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世博要有不一樣的風范
世博會的營運以及保安,要符合上海特色,要以“硬實力”為基礎,以“軟實力”為手段,體現“開放開明開通”的原則
特約撰稿丁果
北京奧運之后,上海世博成為展示中國發展的最大窗口。雖然韓寒認為世博早已經淪為“二流盛事”,但中國崛起的速度和規模,已經有實力將在世界上非最重要的盛事,再度提升為一流盛事,因為中國的經濟實力、人口基數、政治影響力,已經具有“點石成金”的能力。尤其是上海,百里洋場的上海灘歷史傳承,改革開放后浦東雄起的“奇跡”,再加上上海人的精明,真的可以讓賠錢的盛事,變成賺大錢的嘉年華。
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北京和上海的雙城競爭一直是海外津津樂道的話題。上海期待在中國舉辦的第一個世博會上,奪回中國第一城的榮譽,也借此將上海的國際化發展,推上一個新的層次。當然,在中國,盡管是一個城市主辦國際盛事,但它也是全國的共同大事,中央決策,各地支持,上海執行,政治局常委齊聚滬上,就是證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與北京奧運一樣,上海世博會無論在規模和展館的建設水平,還是全程觀看的人數,都會開創世博會歷史的新一頁。
不過,花費4000億元準備的上海世博,之前沒有曝光在全世界面前,如今甫一開幕,立刻成為國際媒體關注的焦點,許多問題頓然呈現出來。舉例而言,抄襲風波就讓世博會組委會相當頭痛。這里面顯然沒有專業把關,并有利益輸送之嫌疑。
當然,除此之外,僅世博試運營一天,出現的問題還是滿籮筐。20萬人,從安檢到參觀,排隊就成了很大的問題,如何有效疏通人流,就是重大而又棘手的挑戰,因為未來是40萬人一天,甚至60萬人一天,如何處理,必須迅速產生對策。一旦出事,怎樣對應,而又不影響正常參觀,這些問題也是無法輕視的。
當然,安全問題仍然是上海世博的關鍵,一個成功的世界盛事,沒有安全的保障,顯然是無法達成的。
世博的安全問題,比北京奧運更艱巨。奧運不過一個月,嚴密封鎖型的保安措施,還能容忍,但世博會半年多時間,如何保安?這個問題應該困擾甚巨。
安全的挑戰,來自三個方面,一個是境內外的恐怖主義勢力,他們會否搞暴力攻擊,搞自殺炸彈攻擊?看看莫斯科,如果在上海發生類似地鐵自殺炸彈攻擊,那沖擊的嚴重程度可想而知;第二個是政治異議勢力的示威宣傳,比如所謂“自由西藏運動”等在世博園區拉標語,搞“閃電式示威”;第三個是國內的“怨民上訪”,借上海世博的舞臺,借媒體的集中報道,提出自己的訴求,申訴自己的冤屈。
這三面的挑戰,可謂防不勝防。但上海更擔心的是,北京為中國的政治中心、權力中樞,導彈巡弋在某種程度上理所當然,但上海是國際金融商業高科技產業中心,向來以和平開放著稱,那種鐵桶似的保安措施,既不符合上海的既定形象,也對上海未來的發展相當負面。那到底應該怎么辦?
我認為,上海必須采取外松內緊的保安模式,推動全民支持認同的保安模式。在對付恐怖主義可能攻擊方面,與國際社會密切配合,加快并有效處理各種情報,防患于未然,并做好萬一出事的因應措施,包括像紐約一樣,通過及時公布事態的方法,讓民眾知情,從而遏制恐慌流言蔓延,以免造成更大問題。這就是說,以往那種黑箱作業的模式,在面對大規模公共危機的時候,可能要失靈,透明公開反而更能遏制事態惡化。
對付第二種挑戰,可以采取事先與可能肇事的有關組織進行私下談判對話,說明世博會的正面意義,讓他們轄制或者說服支持者不要輕舉妄動;至于對付國內的上訪者,則可以辟出特別地點,聯合各地當局,及時處理各種棘手的問題,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總而言之,上海世博會的營運以及保安,要符合上海特色,要以“硬實力”為基礎,以“軟實力”為手段,體現“開放開明開通”的原則,因為同類的事情,出在其他城市,可能引發政治災難,但在上海十里洋場,結果或許全然不同,上海因此可以向世界宣示:這里有法制,有人權,有軟實力,和世界接軌。
上海是一個大舞臺,上海可以演什么像什么,上海最擔心的是沒有戲,只要有戲,上海就可以演得活色生香。世博給了上海一個機會,我相信,上海會給世界一個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