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碎片化,我怕的是,生也碎片,死也碎片。所以電影不死。電視也不會死。
最近我參加兩個學術會議,同時也看到了所謂“微博直播”。
于我這個“老電視人”,只好說是“笑掉大牙”。
應該不是我一個人的感覺。一位前輩轉來報紙的報道——“作為本次年會的亮點之一,舉辦方聯合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對本次會議進行全程直播,并在昨日開幕式會場上設置了兩塊顯示屏,同步更新會議進程以及會場內外網民的互動內容。”
開幕式上短短兩個小時就引來數百條微博圍觀。據主辦方介紹,這種場內場外受眾一起互動來進行學術研討的交流形式,在國內尚屬首次,新媒體正在改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意思的是,當學者們在臺上做專題發言的時候,記者看到臺下不少聽眾正在埋頭拿手機更新微博#8943;#8943;會議主持人無奈地感慨:‘今天的會場主席臺上有幾個吸引大家注意力的地方,教授們的發言對大家的吸引力,如何超過我旁邊的這兩塊微博直播大屏幕,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5年前,我組織一次論壇,請其時在網易任主管的過去的學生做報道。她告訴我,可以對這個論壇進行全程直播。當時嚇了我一跳。
直播于電視人是何等神圣的事——多訊道直播車,微波或衛星傳送;據說三峽截流和香港回歸的直播動用了一百多臺攝像機,還有直升飛機航拍!而且需要事先籌劃、反復演練等等的準備工作。
盡管我曾說過,不要怕出錯,不出錯不是直播,但對網絡媒體直播的“創意”和行動還是瞠目結舌——網易只問我,會場有沒有網絡接口,然后來了三個人:一個編輯,一個攝影,還有一個是速記公司的。到了現場,攝影發現我已安排了幾臺攝像機做現場錄像,就用一條線連接了其中一臺到他們自帶的手提電腦,然后端著臺照相機滿場跑,一會兒往電腦里輸入幾張照片,速記小姐則不斷往里輸入文字,于是,影像、聲音、圖片、文字就全有了——比電視直播還豐富!編輯告訴我,她差不多都是多余的,來倆人就成。
如此網絡“直播”,盡管動態視頻就一個機位,不過對每個在場者來說,視點也都只有一個,其傳播,倒也“再現”了“原生態”。
于我而言,大開眼界。言重一些,就說“震撼”。
5年過去,“微博直播”來了。
讓我說什么好呢?
再引那報紙的報道——
正如昨日研討會上一條聽眾微博所言:“新媒體是雙刃劍。比如這次微博直播,會議是熱鬧了,但大家的觀點卻呈碎片化了。織圍脖的多了,認真的聽眾少了;圍觀者多了,打醬油的也多#8943;#8943;只能說,微博讓會議更‘有味’。”
碎片化,碎片化,我怕的是,生也碎片,死也碎片。
所以電影不死。
電視也不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