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微博成為2010年中國互聯網最“給力”的媒體創新。明星和草根,官方和民間,意見和趣味,現實和觀點,參與和圍觀,一道構筑了一個強大的媒體平臺,也成就了新浪從海量新聞資訊門戶到互動媒體平臺的重要轉型。
2010年11月16日,新浪微博主辦的“2010年中國首屆微博開發者大會”召開,一貫對媒體若即若離的新浪網首席執行官兼總裁曹國偉一改低調,在會上宣稱:新浪將因微博而變。
截至2010年10月底,新浪微博用戶數達5000萬,平均每天發布微博內容超過 2500萬條,其中38%來自于移動終端。從8月28日到10月底,新浪微博平均每月增加1000萬新用戶,呈爆發增長態勢。同時,截至10月份,新浪平臺上已經有800多款應用,推薦到頻道的應用有285款——這一切都發生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內。巨大的用戶量和社會影響力,讓新浪微博成為2010年中國互聯網最“給力”的媒體創新。明星和草根,官方和民間,意見和趣味,現實和觀點,參與和圍觀,一道構筑了一個強大的媒體平臺,也成就了新浪從海量新聞資訊門戶到互動媒體平臺的重要轉型。
先機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起先,不少人在眼紅Twitter的時候,對微博在中國應用持有很大疑慮,因為最早的微博網站飯否、嘰歪等出于各種原因曾一度消失或徹底消失。但繼之而起的新浪微博告訴我們,在國內推廣微博帶有中國特色“是必須的”。
2009年8月28日,新浪微博正式開始對外公測,新浪成為國內最早涉足微博的門戶網站。此前,新浪的業績雖然一直不錯,但在風起云涌的web2.0時代,其仍然按門戶思路走著傳統媒體道路,缺乏亮點和沖勁。微博的推出,讓新浪有了品牌爆發式增長的新支點。
“這個點是一個巧合。”曹國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了新浪微博推出的來龍去脈。在此之前很早,新浪就把發展和投入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視頻和社交網絡兩個產品上,期間投入巨資開發了SNS產品“朋友”。這個產品幾乎囊括了當時成熟的社交網站的所有應用,比如博客、相冊、播客、私聊、群聊等。但這個產品全而不精,過于復雜,難以令新浪掌門人曹國偉滿意。曹國偉去年某日碰到搜狐董事局主席張朝陽,張問“朋友”發展得怎么樣,曹國偉回答:“發展不起來,關了。”
曹國偉認為,互聯網產品只有滿足明確、簡單而直接的需求,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傳播能力強且具發展空間的商品。所以他要求新浪的產品部門把這個復雜的SNS產品簡化為純粹而直接的微博。化繁為簡的微博保留了發布功能、一鍵轉發功能、關注功能、評論功能等。
果不其然,新浪微博一經推出即引發了用戶和業內的極大關注,影響力和平臺價值急遽放大。成功推出微博,讓新浪實現了從一個傳統門戶網站向一個互聯網平臺過渡的巨大轉變。“我們的規劃是將新浪微博劃分為三個階段,媒體、 社區、平臺。”
新浪微博最初以信息傳播為主,有很強的媒體特征。2010年8月之前,新浪微博團隊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快速提升微博用戶規模。“只有將微博用戶量做到中國網民總體規模的一半以上,其影響力才會真正無法抵御。”新浪副總裁、微博事業部總經理彭少彬表示。“用戶是新浪微博制勝的法寶。”
在這一階段,新浪微博的運作沿襲了新浪博客的成功路徑:一方面利用明星、名人聚攏人氣——博客時代,老徐博客點擊率的居高不下把徐靜蕾打造成了新浪博客的代言人。微博時代,之前游走二線的演員姚晨搖身一變成為粉絲眾多的人氣明星,微博的招牌也因她而打響;另一方面發揮新浪的媒體功能,充實資訊內容,增強品牌傳播效應。明星效應和媒體實力使得新浪微博構筑了無可取代的先發優勢。
第二階段,隨著功能的不斷增加以及用戶的增加,今年8月新浪微博一周年之際,重點對社區屬性做了提升,即充分發揮各種應用和功能特性來黏住用戶。“開放共贏的理念以及對技術創新的追求,是新浪微博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相較于其他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從誕生之日起,新浪微博就內置了博客同步功能,支持包括新浪博客、QQ空間、百度空間、搜狐博客、天涯博客、MSN Space、網易博客在內的知名博客站點,關聯博客發表新日志時,新浪微博會自動發表一條同步微博。
微博的傳播效應是裂變式的。“每一條微博都是信息載體,當它在互聯網上流動的時候,所有的網站應用服務都會在微博的信息流中呈現,通過用戶和他們之間的關系實現傳播與擴散。”彭少彬表示。
新浪微播的傳播路徑主要有兩條:“粉絲路徑”和“轉發路徑”。這種傳播方式既不是傳統媒體一對一的線性傳播,也不是網絡媒體一對多的網絡傳播,而是一對多,多對多的裂變傳播。這種傳播形態的傳播速度是幾何級的,也是著名的“六度分離”理論的一個實踐。
開放平臺
“新浪微博的影響力和規模效應已經形成,有足夠的吸引力來吸引眾多開發者參與我們的開發。”——新浪主導的“微博開發者大會”野心勃勃,新浪希望借此吸引海量“民間智慧”參與微博應用的開發,進而構筑平臺技術方面的競爭壁壘——“現在正處于第二階段到第三階段的過渡期。”
第三階段新浪的目標是開放平臺和分成模式。新浪微博對于新浪而言最重要的使命是推動新浪實現戰略轉型,從內容平臺轉型為用戶平臺,通過豐富應用和功能進一步吸引用戶使用微博,甚至產生付費,形成正向循環。
“微博實現了對于信息流和人際關系的高度整合,我們會把基于微博的信息,用戶及關系這三個基本要素整合在一起,以API的方式向第三方開發者開放,這就是我們的微博開放平臺。”曹國偉表示。
在twitte的技術基礎上,新浪微博的技術創新一直在持續,不斷針對用戶需求推出新功能,如微博同城會、微聚點、投票功能和已開始公測的微群產品等。“聆聽用戶的聲音,注重用戶體驗的提升,才會讓用戶最終選擇落戶新浪微博而非只成為看客。”
曹國偉認為,微博和平臺是互聯網媒體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在這個階段,用戶不僅產生內容還進行主動傳播。社交網絡和移動平臺是推動互聯網發展的兩大動力。社交網絡和移動平臺的結合正在根本上改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也正在改變企業接觸消費者的方式。而微博正是實現這兩者完美結合的理想平臺。
目前,通過移動終端登陸微博的用戶比例已超過40%。而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用戶數目前還不到PC互聯網用戶數的一半。有人預測,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用戶數到2015年將超過PC互聯網用戶數。
秉承平臺開放、共享共贏的理念,新浪微博平臺被賦予了無限的可拓展性。
作為國內首個公布開放平臺計劃的門戶微博,新浪微博將與開發者以3:7的比例分成,“我們堅信唯有開放和創新才能給用戶帶來價值,才能實現與開發者的共贏。”
新浪在“微博開發者大會上”正式啟動中國微博開發者創新基金,一期規模為2億元人民幣,這也是國內首個專門針對微博應用開發的基金。未來,新浪還將在技術交流、商業激勵、應用推廣等各個方面支持開發者。此外,新浪微博平臺未來的商業化還會有廣告自助和應用增值服務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