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本欄目介紹了煤炭行業的信息化總體狀況。本期繼續深入分析行業信息化的三大弊病。這些弊病主要由行業的特殊環境所造成的,生產方式與技術應用不符,管理滯后,缺乏信息化標準等。
下一期,本專欄將解析煤炭行業的信息化難點所在,敬請關注。
煤炭行業作為國家完全開放的市場化行業,煤炭企業數量眾多,分布廣,沒有形成行業壟斷性質的企業,沒有行業內完全統一和規范化的企業生產、銷售和管理的標準。企業各自為政,目前尚未形成全行業通用的信息化軟硬件產品。
行業各企業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水平發展不平衡,差距大,先進的已位列全國信息化前100強,而落后的信息化才剛剛起步,主要側重礦井生產自動化控制,管理信息化應用尚處于初級應用階段。
特殊環境問題
造成以上原因首先是煤炭企業生產環境和條件特殊。我國煤炭生產主要是井下作業,而井下開采條件復雜多變,容易受自然條件的限制。井下瓦斯爆炸及煤塵爆炸等都是礦井生產中面臨的主要安全問題。煤礦井下的潮濕環境,會對電氣設備、數據采集設備等產生腐蝕性影響,這對各種設備的隔潮性、絕緣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其次是煤炭生產運用大機器體系,技術裝備復雜,煤炭生產所采用的成套鉆探、采掘、提升、運輸、通風、供排水、供電、選煤等設備,種類之多和技術復雜程度都是其他生產企業少有的,這給信息技術的應用帶來難度。
再次是煤炭企業對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很高,煤炭企業生產過程具有事故較多、風險較大的特點,在其生產過程中,通風、排水、供電等任何環節發生故障都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這也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提出了新的挑戰。
我國煤礦信息化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較大的差距,煤礦機電一體化產品雖然實現了設備的自動化,但沒有通信功能,處于“自動化孤島”狀態;生產、安全監控系統采用的是分布式系統,開放性差,而且監多控少,系統之間信息不能共享,處于“信息孤島”的狀態。工業電視以模擬傳輸為主,未完全實現數字化。上述問題影響了我國煤礦信息化技術的發展。
管理滯后
煤炭企業信息化的主要內容包括:煤礦安全生產監測監控自動化的應用、以財務成本管理為核心的企業管理系統應用、營銷信息化以及電子商務的應用。
煤炭行業的特點是以安全生產為前提,為了保障生產的安全,煤炭行業首先開展了煤礦安全生產監控方面的應用。據統計,全行業多數企業安置使用了安全生產監測監控系統、運輸機集控系統,有的礦井安置了煤位、水位監測系統,井下運輸信號集中閉鎖系統,井下移動通信系統,人員定位系統,工業電視系統。
不少高產、高效工作面選用了嵌入式計算機系統,這些裝置和系統在實現采礦自動化,實現高產高效,確保安全生產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系統已經成為許多煤礦企業指揮生產不可缺少的基礎系統。
生產與管理信息化發展不平衡。在企業管理方面,部分企業建立了煤炭運銷、物資供應、資金結算、 醫療管理、住房基金管理等系統。這些系統與企業轉機建制和強化管理緊密結合,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就信息化的規模、深度、廣度來看,煤炭行業信息化的發展存在不平衡的現象。
一方面企業內部對生產安全監測監控、生產自動控制系統以及礦區通信專網等工程建設普遍比較重視,發展較快,而企業管理信息化相對而言發展較慢;另一方面,各企業之間差距很大,相當多的企業信息化應用總體上還處于初級階段,少部分企業在安全生產、經營管理信息化上有了長足的發展并能從中受益。
國有重點煤礦普遍安裝了生產安全監測監控系統、工業電視監控、電網電力調度、電網優化、鐵路調運、計量銷售等工業自動化設施。許多國有重點煤礦均建立了規模不等的計算機網絡,應用系統基本覆蓋煤礦企業管理各方面,其中財務、調度、統計、勞資、設備、銷售等應用較普遍,而且也取得了較好的效益。
缺乏標準
煤炭企業信息化缺乏統一規范和標準。煤炭企業應參照現行的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并結合煤炭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統一規范和標準,避免產生“信息孤島”,不利于系統集成和資源共享。
煤炭企業信息化缺乏合理的規劃。只有一部分煤炭企業從煤炭企業的總體發展角度出發,采用系統和結構化的方法制定規劃,而總體上信息化工作沒有明確的實施步驟、程序,往往急功近利,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而采用實施某一套或幾套子系統,從而導致后期軟件系統的種類繁多、難以兼容。由于煤炭企業多數沒有進行企業信息化規劃和信息資源規劃,在進行集團規模的信息化集中時,將面臨因標準規范不統一而導致不能真正實現信息層面的數據共享,給實現煤炭行業的ERP管理造成障礙。
煤炭企業忽略對信息資源管理。很多煤炭企業還沒有對信息資源的管理引起足夠的重視,對基本數據和信息的采集、處理、利用等工作做的不夠,而且對于煤炭企業數據庫的建立還不是很完善,沒有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也不利于煤炭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發展。
信息工作流程不規范。煤炭企業的工作流程大多是自然形成的,本身沒有考慮到計算機和數字化的需要,存在許多不適合計算機系統處理的地方,給信息系統的開發和維護造成了困難;另一方而,同類企業之間的工作流程不一致,開發的系統難以推廣,因而導致低水平重復開發。因此,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要由管理者來推動,并且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違背了這個規律,期望通過一次信息系統開發,由計算機技術人員來解決技術、管理等所有方面的問題,這樣的路是行不通的。
重硬輕軟的現象有所趨緩。越來越多的企業已逐漸認識到信息化硬件比較容易標準化生產,能夠購買到,但軟件因煤炭行業的特殊性,不容易購買成品軟件,大多數只能定制開發。管理軟件中的人財物管理軟件能夠統一規范,采用產品化軟件實施應用,而產供銷管理軟件各企業差異較大,適宜于定制軟件開發應用。
作者簡介
王振宇,高級工程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碩士研究生。1996年至今在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從事信息化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項科研項目,獲省部級以上獎勵4項。首次提出煤炭公路運銷管控一體化管理體系,并成功研發了我國第一套煤炭企業公路運銷IC卡管控系統。
鏈接
部分煤礦企業一覽(2)
(接上期)
4.大同煤業集團公司
從2007年開始,集團公司依托同煤集團國家級技術中心的優勢,推進信息化建設,生產指揮調度、瓦斯監測監控和企業物流、財務、計劃管理等十多個系統實行了信息化管理.加快了從勞動密集型企業向技術密集型企業的轉變,基本實現了礦井規模大型化、采掘作業機械化、巷道支戶錨索化、皮帶運輸高速化、監測監控信息化。
5.開灤集團公司
按照管控監一體化的思路,以集團公司總部為數據中心、按層次存放數據,結合煤礦特點,組織開發和實施了網上應用和管理信息系統,包括管理信息系統、已普遍實現了自動化監控的控制系統等。實施的安全監測系統包括開灤的11個生產礦井的安全監控、監測網絡均與集團公司網絡互聯、信息共享等,公司還應用開發和實施了大量的獨立專業應用軟件。
6.淮南礦業集團公司
集團公司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集團信息網絡的安全傳輸,傳輸處理速度大幅度提高,實現了通信、計算機網絡集中監管。礦井綜合自動化建設建成了集成化的信息處理軟件平臺,實現了企業信息系統與工業控制現場的無縫連接。集團正在開展建設四大軟件基礎平臺:生產技術管理平臺、安全生產調度指揮系統平臺、經營管理信息平臺、協同辦公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