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政治學
4月25日,臺灣“朝野”兩黨黨魁、國民黨的馬英九和民進黨的蔡英文就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進行了被稱為“雙英會”的電視辯論。這是臺灣史上首次在非選舉時期,兩黨黨魁就政策問題進行電視辯論,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
花邊新聞之一是,因為蔡英文比起馬英九身高上比較吃虧,為了避免影響觀感,特別為她準備了一個10厘米高的踏腳箱,放在講壇背后,讓她站在上面辯論。
還好,馬英九一向自命正人君子,所以也不會拿這點來揶揄。要開玩笑,充其量,“總統府”的幕僚只敢以“郭靖大戰小寶”來形容“雙英會”,民進黨的發言人蔡其昌則立即以“岳不群vs黃蓉”來反擊,嘴上不讓半句。
法國總統薩科齊便沒有這么好彩了,同樣是一個演講臺踏腳箱,卻讓他慘遭英國保守黨影子財相喬治#8226;奧斯本的揶揄。前一陣,5英尺11英寸(1英尺=30.5厘米,1 英寸= 2.540厘米)高、自以為幽默的奧斯本在倫敦一個商界大會發言時把前一名發言人使用過的演講臺踏腳箱戲謔地稱為“薩科齊箱子”(Sarkozy Box),惹來哄堂大笑。
這是因為5英尺5英寸高的薩科齊十分介意自己的身高,演講時常常會用腳踏箱抬高自己,以免自己看上去太矮。在拍照時,他曾被別人發現踮起腳尖。
奧斯本的戲謔薩科齊并不是英國保守黨要員的頭一趟。保守黨黨魁大衛#8226;卡梅隆去年在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采訪時,桌上放著他和全球多位政客名人(包括奧巴馬、撒切爾夫人等)的合影。在提到和薩科齊的合影時,據說卡梅隆影射他為“隱藏的小矮人”(Hidden Dwarfs)。
為何這些保守黨要員對薩科齊都如此不懷好意?這可能與后者近來多次批評卡梅隆的疑歐立場有關。薩科齊在3月訪問倫敦時多次贊揚戈登#8226;布朗是一位“偉大的歐洲人以及我很好的朋友”,似在暗挺布朗和工黨,表達對保守黨的不滿。
嘲笑別人的身高無疑十分缺德,實在應受譴責。但話說回來,電視辯論中兩人身高的對比真那么重要嗎?
1976年,美國在任總統福特與挑戰者卡特進行大選電視辯論。雖然福特只比對手高了2英寸半,其競選陣營還是努力爭取到了所謂“皮帶扣協議”(Belt Buckle Agreement):福特的演講臺,高度在其皮帶扣上方兩英寸半;卡特的則在其皮帶扣下方一英寸半,讓兩者看來身高比較接近。作為交換條件之一,福特陣營爭取到辯論場地背景的顏色選擇權,以掩飾福特稀薄的頭發。
卡特幕僚Gerald Rafshoon后來告知《新聞周刊》:“我們擔心身高,他們擔心頭發。”
在這之后,還有一個老布什,他6英尺2英寸高的龐大身軀,對電視辯論對手,無疑構成了沉重的心理壓力。
1984年的那場副總統辯論中,老布什的對手是費拉羅(Geraldine Ferraro),對方只有5英尺4英寸高,足足矮了10英寸。因為兩者差距過于懸殊,這位女士就要求在演講臺后建一個小小的斜坡,讓她循序漸“升”,而非隨便找來一個演講臺踏腳箱,以免當她踏上去那一下動作過大,效果過于突兀。
到了1988年,老布什的對手是馬薩諸塞州州長邁克#8226;杜卡基思(Michael Dukakis),身高亦只有5英尺8英寸,仍然矮了6英寸。老布什的幕僚把杜卡基思的演講臺踏腳箱揶揄為“投手的土墩”(Pitcher's Mound,棒球術語)。
辯論結束時老布什熱情和對方握手,好多爭取點時間在電視熒屏前彰顯兩人身高和形象上的差異。
這些有關美國總統大選電視辯論的幕后討價還價和安排都收錄在Alan Schroeder所著《Presidential Debates: Fifty Years of High-Risk TV》一書內。
據統計,戰后16次美國總統大選中,由較高那一位勝出的總共有11次;由較矮那一位勝出的卻只有4次(尼克松,1972;卡特,1976;小布什2000,2004);還有一次兩人身高一樣(克林頓對老布什,1996)。情況可說是一面倒的。
以下是戰后美國總統的身高:
6英尺3英寸半:約翰遜;
6英尺2英寸:老布什、克林頓;
6英尺1英寸:里根、奧巴馬;
6英尺:肯尼迪、福特;
5英尺11英寸半:尼克松、小布什;
5英尺10英寸半:艾森豪威爾;
5英尺9英寸半:卡特;
5英尺9英寸:杜魯門
根據2005年的統計資料,美國成年男子平均身高是5英尺9英寸。換句話說,戰后所有美國總統的身高都在這個平均數之上。
Nancy Etcoff所著的《Survival of the Prettiest: The Science of Beauty》一書便提醒我們高個子在政治上較為占優這個現象。她甚至教大家以此與人打賭,競猜總統選舉中到底誰會勝出,擔保無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