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寧
1954年出生于河北,曾任寧夏電視臺新聞部編導、對外宣傳部主任、副臺長等職。
他是中國紀錄片界最具聲望的導演之一,代表作有:
《沙與海》、《陰陽》、《唐之韻》、《王震》、《任弼時》、《晉商》、《復興之路》、《大國崛起》、《百年世博夢》、《公司的力量》等等。
其中作品《沙與海》曾獲亞洲廣播電視聯盟大獎、中國政府星光獎,填補了我國紀錄片在國際上的獲獎空白。
《財富與夢想—中國股市1990-2010》
《財富與夢想—中國股市1990-2010》是在中國股市二十年的歷史節點上, 寧夏衛視聯手第一財經推出的一部大型財經類紀錄片。共五集,分別題為《偉大的選擇》、《前進中的陣痛》、《風雨兼程》、《貪婪與恐懼》和《我們的股市》。每集時長約40分鐘。
片子通過訪問中國股市二十年間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呈現了中國證券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軌跡,并梳理了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中國股市對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觀念帶來的沖擊和影響。
播出頻道:寧夏衛視、第一財經以及上海各大電視頻道。
播出時間:2010年12月中旬晚間黃金時間。
12月20日,當大型紀錄片《財富與夢想:中國股市1990—2010》(以下簡稱《財富與夢想》)在晚間登陸寧夏衛視、第一財經,以及上海的各電視頻道,康健寧腦子里緊繃了好幾個月的弦終于可以放松下來。不僅是他,《財富與夢想》整個紀錄片團隊的神經都可以松弛一下,因為至少在一段時期內,他們將不再感受到來自這個“獨裁者”身上的壓迫感,不再聽到猛然“啪”的一下拍桌子的聲音,以及康時常對每一個環節、進度、內容的嚴厲追問。
“無數次暴跳如雷,罵得很厲害。”不茍言笑,康健寧不怒自威,“我這一掌拍下去,桌上的杯子都得跳起來。時間這么緊,容不得大家慢慢談心,去搞些毫無時間和成本概念的行為。”
4個月前,康健寧的老朋友、第一財經總監謝力把他“騙上了這條賊船”,從此,第一財經的辦公室里多了一支經常加班,自帶洗漱用品的年輕隊伍。“我希望的是頭破血流,衣衫襤褸,別廢話,趕緊干。”康健寧習慣用打一場硬仗來形容這次對紀錄片《財富與夢想》的打造。本來播出時間是12月10日,但康健寧硬是給自己多爭取了10天。對于他來說,每一天都“意義重大”,大量的工作等待著他們,操作這么大的題材,“我需要有一種超常執行力。”康健寧說,“別指望我會說什么好聽的,一旦進入工作狀態,我更有可能翻臉不認人。”
康健寧操作過《復興之路》、《大國崛起》、《百年世博夢》、《公司的力量》等大型紀錄片,在業界有著極好口碑和信譽度。一旦有大型紀錄片題材出現,大多數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想到他。因此,此次操作《財富與夢想》即使時間非常緊張,“多少壓力都在這兒”,康健寧也要求自己做出“一個像模像樣的大片子,要有莊嚴感,不能粗制濫造”。
一個不好講述的題材
我就不相信,一個紀錄片獲了個國際獎,它就是一顆鉆石了,就是什么里程碑了?這么多年了,還在說!
“做媒體和做企業一樣,如果只顧低頭生產,不去做有社會公益、有召喚性的東西,怎么可能建立一個帝國。”康健寧說道。《財富與夢想》,在第一財經的媒體帝國里,或許正是這樣一個有著社會責任感的內容。
2010年,值新中國股市成立二十周年,寧夏衛視、第一財經聯手打造大型紀錄片《財富與夢想:中國股市1990—2010》,以北京、上海、深圳三大金融城市為樣本,甄選出中國股市二十年發展歷程中最具代表性的親歷者、專家、學者、觀察者等進行深度挖掘,遍訪了歷史當事人、事件親歷者、著名的經濟學家、上市公司和投資者代表以及觀察者等120人。
這是一個并不太好講述的題材,覆蓋面廣,涉及內容并非完全透明,加上項目的操作時間不寬裕,所以康健寧認為“這個時候能拿出這么一個片子來,已經很了不起”。
說動康健寧加入這個艱難歷程的人,是謝力。
康健寧與謝力的相識源于紀錄片《百年世博夢》,這是世博召開的前一年,作為這個片子的總導演,康健寧打交道最多的就是當時任上海新聞頻道副總監的謝力。后來,謝力調任第一財經總監,“弄了這么一個規模不小的,關于中國股市二十年的紀錄片,自然又想起了我。”在康健寧看來,謝力身上有一種特別的氣質,“用我的話說是狡猾,實際上是一種靈活性,但又有寬容和堅定的特質。”
謝力對康健寧的欣賞則早于他們合作之前。
1991年,康健寧拍攝的紀錄片《沙與海》獲得第28屆亞洲廣播電視聯盟大獎,這是中國第一部獲獎的紀錄片。評委們認為,“人文關懷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紀錄片里。”此后,康健寧又執導了《大國崛起》、《復興之路》、《百年世博夢》、《法門寺》、《大秦嶺》等眾多大題材的紀錄片,進而被稱為“中國紀錄片第一人”。
康健寧祖籍河北,1954年出生于寧夏一個干部家庭,從北京體育學院畢業后被分配到寧夏大學當了近10年的體育老師。上世紀80年代中期,康健寧轉行進入電視臺,扛起攝像機,改行當上了電視新聞記者。后來,康健寧開始拍攝電視專題片和紀錄片,并曾擔任過寧夏電視臺副臺長。現在,康健寧算是一個“自由人”。
“對于我來說,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康健寧說。
康健寧認為幸運的是,上世紀80年代,中央臺也好,地方臺也罷,沒有這么多的頻道和自制欄目,不用考慮收視率的要求,這讓他有時間和空間去干自己想干的事兒。而隨著市場化的發展,留給康健寧的空間逐漸狹窄了,這種轉變也讓他對體制內的事情“越來越希望擺脫”。2004年,康健寧“徹底的離開”。
對于電視圈來說,康健寧并不是一個隨和的人。據說,在電視臺工作的時候,康健寧從來不在這樣那樣的場合“閃亮登場”,卻經常從單位徹底消失,少則數月半載,多則兩三年;回來了,除了面容衣襟添些塵土,仍舊只是沉默。總有人把他的《沙與海》掛在嘴上,以至于有一天他終于沖著大家發了火:我就不相信,一個紀錄片獲了個國際獎,它就是一顆鉆石了,就是什么里程碑了?這么多年了,還在說!
在康健寧看來,拍紀錄片是件很寂寞的事情,要耐得住寂寞。沒有風頭,也不被人注意,只有自己對自己的要求而已,“當然也有一種表達的快感。”康健寧說,通過對紀錄片中人物的展現,實際上也是編導在尋求自己思想的代言者。
尋求個人化的表達
“我覺得他們氣魄太大,長江從頭到尾,黃河從頭到尾,絲綢之路從頭到尾,氣魄太大了。你想,我這樣的小人物,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個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看到他們的喜怒哀樂。”
自《沙與海》以來二十年,康健寧的紀錄片作品序列還有一些“不清楚”的:《石頭上的印記》(1991),未播出;《雪域》(1992),未播出;《瀘沽湖》(1993),未播出;《天籟》(1994),未播出;《生活》(1995,合導),未完整播出;《陰陽》(1997),未播出;《公安分局》(1998),未播出;《當兵》(2001),未完整播出;《聽樊先生講過去的事情》(2002),未播出。
有這么多的“未播出”,所以康健寧曾被人戲稱為“打封閉的”。“那是一個思想解放的年代。”康健寧說,同時也是他做出最多個人表達式紀錄片的時代。那個時候能看到的紀錄片主要是中央電視臺播出的一些片子,比如《絲綢之路》、《黃河》、《話說長江》等。“但是我覺得他們氣魄太大,長江從頭到尾,黃河從頭到尾,絲綢之路從頭到尾,氣魄太大了。你想,我這樣的小人物,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個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看到他們的喜怒哀樂。”當康健寧拍《沙與海》的時候,這種平平實實反映小人物生活的電視片,并不是很多。
康健寧也無奈地認同——隨著時代的變化,“僅靠拍紀錄片,我們是維持不下去的,這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經濟上的,另一方面是體制的限制,非常難。”
自1998年開始,有著多年紀錄片經驗的康健寧把視線轉向了更為“廣闊”的領域,開始展現出他對大型“命題作文”的強大操控能力。《景德鎮》、《改革開放二十年》、《20年·20人》、《晉商》、《唐之韻》、《大國崛起》、《復興之路》、《百年世博夢》、《法門寺》……這類重磅系列記錄片讓康健寧聲名遠播,“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選擇與變化?我也經常叩問自己。”康健寧說道,“但仔細看一下我做的這些大的、帶有命題性質的東西,之所以能堅持下來、有人能夠想起我來、有一定口碑,是因為其中有著不同程度的個人表達。看似兩種性質不同的東西,卻有著內在的關聯性。”
自然,當康健寧接下《財富與夢想》這個紀錄片后,他也在尋找著“自己的表達方式”。
《財富與夢想》操作思路
采取了主題立題的方式,每一集不按編年體劃分,而是確定一個主題去說,如此架構,就有了空間感,“在一個主題下,可以把很多東西放進來。”
中國股市,從資本推動力量的誕生,到形成市場雛形,再到催生上海證券交易所,以及資本市場誕生之后在各方力量的博弈下不斷演變的過程,在這些龐雜的思路與素材中,如何能有清晰的表述?
一方面是畫面騰挪不開。“雖然股市離不開千家萬戶,但是它沒有動作感,沒有外在感,全部是思想的斗爭,又全部發生在過去,這樣來表達的話,是有難度的。”康健寧說。另一方面,找到合適的講述者也不容易——層次要夠,談話不能沒有觀點。
對于前一個難題,康健寧的解決方式是把這一主題附著在中國改革開放這條主線上,不孤立去講,就有了更多可供選擇的素材。其次,他采取了主題立題的方式,每一集不按編年體劃分,而是確定一個主題去說,比如這一集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下一集是“股市中的博弈”,如此架構,就有了空間感,“在一個主題下,可以把很多東西放進來。”
在這部紀錄片中,編導們在采訪上花足了工夫,“即使到了最后一個月,還在不停往里補充。”最后,編導們選出120多人作為受訪者,包括第一任證監會主席劉鴻儒,第二任證監會主席周道炯,第三任證監會主席周正慶,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張卓元,著名法學家江平,中國股市早年的設計者與推動者龔浩成、尉文淵、鄭良玉、禹國剛、王波明、李青原等,上市公司代表蘇寧集團董事長張近東、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中國第一代投資者楊百萬、劉益謙等等。
叩問“記錄者”
必須找到“人同此心”的東西,“我理解的好看,不光是感官上的。”
對于財經和股票,康健寧說自己是“門外漢”,“沒買過一分錢股票,也弄不太明白證券。”“可能我對股市不了解,但是我對中國社會了解。”康健寧認為,不管在中國市場還是西方市場,經濟和政治都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做中國股市20年,就是考量我們能不能抓住這20年當中,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歷史節點,同時能不能找到展現這些節點的關鍵因素。”
康健寧最常跟編導們強調的就是“駐足在歷史的節點上”。“所謂駐足,是一種強調。” “要有筆墨,有安排,讓人感覺到我在這個地方用力了,否則就沒有節奏變化,沒有重心。”
在《財富與夢想》里,“節點”比比皆是。“比如小平南巡,中國的股市試還是不試?他說可以試,試了不好可以關嘛!但誰來試?誰來擔當政治風險?中國走向市場經濟,一開始還是半遮半掩,到后來確定走市場經濟道路,這就是重大節點。”康健寧要求編導們在這些重大節點上多下工夫,采訪更多重量級人物和親歷者。
同時,這樣的題材要好看,還必須找到“人同此心”的東西,“我理解的好看,不光是感官上的。”
中國股市走過漫長的20年,社會經濟也取得了極大進步,“這里面被稱之為股民的人們,所起到的作用、做出的貢獻,是不容漠視的。”這樣的想法總在片子里被不斷強調,“有一次我大發雷霆,也是因為這個。”康健寧說。在片子講述到人為操縱市場的內容時,“我發現沒有股民聲音,我拍著桌子大罵,要求編導馬上補拍。”康健寧說。
康健寧總是對他的年輕團隊說,不要覺得為了某種宣傳拍片就丟人。就像拍“陜北”,他沒有去講述大家希望的眾多方面,而是說“陜北變綠了”,“我用‘綠色’來拍它的馬屁,不丟人。”拍中國股市20年,中國股市給中國的經濟增長騰飛提供了重要支撐,“盡管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最終仍要給人以希望。”
康健寧未播出作品
《石頭上的印記》(1991)
《雪域》(1992)
《瀘沽湖》(1993)
《天籟》(1994)
《生活》(1995,合導,未完整播出)
《陰陽》(1997)
《公安分局》(1998)
《當兵》(2001,未完整播出)
《聽樊先生講過去的事情》(2002)