中國民營企業,早已撐起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但綜觀民企整體狀況,卻還沒有擺脫“野蠻生長(馮侖語)”的局面。而在全球金融海嘯的侵襲下,民營企業已是四面楚歌,野蠻生長的道路已至盡頭。
民營企業何以突圍,何以從野蠻生長轉向文明生長?這已成為中國民營企業的中心問題。
隨處擷取書中幾處發人深省的地方,與朋友們分享:
1.“中國民營企業通常追求‘總成本領先’,但卻忽略了‘利潤’這個對于企業而言最重要的因素。”企業一味追求成本的低、價格的低、以低價換市場換競爭力,得來的卻是利潤的喪失,承擔的并非“世界工廠”而是“世界加工廠”的地位。本書指出,“‘成本領先’是實施‘價格領先’戰略的充分條件但不是必要條件。成本領先也不一定要追求低價格”。
2.民營企業極力擴大規模,一味追求大規模,大力推行縱向一體化,造成內部交易費用大幅提升,使得企業陷入規模不經濟的窘境。本書提出:“一個企業能否實現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歸根到底是由其資本回報率所決定的,而不是由它的經營規模決定的。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必須在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這兩種不同的生產方式之間找出最佳的組合方法,即通過對企業內外部資源的有效利用、配置和整合來實現企業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之和的最小化,這才是成本領先戰略所要時刻關注的核心問題!”
3.民企單一追求市場份額的做法也有失偏頗。本書指出:“成本和利潤的探討才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能力提升才是民營企業升級的核心,行業的有利地位才是企業不懈的追求。市場規模的擴大應是經營的結果而不是經營的手段。”
4.民營企業經營權過分集中,企業家的“帝王情結”甚至使企業內部出現了一言堂、一邊倒的決策格局,無法使企業在“法制”的規范下正常運行,阻礙了企業的發展,提高了企業的經營風險。本書指出,“沒有什么比高層的壟斷而造成組織的沉默更可怕了”。民營企業治理結構的缺失,已是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企業在強調產權清晰的同時,還必須考慮產權的結構和配置是否合理”。
5.“幾千年的帝王和小農文化,使得民營企業一出生便陷入‘小企業病’,無章可循,甚至有章不循便是其病癥的最突出表現。”本書特別強調了百年前泰羅提出的“科學管理”對于中國及中國的民營企業的意義,認為“科學管理不僅是民營企業最薄弱的環節,更是企業管理發展的必經階段,甚至是現代文明的標志。中國的文明進步必須從全社會都尊重并遵循科學管理開始”。
6.本書對民企權責的現狀同樣提出了精辟論斷:“沒有權利的責任或沒有責任的權利,到出現問題時,其結果必然是:似乎人人都有責任,而人人都不會負責任!”
如果說,過去30年民營企業的創辦都不可避免地被烙上了企業家“個人英雄主義”的烙印,企業的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地被植入了企業家本人的思維方式和習慣,而今天企業的轉型和變革不僅是對企業家絕對權威的挑戰,也更是對其陳舊的思想和觀念的否定。
“手術”需從大腦開始!民營企業家們思想的解放與進步,必將拉開新一輪中國民營企業轉型與突圍的序幕,而民營企業突破重圍的道路,也必將是其文明生長之路。
曾和平著
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1
《現代歐洲的戰爭與社會變遷》
哈爾珀琳在這部著作中重新審視了波蘭尼在《大轉型》中對近代歐洲工業資本主義興起的歷史研究。波蘭尼認為,“19世紀產生了一個在西方文明的歷史記載中前所未有的現象,即1815-1914年間的百年和平”。這一神話宣稱,在這個時期內,“財富緩慢而穩步地擴散,平等和自由在日益增多的廣泛領域漸進地、不可阻擋地傳播”。但是,哈爾珀琳告訴我們,1815年到1914年間,在歐洲內部,歐洲國家發動了14場國內戰爭和12場針對其他國家的戰爭。在歐洲外部,它們發動了58場戰爭。本書向人們展示了這些沖突為什么發生以及如何在兩次世界性大戰達到了頂峰,并引發了歐洲的“大轉型”。
〔英〕桑德拉#8226;哈爾珀琳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0.2
《中國男》
本書描摹了41位晚清和民國人物,文章長短不一,有的厚積薄發,蘊積了多年的情感和心力,有的浮光掠影,給人以急就章的印象。有關龔自珍、林覺民、武訓、熊十力等人的篇章讀來驚心動魄。同時讀者也會惋惜,王亞樵、李宗吾、杜月笙這些非常之人本可更深入地加以挖掘。與其說是文集,不如說它是糅合了散文、新聞報道和思想手記的混編,從中我們可以窺見作者對近代史上這些人物的命運、環境、歷史機遇之間關系的體察,以及對于理想人格、社會價值觀和文化/倫理秩序的認知。
余世存著
九州出版社 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