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作為IT公司的CIO,最大的挑戰還不是新技術。像IBM這樣的“大象”公司,它的CIO如何幫助企業轉型,培育創新文化,以及在金融危機期間管理IT?尤其是現在無所不在的社交網絡,CIO又會如何看?
為此,本欄目精編了美國《計算機世界》雜志根據與IBM CIO Mark Henressy的訪談,整理成的有針對性的10個問題,以期為中國IT公司的CIO帶來借鑒。
1. 作為一名CIO,您如何在著眼于近期和遠期的情況下,應對當前艱難的經濟形勢?
Mark: 我們在非常慎重地考慮可以從現在所做的投入中得到什么回報、進行這些投入的理由又是什么。我們還在盡量縮短這些投入帶回價值的時間; 我們致力于能夠更快帶來回報、獲得更多實際效益的項目,而不是為期多年的項目。我們還在努力調整項目,讓規模更小,那樣它們就能更快地為IBM公司創造價值。我們還在努力提高應用軟件開發和轉型的靈活性,與業務部門更加緊密地整合起來,那樣我們就能真正了解需要迅速獲得什么樣的價值,以及帶來什么樣的回報。我們在開展所有這些工作的同時,還在盡快降低運營及維護工作的成本。
2. IBM的IT狀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Mark: 在過去的五到十年間,我們經歷了IT轉型,CIO數量從128人驟減至1人。我們致力于設法提高效率,比如集中化: 減少數據中心的數量,淘汰遺留應用軟件,大大增強與合作伙伴合作的緊密程度,并優化我們的全球資源配置。與此同時,我們確保IT部門與各業務部門有著緊密關系。我們確保在不斷追求的卓越運營與竭力實現的業務價值之間求得平衡; 我們在借助一套標準、體系結構、治理模型以及建立技能嫻熟的團隊來求得這種平衡——這一切都促進了IT轉型。
3. IBM正從一家由多個跨國公司組成的分散企業,向一家全球整合的大企業轉變。IT部門如何幫助這種轉型呢?
Mark: 我們通過諸多不同計劃來幫助實現轉型,但我認為最主要的還是注重業務流程。就像我們非常明確地關注滿足各大業務部門的獨特要求一樣,現在也非常明確地關注了解我們企業的業務流程,摸清這些流程在全球如何運作,找出最佳方法,簡化這個過程,然后運用合適的工具。我們非常希望先簡化這個過程,然后再添加工具; 不然,我們只會自動陷入混亂局面,所以這是我們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特別是我們在整合企業時。
我們在業務部門設有流程負責人,我們與他們的合作非常緊密。我們發揮的一項重要作用就是為業務部門提供這種企業轉型和業務流程領導能力,真正有助于簡化,然后實現自動化。
4. 那么,貴公司在IT轉型方面取得了多大的進展?
Mark: 從集中化的角度來看,我們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把全球155個數據中心整合到了五個戰略性數據中心。從淘汰遺留應用軟件的角度來看,我們已把1.6萬種應用軟件精簡至4700種。我仍覺得4700種太多了,仍需要減少遺留應用軟件。我們在與合作伙伴密切合作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舉例來說,現在我們有一個全球合作伙伴網絡,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借助散布在多個不同地方的資源,或者完全憑借內部。我們還在運用VoIP等技術方面邁出了幾個極其重要的步伐。加拿大公司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典例—IBM加拿大公司的所有溝通全部采用VoIP技術。
我們還優化了全球服務交付; 現在我們在全球有多個地方擁有自己所需的技能,我們弄清楚了如何優化服務交付和應用服務。這方面的轉型工作基本上已完成; 在過去五年里,盡管我們的收入和員工數量一直在增加,但IT成本卻減少了26%。顯然,我們的轉型工作取得了成效。我們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但還有更多工作要做。我們會一如既往地開展IT轉型工作,就為了一個原因: 繼續降低成本,以便能夠把省下來的錢投入到其他方面。
5. IBM如何在整個企業中培育一種創新文化?
Mark: 如今的CIO們擁有非常好的條件來處理這類問題。首先,他們是面對所有業務部門和所有地區,能夠全面了解企業情況的少數主管人員之一。他們了解數據流動,了解相互關系,因而對企業本身有著非常清晰的認識。其次,他們可以使用社交網絡和Web 2.0等方面許多激動人心的新工具和新技術。我們正在竭盡全力,設法利用這些工具和知識來推動創新。我們有四代IBM員工: 傳統員工、生育高峰兒、X一代和Y一代,他們都分布于全球各地。我們需要利用上述這些工具,建立良好的關系,然后促進我們所有員工之間的協作、促進創新,不管他們在哪個公司、在哪個地區或者屬于哪一代人。
為此,我們已開始部署許多不同的工具,比如博客和維基。現在我們開設了約1.8萬個博客,一半以上的員工(約20萬人)在使用維基作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我們還設有網上協作論壇: 員工進入到網上團隊室后,可以提出探討的話題,或者管理人員進入后可以發起一個任何人都能協作的項目。現在,一群員工有興趣的話題已開始形成相應的社區。
我們還一直在使用Jam技術,至今用了十多年。2003年,我們采用了網上即興大討論(jam),幫助重新擬訂及修改我們的公司價值觀。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員都有機會參與這個為期三天的盛會,自己就像是這個過程的其中一員。我們甚至有一款類似Facebook的社交網絡工具,名為Beehive; 我們的高級主管使用該工具來實現企業組織扁平化,并且深入了解本組織的人員——不管他們在哪個地方,了解他們的想法以及客戶的想法。他們確實有機會通過網絡“走訪”員工的分部、辦事處或組織,了解目前情況。
6. 您是怎樣幫助實現所使用的社交網絡工具的價值最大化?
Mark: 我們CIO部門推出了一項所謂的技術采用(Technology Adoption)計劃,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我們構建的一種沙盒,大家可以在里面嘗試新工具和新流程。然后,他們可以向開發人員提供反饋,幫助確定新的產品和流程,并確保自己能夠發揮最大作用,無論目的是將那些新工具投放市場,還是在公司內部使用。
我覺得,盡量了解每一種不同工具具有的價值非常重要,為此我從多個方面來了解。某個工具可以帶來多少想法?多少想法得到了擁有預算的某個人的支持?多少想法得到了合作?多少想法真正進入到了市場?這些想法又創造了多少收入?現在我有一套工具,用來跟蹤和了解源于不同工具的想法和創新,那樣就能更有針對性把資金投入到那些工具上。我經常與全球各地的其他CIO探討的一個話題就是,如何實現社交網絡技術帶來的投資回報最大化。
7. 您對于年輕員工使用自己的社交網絡工具(如Facebook)持什么態度?
Mark: 我覺得,試圖牢牢控制或干脆禁用社交網絡工具會很難。我們明白,員工使用這種工具是一個趨勢,我們得嘗試在公司內部充分利用這項技術。于是,我們讓所有員工(不管他們屬于哪一代人)都有機會可以使用這些工具來進行協作、表達想法,以便為公司客戶或自己內部的用戶提出最佳解決辦法。我們其實鼓勵這么做; 由于我們推崇創新的公司文化,所以利用這些工具來獲知同事的想法顯得非常自然,這種做法很快普及開來。
值得關注的另一個方面是,我們如何開始在防火墻外面使用這些社交網絡工具?我們開始通過幾個不同項目來這么做。一個是我們成立了企業全球服務志愿服務隊(CSC),這一群IBM員工請假前往需要他們的新興市場和地區工作。我們現在有一個網站,它是社交網絡工具的一部分,便于這些員工與他們打交道的政府部門及那些可能幫到他們的人進行相互聯系。我們還準備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幫助客戶可以更方便地享用我們的資源、人員、知識產權以及重要的產業觀念,因為我們覺得這將有助于提出新的想法和新的解決辦法,并有助于為我們的客戶創造更大價值。
8. 您可以談談目前正在開展的一些項目嗎?
Mark: 我們目前正在開展一個非常大的虛擬化項目。大概一年前,我要求一個工作團隊把我們基礎架構中大約25%的系統(約3900臺服務器)合并成30臺,這個項目的進展情況非常好。對我們來說,最佳做法就是把那些英特爾和Unix服務器整合到一套運行Linux的Z平臺上。眼下我們在開展其他很多種虛擬化項目; 不過對上述這個項目而言,這個做法確實很適合我們公司。我們還在應用軟件開發方面開展多個項目,力求大大加快獲得投資回報的速度,通過敏捷開發和合理化工具來縮短創造價值的時間,并且關注以結果為導向的模型而不是關注利用模型。
9. 您覺得什么技術在接下來的三年會帶來重大影響?
Mark: 出現在全球各地各行各業的普及性設備(pervasive device)確實會改變我們所處的這個環境,比如傳感器、顯示器、手機或其他什么,不管它們是不是以無線方式來連接。隨著這些普及性設備變得智能化、高度互聯,這將為我們帶來大好機會。道路監測就是個典例。由于現已部署到位的所有智能傳感器,許多城市能夠監測交通流量,弄清楚交通瓶頸在什么地方,以便重新分配交通流量。
這緩解了許多地方的交通堵塞和大氣污染。這對道路來說有點像是“智慧”環境。隨著所有這些嵌入式設備變得更加互聯、更加智能化,也將為我們實現其他類型的“智慧”環境帶來機會。而弄清楚如何充分利用這一點會變得非常重要,不僅僅是為了提高效率和效益,還為企業、政府和整個社區創造價值。問題是,公司企業如何充分利用這項技術?它們該求助于誰,來幫助自己弄清楚這些傳感器和所有這些數據,以便更有效地管理運營、創造更大價值?
10. 您在創新方面對其他CIO有什么忠告嗎?
Mark: 我想說,要積極嘗試和試驗。現在有諸多不同的創新工具和方法,沒有哪個可滿足所有公司的需要。每家公司都有所不同,它們的組織、地域和文化也不一樣。如果你開始試用不同工具,不斷完善,并進行嘗試和試驗,就會看到什么工具可能適合貴公司。我認識日本的一名CIO,他的做法就是為自己開設了博客,詢問員工們哪些問題在阻止他們取得工作上的成功?他驚訝地發現,自己很快就收到了反饋意見。他事先沒有預料到交流會有如此直接通暢。另一名CIO開始使用自己的類似Facebook的社交網絡工具,發布個人的一些想法。他公司的其他人開始亦步亦趨,他們發現,很快跨業務部門和地域建立起了良好的關系—他們逐漸認識到哪些人對同一批類似項目有興趣,哪些人在為客戶處理同一類問題; 這樣一來,能迅速合力解決問題。所以要嘗試不同的工具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