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緊盯伊朗的奧巴馬和中情局高管來說,里森這樣偏執于真相的新聞從業者是不合作分子
盡管是在美國,盡管有鋪天蓋地的媒體調查追蹤,盡管有國會和獨立調查機構的監督,可新聞背后的不可見的政治故事依然撲朔迷離。2006年,這不可見的事實成為《紐約時報》記者詹姆斯#8226;里森所寫的《戰爭狀態》一書的內容,為他獲得了普利策獎;在4年后,這不可見的事實則是“國家機密”,只為里森帶來了一張以“涉嫌泄露國家機密”為名的法庭傳票。
為了真相
2005年,里森和《紐約時報》的同事埃里克在調查中發現,為了搗毀基地組織,布什政府和CIA繞開國會的立法程序,正在秘密竊聽美國公民的越洋電話,而這項行動在“9#8226;11”發生前幾個月就開始了。CIA每抓獲一個基地成員,就把他的手機、筆記本和其他電子設備一并收繳,并對里面記錄的所有電話號碼和電子郵件進行監聽,這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美國公民。兩人合作,把“竊聽門”寫成了報道,但是當他們把內容上交給報社后沒幾天,卻被請到了報社高層的辦公室里:報道過于敏感,布什政府已經親自出面交涉,這篇文章不能登,要壓下。
里森對報社高層一再表示,自己并不是為了民主黨在造共和黨和布什的口實,他自己就更偏向共和黨的政策,這篇報道只是為了“真相”。然而,文章依然不了了之。憤怒的里森請了一個長假,他決定好好利用在CIA里的線人們,搞出更多的情報──正是如此,催生了分為9章的《戰爭狀態》。
一年后,得知書快要出版的布什和CIA高官們震驚地發現,里森寫出了更多比“竊聽門”更糟糕的真相:伊拉克戰爭籌備過程中,中情局事先就獲得了充分證據,伊拉克沒有核武器,但他們“刻意”不告知總統;戰后的虐囚等問題CIA用推諉的方法來掩人耳目,其實總統本人對虐囚也心里有數……里森在書中對美國政府的做法更提出了嚴厲的指控,稱正是美國把核武器“親手交給了流氓國家”伊朗;還稱,在美國政府的默許下,阿富汗成了海洛因全球份額占8%的毒品王國……
這些重磅炸彈一樣的“真相”讓《紐約時報》再也無法保持沉默,公司高層趕在里森的書出版之前的2005年12月,刊登了原來那篇壓在箱底快一年的文章。
不合作分子
這篇文章為里森和埃里克獲得了2006年的普利策獎;但里森的書,將身陷虐囚丑聞的布什政府推向了風暴的中心。美國人為此展開了國家安全與公民安全誰為重的討論,這場大討論,幾乎提前寫出共和黨和布什離開白宮的結局。
2008年1月,里森在布什政府任內收到第一張法庭傳票。當時的傳票只是讓他公布書里的信息來源,而里森以和線人之間有保密協議為由,拒不出庭,并拖到2009年傳票過期不了了之。
在奧巴馬政府任內接到第二次傳喚,這多少讓人有點吃驚。新聞自由委員會的執行委員露西#8226;達利什說:“就像是發給每個人的信息──你要是泄露信息給媒體,我們就要抓你。”,“我可以說,奧巴馬政府和布什沒什么不同,他們對言論和新聞自由抓得更嚴,這最后變得很下流。”
里森并非第一個遭遇“下流”手段的人,他的同事、《紐約時報》記者朱迪思#8226;米勒在2005年就曾因拒絕出庭作證被判入獄85天。里森的律師表示,這次他們還是會拒絕出庭,以此對抗傳訊。但是,里森很可能會遭遇米勒一樣的命運。
如果說,這上次把布什惹惱的是“竊聽門”的內容,那么這次,白宮不滿意的很可能是書中的第9章──《不合作行動》。其中披露了大量關于CIA是如何破壞伊朗核計劃的行動內容和中情局的運作模式:“解雇探求事實者,踐踏所謂的原則;訓練暗殺人員,提議戰爭犯罪,和阿拉伯特工保持緊密聯系,忽視其他政治問題……”
對于里森來說,中情局的這些丑聞是對自由的不合作運動,而對緊盯伊朗的奧巴馬和中情局高管來說,里森這樣偏執于真相的新聞從業者才是不合作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